壽寧大熟村:守護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壽寧大熟村:守護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每年夏天,大熟村荷塘美景吸引許多遊客

前不久,記者從壽寧縣城驅車約8公里來到大安鄉大熟村,只見青山環繞、溪水潺潺,村邊數百畝良田向遠方延伸,呈現一幅山水田園圖景。

綠水青山是大熟村的生態底色,也是這個傳統農業村必須守住的生態底線。該村位於六六溪水庫上游兩公里處,西山水庫又建在村內,整村屬於二級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

2017年12月,省委組織部下派駐大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道榮到任後,多次和村裡的黨員幹部群眾談心談話,瞭解村情民情。漸漸地,全村上下有了共識,水源地保護做不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

大熟村現有2773人,是全縣人口最集中的行政村之一,水源地保護的當務之急是消除生活和農業面源間接汙染。

據王道榮介紹,新建西山水庫時,周邊還有約500畝水田未被徵用,一直由村民自由種植,水庫建成供水後,農業種植所使用的化肥、農藥威脅著水庫的水質安全。

201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村兩委對一級水源保護區內的所有田地進行測量、流轉,與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確保在該區域內無種植養殖行為,同時投入13萬元,種植香榧等以涵養水源。

在大熟村內,原有一個佔地約120畝的茭白種植基地。茭白生長所需肥量較大,如果農戶不合理用肥,會加大對六六溪水庫的環境壓力。為此,村兩委積極動員,講解相關政策法規,取得承包戶的理解,提前一年終止土地承包合同。

由於歷史原因,個別村民在水源保護區範圍內違規修建墳墓等,為了嚴格落實飲用水源地保護措施,村兩委做了大量群眾工作,最終拆除7座新建墳墓、2個羊圈、1家農家樂、2座旱廁,把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去年以來,大熟村結合農村改水改廁工程,籌資450多萬元建設汙水管網及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成寧德市第一座處理標準達到一級A的村級汙水處理站。這座地下式汙水處理站不僅節約土地,對環境影響也小,村裡計劃在地面建設一個休閒公園,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縣城群眾喝的每一滴水都與大熟村息息相關,為了保護源頭活水,支持飲用水工程建設,大熟村幹部群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王道榮說。

在水源地保護工作有序推進的同時,大熟村通過抓黨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產業帶頭人等措施,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2018年,大熟村開展換屆選舉工作,一批黨性強、群眾基礎好、有能力、公道正派的村幹部走馬上任,形成梯次合理的“老中青”結構。

兩年多來,王道榮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勤跑項目、爭取資金、緊盯建設,既分工又合作,實施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01省道至大熟村公路改建工程、機耕路硬化、護坡工程、老人幸福院、光伏電站、太陽能路燈、旅遊公廁、監控中心等20餘項民生工程,村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大熟村土地平整,農業產業基礎條件好,村兩委引導產業帶頭人建成土豆、水稻種植示範基地,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傳統農業逐步向效益農業轉型。

不僅如此,在縣環保部門的指導下,村裡還流轉了240畝土地,鼓勵村民零散承包荷花塘,並套養濾食性魚類或田螺、泥鰍等,一方面作為生活汙水處理工程配套的“人工溼地”,另一方面通過賞荷採蓮、釣魚、摸泥鰍等吸引遊客,促進村民增收。

王道榮說:“大熟村2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於2018年底全部脫貧,今年我們將堅持不懈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閩東日報記者 龔鍵榮 郭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