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鍾會為何在滅蜀之後選擇叛亂

這件事兒得從公元263年說起,權臣司馬昭(就是其心路人皆知那位)派遣大軍討伐蜀漢政權,其中東路大軍就是由鍾會率領的十餘萬人由斜谷、駱谷進軍漢中,被姜維阻於劍閣,鄧艾提議從陰平小道入蜀,魏軍攻入成都,劉禪投降幾個月後成都發生了一場所謂的叛亂,主角就是鍾會。

先說說鍾會何許人也,出身潁川鍾氏,父親是曹魏重臣鍾繇。聰慧過人,後“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聲譽”的評價;二十幾歲時成為司馬師的幕僚被評價為有王佐之才;三十六歲就被封為司隸校尉(差不多就是現在的紀委監察組組長,至少得副部級待遇),夏侯霸投奔蜀漢後,就說過“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敵人都這麼評價,能力可見一般。)

分析一下鍾會為何在滅蜀之後選擇叛亂

注意這個眼神

就這麼個主兒怎麼會選擇叛亂呢,有人認為說其“心存魏室”,想幫助曹魏除掉權臣司馬昭。畢竟叛亂時打出的旗號是奉郭太后的遺旨,這個想法太表象了,不靠譜,如果真是為了剷除本國權臣,幹嘛還要帶著一個死忠於敵國的姜維,深度分析都不需要,這是一個完全不成立的邏輯。

還有人認為鍾會是居功自傲,特別是在其構陷鄧艾後,他“獨統大眾,威震西土”,這個筆者覺得也不是很靠譜,鍾會何許人也,不會因為搞掉一個經過十幾次北伐殘破無比的益州就自傲,他心裡很清楚以當時魏國的經濟,搞掉蜀國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如果不是因為蜀道難外加上姜維這個被孔明調教許久的將才增加了難度等級,恐怕曹魏早就動手了。

分析一下鍾會為何在滅蜀之後選擇叛亂

再看這個眼神

所以這個問題,咱們得從三國末年的社會狀態來進行分析。

先說這人口和兵力,滅蜀時,蜀國有人口94萬,吳國有人口230萬,魏國有人口450萬,這個數字來源於三國志,陳壽大大寫的,暫時認為就是這些人口吧,也就是說蜀國投降後還有十萬蜀兵,再加上三路大軍共二十萬,成都地區大概屯兵三十餘萬。

再分析劉禪投降後還在蜀中的將領,鄧艾、諸葛緒已經被鍾會構陷被囚禁,這三十萬大軍已收入帳下,這可是一股龐大的力量,當時駐守長安的魏軍,應該是超不過三萬人,而長安至劍閣是無險可守的漢中平原,直取都城洛陽是輕而易舉的事。

魏國經過幾十年的屯田,經濟上高出其他吳蜀一大截,只要是能直取洛陽搞定司馬氏後再吃掉吳國,一統天下的大功穩穩的收入囊。在高平陵之變後曹氏已然沒有什麼政治力量,大功得成後,找合適的時機再玩一把“禪讓”,想想都美。

分析一下鍾會為何在滅蜀之後選擇叛亂

再品品這眼神

這種賬面上的實力對比,實在是佔盡了優勢。鍾會對權利慾望極強,怎能放棄這麼好的成為一代梟雄甚至奪取天下的機會?在回想一下前三五十年的事兒,何進董卓還有曹操,哪個不是這樣奪取了帝國的權利,更何況還有郭太后遺旨這樣一個完美的入宮理由,換你你不反?

於是乎,鍾會決定反了。

既然決心已下,自然就開始準備動手了,作戰計劃都出來了,還沒執行就被司馬昭的一封“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谷,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的警告信外加魏軍口口相傳的坑殺之聞就輕易化解了。

鍾會同志連成都城都沒能出的去!

分析一下鍾會為何在滅蜀之後選擇叛亂

失敗的原因一,鍾會不夠低調,連司馬昭夫人這種八杆子打不著的人都能看出來“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大部分人都能猜到他的那點小九九;

失敗的原因二,大將出徵,上位者必然會在軍中埋伏好合適的刀斧手,司馬昭又是一個有竊國之心的人,滅國大戰這種大事不可能會放任大將擁兵自重,這種在歷史上重演了無數遍的帝王心術熟讀歷史的人早該見怪不怪;

失敗原因三,沒搞定人心,就琢磨著搞事情。

慾望真的是可以讓人迷失,尤其是權利,誰也不一定扛的住。

這個故事有兩個問題可供我們思辨的,第一,別覺得自己行了;第二,別覺得別人不行。看官們可以把總結留在評論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興替得失其實都與你我相關。

感謝關注收藏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