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現實與理想間的“不等式”

本報記者 陳彬

自2月中旬起,全國高校的2020年度春季學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籠罩下,陸續在網上拉開了帷幕。截至目前,我國教育史上規模最大、上線課程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線上教學已經持續了約兩個月時間。

時至今日,這場“互聯網+教育”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3月13日,全國高等學校質量保障機構聯盟秘書處委託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展開了一場針對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情況的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調查小組先行以3月17日上午的數據為截點,對187所高校、5433位教師、118191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完成了一份《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而其結果可能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面對面≠人對人

4月10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辦的中國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課程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在京舉行。會議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3日,全國在線開學的普通高校共計1454所,95萬餘名教師開設94.2萬門、713.3萬門次在線課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達11.8億人次。

除絕對數量龐大外,在參與線上學習的比例方面,廈門大學此次調查顯示,疫情期間使用線上教學的學生數量達到114738人,佔比97%;沒有使用過線上教學的學生有3453人,佔3%。

“在疫情初期,高校師生對於開展如此大規模的線上教學是沒有心理準備的,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如此大的覆蓋率,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參與此次調查的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陳武元如此表示。

在滿意度方面,此次調查顯示,略超過50%的學生對線上教學總體評價為“好”(含“非常好”),另有40%左右學生表示“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初期,曾有聲音質疑線上教學無法達到線下教學時師生的互動頻率,但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與老師課內外的交流互動”的滿意度僅次於“教師反饋作業”以及“使用網上各種學習工具”,排名第三。

“目前來看,線上教學的師生互動效果是要強於線下教學的。”同樣參與此次調查的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劉振天坦言,之所以有此前的擔心,是因為有人將“面對面”與“人對人”混淆了。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雖然面對的是實體的學生,但很多課堂還是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其原因在於教師只是將這些學生看成了僵化的集合體,而不是獨立鮮活的生命個體。”劉振天說,換言之,雖然在線下教學時,教師與學生可以實現“面對面”教學,但並不代表雙方正在進行“人對人”的溝通。

對此,陳武元也表示,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學生在面對面時,反而不善於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在網絡環境下,原有的“集合體”被打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從傳統的僵化集合體中解放出來,從而推動師生之間的互動。”

線上教學≠將教學搬到線上

在此次調查中,一項重要的調查內容為“線上學習存在的最主要問題”。調查組將線上學習可能存在的問題分為18個方面,並由學生對此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排名最前的兩個問題全部是硬件問題,分別為網絡速度及穩定性差,以及教學平臺功能不完善、穩定性差,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對此,劉振天表示,此項調查的數據來自於線上教學開展的最初階段。是時,人們的關注點還停留在線上教育是否可以順利進行。因此,對於硬件設備的保障更加在意。但如今,硬件問題已經不大,人們的關注點也開始放在了線上教育的教學質量上。

在關於線上與線下學習效果比較的調查中,有36.3%的學生贊同“線上教育比線下教育的效果差”,高於贊同“線上教育比線下教育效果好”的比例(28.6%)。這也說明,從習慣於線下教學忽然全面“切入”線上教學,師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教學效果有待實踐進一步檢驗。

受訪時,劉振天坦言,從嚴格意義上說,目前我們所進行的“線上教育”僅僅是“把課堂搬到線上”,而非完全意義上的線上教育。

“線上教育不能延續傳統教育模式,而是要從觀念和結構上作出改變。”他說,理想的狀態下,線上教育應該是一種兼具靈活性與互動性的教育模式。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發生在課堂,還通過網絡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線上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為學生提供資源,並及時加以輔導,而學生在線下深度學習,由此形成一個互動的閉環。

現實距離這樣的“理想狀態”顯然還有一段距離。

陳武元也表示,線上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多融入問題解決、實踐探索類的教學活動,突出教育個性化、學生個性發展。“教師應秉持‘引導’的教學理念並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教會學生如何對線上資源進行搜索、選擇、思考、交流與寫作。”

單個推進≠整體發力

在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當下,線上教學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主要手段,但疫情終有結束的一天。當被問及疫情過後是否願意繼續接受線上教學時,有超過50%的學生表示“接受”(含“非常接受”)“採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認可度高於其它兩種選擇(繼續採用線上教學、不採用線上教學)。

至於疫情過後繼續採用線上教學的改進意見,超過70%的學生“贊成”(含“非常贊成”)需要“精選適合線上教學的教學內容”;超過60%的教師則“贊成”“加大對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

針對這場疫情對線上教學未來發展的影響,陳武元所在的課題組曾有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這場疫情過後,喜歡線上教學的人會更加喜歡,不喜歡的人還是不會喜歡,但處於不置可否狀態的人群,則很有可能由此改變觀點。“對此,我還是比較樂觀的。”

陳武元表示,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推行取決於兩個主要因素——學校信息化條件和教師信息化素養,其中教師因素佔據主導作用。

“大學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應包括具備信息化教學意識、具有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掌握信息化教學技術等。”他說,針對這幾方面,高校應有意識地對教師開展信息化培訓,併為教師提供相應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分享機會和平臺,避免教師單槍匹馬地進行線上教學。

近年來,國內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在全校推廣信息化教學。據劉振天瞭解,如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用於相關建設的投入已經達到上億元,甚至有些高校提出70%的課程和70%的老師要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然而,從全國總體範圍來看,一些統計顯示這一比例目前還不足10%。

“未來的信息化教學一定不是僅憑几所高校的力量就可以推動的。”劉振天表示,要使教師安心進行教學探索和改革,我們需要在某些治理機制上作出改變。“比如改變此前單一以論文為主導的評價機制,強調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只有讓教師從心底產生對教學的內推力,才能從根本上推動高校整體的教學模式改革。”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