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关闭山海关,为何“闯关东”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呢?

关东在传统意义上泛指以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所以一直被称为“关东”。在清朝的前、中期,关东地区是个“小禁区”,不允许平台百姓前往,而且还设置了关卡,所以,到关东去,是要“闯”的,因为那是越轨犯进的行为。直到1860年(咸丰10年)解禁之后,前往关东谋生才开始合法。由于“闯关东”一词流行已久,所以,也就被传承下来

“闯关东”的由来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地流民出关营生,当时并没有限制,来去自由。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大的鼓励,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们纷纷逃离此地,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然而,众所周知,关东是大清朝的起源所在,被称为“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多次颁发诏令,命令地方官,招抚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10年),专设辽阳府,与此同时还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结果,全国各地的流民纷纷涌入,这又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条例》颁布15年后,也就是1668年(康熙7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被正式废止。

清廷“禁关”的原因

清廷为什么要关闭山海关、断了人们出关的途径呢?原因还挺复杂的:

一,防止被汉化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

因为满清入关后,在各个领域都受到汉族传统的冲击,尤其在文化上。为了保护满洲的“大本营”,类似于“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发。在清廷看来,满洲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洲的风俗习惯不能丢,可在汉文化的冲击下,想要保存下来确实太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封关!

二,维护满族利益

关东地区的特产是人参、貂皮等,这些在当时完全属于“奢侈品”,由满族人民把持着,是八旗百姓的生计所在。可是流民大规模进入后,上山偷采者成千上万,屡禁不止,这触碰到了满洲人的切身利益;

三,维护皇家利益

皇家在东北有什么?猎场啊,当时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家狩猎之用。围场面积太大,而皇家去狩猎的次数又少,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更无法禁绝

“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

四,政治需要

大清入关后,全国“反清复明”的呼声不绝于耳,反清运动更是此起彼伏,这不利于满清的统治。而开放关东后,各地流民大量汇集,很容易形成反清力量,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关闭山海关就显得势在必行

五,赋税较低

因为东北地区是大清崛起的发源点,所以,即使在迁都北京之后,这里依然被视为满洲的“根据地”,因此,东北地区的赋税在当时是最低的,有些地方甚至都不用缴纳赋税

......

在这么多因素的综合下,清廷颁布的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先是要求“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后来在此基础上再度升级,直接下达了“逐客令”。

1740年,也就是乾隆5年,乾隆皇帝颁布上谕:

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拔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

(《大清会典事例》)

当然,清廷也清楚“闭关”仍不足以抵制“汉俗”的侵袭。因为在当时通往关东的途径可并非只有山海关一条路,从海上可以进入、经蒙古也可进入,有鉴于此,康熙年间清廷又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柳条边”以其禁绝。可是,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北方流民入关谋生却屡禁不绝,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到10多万人;1776年(乾乾隆四十一年),据估计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总计达到180万人,这些流民都是在闭关条件下、私自进入关东的,所谓“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1860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重新向流民敞开,流民入关东谋生不再被视为非法。只因“闯关东”一词已约定俗成,也就成为刘流民去关外谋生的代名词了。

人们为何要“闯关东”?

闯关东的人群中,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多,而其中山东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都来自山东、直隶、河南等省;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平均每年约52万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连续三年都超过百万人之多。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人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也被誉为“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

“闯关东”的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数量之大的同时,也会不约而同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关内人非要去闯关东呢?尤其是清朝前期,“闯关东”被认为是“违法现象”,那是要冒风险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还要去关东,是关东有太吸引的东西?还是自身所在地有迫使自己离开的东西呢?当时山东“闯关东”的人数最多,咱们姑且就以山东为例进行解析

安土种田,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这种特性更是根深蒂固,可是山东人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到底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呢?个人认为,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

第一,人口压力

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发展,人口数量急速增加,山东尤为严重,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地少人稠,人满为患。进入近代,人口压力更大,1850年山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人,名列全国第四;1911年升为第三;1936年升为第二!虽然仅次于江苏,但当时的山东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程度上,还是对劳动力的收容量上,都无法和江苏相比。显然,人口压力是山东农民“闯关东”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第二,天灾人祸。

山东是近代史上自然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历史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河、运河水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水旱灾害发生,这些还没有计算冰灾、虫灾等。按清代建制全省107州县统计,共出现旱灾3555县次,涝灾3660县次,黄河、运河洪灾1788县次,潮灾118县次,全部水旱灾害达9120 县次之多,平均每年被灾34县次,占全省县数的31%!这种灾害的多发性、严重性,令人震惊,自然灾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也可想而知,为了生存,“闯关东”就成为当时的一条出路;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后满清时期,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在史书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西方列强动不动就将战舰开进胶州湾,胶州湾在哪?胶州湾就在山东。而且在晚清时期,山东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不平等条约的赔偿摊派额度,这些都增加着山东人民的负担。当有些人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时,就不得不离开山东,到外地谋生。举目无亲时,关东,无疑又成了理想之地

第三,关东的优势

清朝前期人们要“闯关东”的理由咱们已经说过,转折点在1860年,清政府开放了山海关。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关东地区很快就吸引了无数人,人口的聚集很快就带动了当地的繁荣;而且关东还临海,不管是耕种,还是经商,都是流民的首选。

由于大量山东人聚集在关东,带动了更多的山东人闻风而来,在当时的胶东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还有些地区认为,没有“闯关东”经历的人,就是“没出息”的表现。这时的“闯关东”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奈之举,而是主动选择,这种积极性也让“闯关东”在山东地区成为一种潮流。关东,简直成了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山东,只是“闯关东”现象的一个缩影,其他省份的情况虽然没有山东这么强烈,但是,出发点和目的还是一致的,而且,山东人“闯关东”的理由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当时热衷于“闯关东”的原因所在

“闯关东”的影响

那“闯关东”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闯关东”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东北的面貌,为东北的崛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大量流民的进入使关东地区的人口数量一再增加。这是什么概念?人气!就像现在做生意,只要能把人气拉上去,绝对不会亏本。关东也一样,人气上去了,才有谈“发展”的资格;

其次,随着人口的增加,关东的耕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873年,关东的耕地面积仅有2400万亩,1913年就达到了12300万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关东地区“缺粮”的问题得到解决,“民以食为生”,只要解决了温饱,就为其他行业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最后,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都为东北地区工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关东,这是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尾话

现在谈到东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名满天下的“北大仓”,可如果没有外地流民的进入,“北大仓”可能还要在“北大荒”的位置上停留很久。不管大家承认与否,咸丰,那个被人认为是“毫无建树”的皇帝,他能够认识到汉文化的大势所趋,能够意识到“闭关”对关东地区的制约,进而彻底放开对“闯关东”的限制,单从这个政策而言,他是英明的。没有他,东北地区的发展可能还要滞后很长时间

“闯关东”的流行不但给关东地区经济振兴注入活力,也有效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这对地区的稳定、繁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闯关东”的盛行,才有了今日东北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