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水浒文化的两大特征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说到文学经典阅读,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不可不读的。学术界对于《水浒传》有很多的解读。当然,对于《水浒传》也有一些误读。《水浒传》讲的是什么?主题是什么?有很多种说法,而影响最大的两种,一种是农民起义的颂歌。有没有道理呢?小说描写的大规模武装反抗斗争,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肯定是有关系的,但说是“颂歌”是有问题的。跟它相反的一种说法,说“《水浒传》是中国人的精神地狱”,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小说中有很多暴力场面。但是,这么简单的否定整部作品,未免以偏概全。

为什么同一部作品会有这么多的评价、理解的分歧又这么大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经典作品它内在的复杂性,就像一杯水,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复杂的成分。

对于《水浒传》这部经典作品,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亦侠亦盗。我曾说它是一部“正义和野蛮的交响乐”,和这个判断同义的就是“亦侠亦盗”,为什么这样说呢?先说“亦侠”。

中国白话小说第一部武侠著作就是《水浒传》。什么是侠?首先是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水浒传》中最能表现“侠”的是谁呢?是鲁智深。比如,鲁智深听说镇关西的恶行,挺身而出;后来碰到小霸王周通抢亲,又是挺身而出;看到生铁佛崔道成欺负那几个老和尚,还是挺身而出……“见义不为无勇也”,鲁智深就是一个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的人,也是最能体现“侠”精神的人。其次是仗义疏财。《水浒传》中描写了108位英雄,其中表现仗义疏财的英雄便是宋江。当然,其他英雄身上也有体现,比如鲁智深碰到金翠莲,立刻把口袋里的银子全给了她,仗义疏财。再次是一诺千金。这也是“侠”的一个品格。还举鲁智深的例子,他答应救金翠莲,第二天一大早就来了,搬一条板凳在客店门口一坐,所谓“救人须救彻”,就是帮忙就要帮到底。还有就是不计利害。这更不用多说了,因为《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们一路行侠仗义都没有利害的考虑。

总之,侠就是一种精神和一种行为,就是在体制之外凭借个人的力量来伸张正义。当然,行侠仗义的人,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要具备勇武的能力,所以就有了武侠,武侠之人都具有超能力之人,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传奇文学———武侠。行侠仗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正是这个传统,才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刚性力量。我们讲“侠”,就是提倡在公平与正义面前的热血与担当,这种精神当然不仅限于我们国家,比如,罗宾汉,就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名的侠盗。2007年路透社华盛顿电讯有一篇报道,叫“罗宾汉仍在人间”,说的是美国一所大学研究社会心理的一名教师,做了一个测试:发给学生们同等虚拟的货币,再制订一系列的规则,每人根据你自己的意志,可以去抢别人的钱,也可以把钱送给别人。最后发现,70%的人行为是有规律的,就是劫富济贫。如果看谁的钱特别多,大家都去抢他的;如果看有一个人的钱很少,还剩十几个,好多人都愿意把钱给他,这一行动被称作“罗宾汉冲动”。从心理机制上看,这是不是和《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的行为相通呢?明代著名文学家陈继儒,写过一篇《侠林序》,文中有一句话,我想是对于“侠”的社会基础做的一个很好的概括,他说:“天上无雷霆,则人间无侠客。”反过来说也就是,人间的侠客等于天上的雷霆。雷霆是什么?它具有双重属性,一重是威力无比,另一重是伸张正义,所以雷霆和侠客中间有一层同构的关系。

《水浒传》有“侠”的一面,但是《水浒传》还有另一面。哪一面呢?亦侠亦盗,盗的一面。什么是“盗”?广义地讲,就是破坏社会秩序,使用暴力,进行人身侵害等,《水浒传》中对这些方面的描写也有很多。比如,首先是杀人越货。占据山头,何以生存?就靠打劫客商,或者洗劫村镇。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冲刚一上梁山,王伦不愿收留他,便给他出难题,让他交投名状。何为投名状?就是让他到山下去抢劫。当然,《水浒传》中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如孙二娘开黑店等。这都是他们未上梁山之前的行为,也是正义盲点,但都可以称之为“盗”之行为。除此之外,就是劫掠城乡、草菅人命。如李逵大闹江州,李逵不分官兵百姓,抡起两把板斧“排头砍去”,遭殃的大多是看热闹的群众。这也是梁山好汉们“盗”的表现,虽然这些行为并非正面,但却是展现人物独特性格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看待它们就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态度。

《水浒传》之所以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正是因为它描写了众多身份各异、性格各异、经历各异的人物,而这些人物身上却有一个鲜明的共性,那就是亦侠亦盗,这就是《水浒传》中人物两面性的体现。

除了亦侠亦盗这一基本判断之外,《水浒传》还有一大特征,那就是“大”“小”杂糅。什么是“大”“小”杂糅?我们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指的是社会上层的一种文化传统,小传统指的是民间的文化传统。在《水浒传》中,这两种传统不仅都有,而且杂糅在一起。

再说小传统。水浒好汉的故事,在宋代书场里就开始了,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就记载了《花和尚》《青面兽》《武行者》《石头孙立》等篇目。还有宋代杂剧,如《黑旋风》十种等。这些民间小传统和大传统杂糅到一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为何叫基因图谱呢?这是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基因就是决定一个生命体性状且可传承的基本因素,图谱就是基因的排列、呈现。也就是说,在文化传统里做一项溯源的工作,就是找出小说之所以这么写的根源。因此,这需要使用一下文学批评上的一个重要方法——互文。互文,就是指一个文本不是孤立的存在,其中重要的语词、意象,甚或结构、情节,往往在过去的文本里出现过,那么,文本之间就存在着“互文”的关系。这对于阐释一个文本、发掘这种血脉联系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效的途径。

于是,通过刚才抽象的讲解,下面就进行一些具体案例的说明。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鲁智深的文学形象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先看鲁智深的形象。想了解鲁智深形象的文化内涵,不妨找一个切入口。有一个人很欣赏鲁智深,她就是薛宝钗。为什么呢?《红楼梦》里曾写到,贾母看戏,让大家点戏,薛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很不满意,认为这是为了哄老太太高兴,热热闹闹、乱七八糟。薛宝钗就说,你懂什么,这出戏太好了,尤其是花和尚那支《寄生草》填词填得太好了:“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薛宝钗说,写得多好啊!薛宝钗这么一说,勾起了贾宝玉学禅、写偈语,后面林黛玉也跟着续写,薛宝钗又来一起讨论禅理。这是《红楼梦》里的重头戏。这场重头戏是从薛宝钗对花和尚鲁智深的称赞而来。但是,薛宝钗不是一般的女孩子,行为非常谨慎,思想中规中矩,那么她为什么会欣赏鲁智深呢?这与原作里鲁智深形象的复杂性直接相关。

《水浒传》中对于鲁智深的描写,如诗赞:“且把威风惊贼胆,谩将妙理悦禅心”“铁石禅机已点开,三竺山中归去来”,鲁智深是跟禅相联系的。还有,鲁智深遇到的第一个高僧智真长老,入定回来就说此人“久后证果非凡”———鲁智深可以修成正果,不是一般的僧人。再到后来,智真对鲁智深说,自从分手以后,你杀人放火是不容易,休忘了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佛教用词,意思是说每个人到世上来,由于因缘而扮演着各种角色,禅宗讲要撇开这些浮云迷雾,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鲁智深最后碰到径山寺大惠禅师。大惠禅师说:“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就是说,鲁智深的修行正果不得了,一下回到了本来面目。还有,鲁智深擒了方腊以后,应该到朝廷封赏做官,但是他不去。到了某一天,心中忽然大悟,自己知道大限将至,就让小和尚准备好一桶热水,沐浴之后,摆好姿势,做了一首颂,说,“平生不修善果……今日方知我是我。”“今日方知我是我”,也是禅宗用语。因此,《水浒传》中有很多描写都是鲁智深跟佛门、禅宗有关联的。

可能很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注意这些细节。《水浒传》文本中,鲁智深与佛门和非佛门的描写都有,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来写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今天我们看到《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的故事早就存在。杂剧、话本中都在讲这一故事。这里面的鲁智深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前文本里鲁智深是否有佛门的因缘呢?

关于鲁智深最早的记载,《癸辛杂识续编·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有16个字:“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飞飞儿”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中说:“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就更没有具体形象了。到了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杂剧的名字虽是鲁智深,但这出戏主角却是李逵。还有《鲁智深大闹消灾寺》,把三打祝家庄的情节跟他联系起来,也没有具体形象。最有意思的是明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里面的鲁智深“难舍凤鸾俦”,是个多情之人,家庭意识很强,不愿重入江湖,并赏花、游山玩水。简单地说,在今本《水浒传》之前提到鲁智深的形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本中的鲁智深相比大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和佛教、和禅宗相关联的内容,在《水浒传》今本之前是没有的。那么,今本的鲁智深形象从哪来的呢?

佛教中,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是禅门大德,石头希迁,是唐朝禅师,是一位禅门大德,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说“石头迁禅师法嗣”的丹霞天然是石头希迁的徒弟。关于丹霞天然的事迹,我们发现跟《水浒传》鲁智深的故事非常相似。

首先看丹霞天然怎么出的家?他本来是要做官,路上碰到一个人,说“你干嘛去?”“我想做官。”“做官何如选佛?”——在佛门里,你将来有成就,比做个俗官要好得多。这是丹霞天然怎么进入佛门的,由求官变成选佛。我们看《水浒传》写鲁智深,他原来是一个提辖,做过官的,后来尽管当了和尚,做官的意识依旧很强。接着,天然到了庙里,一开始他没有剃度,就在庙里干些杂役。后来有一天,方丈说明天早晨全体要去铲佛殿前草。大家都以为是真除草,就把工具都准备好,只有他一大早端一盆热水,到方丈跟前跪下,说请大和尚为他“除佛殿前草”,他要剃度。《水浒传》中写鲁智深,智真长老给他剃度,一边剃度一边嘴里念叨“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也有些相近。再接着,天然和尚剃度以后到别的庙里不守规矩,跟一个和尚打闹;而鲁智深剃度后,也不守规矩,揪着另一个和尚的耳朵欺负人家。天然惹祸之后,别人立刻告诉方丈,马祖道一过来一看,不仅没批评反而说:“我子天然!”真是我徒弟的天性表现,于是就给了他这个名字叫“天然”,很是欣赏他。《水浒传》里,鲁智深打架后,别人慌忙报告长老,长老过来看了看,说,“别看他现在捣乱,久后证果非凡。”再接着,《五灯会元》中记载,后来丹霞天然横卧在洛阳的天津桥上,挡住地方长官郑留守的路;而《水浒传》中,鲁智深为了救史进,到州桥上挡住贺太守的路。这些地方都太像了。

如果说《五灯会元》里关于天然的事迹有一件或两件跟《水浒传》里鲁智深相似,那可能就是一个偶然。但是有这么多,可见这不是偶然。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解释。怎么解释呢?这中间的精神血脉就是狂禅。用丹霞天然的话说是,“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就是说,那些概念、观念、形式等都不值一提,“我就是佛”,用不着读经、修持,看到自己的本性就行了。这就是狂禅。

狂禅的特点跟“侠”有相同之处,就是高扬主体,不受一切束缚。好处就是斩截痛快,把所有形式的东西通通扔掉,放任本性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狂禅和侠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鲁智深的形象一面是一个侠客,一面由于他和尚的身份,作者把丹霞天然的某些事迹,特别是狂禅的精神,灌注到了鲁智深的形象中。明代思想家李卓吾很喜欢鲁智深的形象,曾批:“佛!真佛!活佛!”金圣叹评《水浒传》,他说“真正善知识胸中便有丹霞烧佛眼界”,明确主张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和丹霞天然烧佛是一样的。

因此,《水浒传》文本中的鲁智深形象与天然和尚的事迹有较多的相似处。鲁智深的形象中流淌着狂禅的血脉。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角度是说这个形象本身,《水浒传》里写的,我们就可以做狂禅的理解;另一个角度,由于互文的关系,我们发现它和《五灯会元》里丹霞天然的事迹有关联。这种血脉使鲁智深的形象丰厚而复杂,从而赢得了李卓吾、金圣叹、曹雪芹的欣赏。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宋江的文化图谱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水浒文化的“基因图谱”

再看宋江。《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中,最复杂的人物就是宋江。宋江身上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血脉,彼此隔阂很大。一方面他是“孝义黑三郎”,遵守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他结交江湖好汉,表现出与忠孝义完全不符的形象。“孝义”“守法”与“权谋”“野心”,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是如此?这两条血脉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也来看看《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各种文本里的宋江形象。前文本里关于宋江,也很简单,真正涉及这个人形象的,就是4个字,“宋之为人,勇悍狂侠”,看了这4个字,怎么也不能跟《水浒传》里的宋江联系起来。还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剧贼宋江”等等。《水浒传》之前关于宋江的记载,有一点具体的就是勇猛,太简单了!那么刚才所说宋江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是哪里来的呢?这种构思又如何而来?

《水浒传》中的宋江,我们可以发现两条血脉。一条是江湖血脉,一条是庙堂的血脉。

先看江湖血脉。《史记·游侠列传》中写了若干侠客,其中最浓墨重彩写的是郭解。“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郭解名满江湖,是真正的“侠”里的榜样。宋江最大的特点也是侠义之名满天下,“山东、河北闻名,天下好汉都称他作及时雨,能救万物。”这类描写在《水浒传》里反复出现几十次,不管哪一个强人,只要一听宋江的大名,都是“扑翻身便拜”。再看二人的形象。郭解“为人短小”“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这与他的江湖地位有很大的反差;《水浒传》里的宋江自称“小弟德薄才疏,身材黑矮,貌拙才疏”,文也不能,武也不能,长得不威武,口才也不行。这跟郭解太像了。二人在主要经历上,也都是犯事出逃,亡命天涯,并且连累别人。这些基本的情节也都很像。包括在疏财好客的细节上都十分相像。于是,宋江就从原来简单的“勇悍狂侠”变成了《水浒传》里的“江湖教父”。这是一条血脉。

再看庙堂血脉。在中国通俗小说里,尤其明代小说中,有一种“道德领袖”现象。比如《三国演义》中,“以德服人”的刘备就是道德领袖;《西游记》里,唐僧是取经五众的领袖,各方面的道德楷模;《水浒传》中,宋江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尤其是从宋代以后,有一大信条,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做一个领袖,首先要在道德上成为楷模。《水浒传》中关于宋江的描写,和《史记》以及《论语》中关于孔子的描写,相近似的地方有很多,如宋江见李师师的场景,与孔子见南子很是相似。那么,是不是作者在写宋江的时候想着《论语》《史记》,照着孔子来写宋江呢?我认为肯定不是的。《论语》《史记》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都是必读书,是烂熟于心的。当作者塑造宋江这样一个领袖人物的时候,《论语》《史记》里的那些内容不期然而然、自然而然地在他的脑子里对他的笔头产生了影响,因为那些笔墨是很生动的,又和《水浒传》里宋江的身份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就出现了这一系列的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说,《水浒传》里宋江身上这两条血脉都有早期经典文化里的基因,这种基因是不自觉的,不期然而然到的进入艺术的血脉里。

《水浒传》的一些好汉形象与传统文化的经典有着血脉联系,换言之,文化传统的基因进入了这些文学形象之中,而多源基因的进入,使得这些好汉形象趋于复杂、丰厚,而熠熠生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