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看《东京梦华录》的时候美食实在是太多了,一眼扫过去都是吃的,就把馉饳儿这个超级小吃给错过了。看三言二拍的时候又发现了馉饳儿的身影,这次更形象了,叫做鹌鹑馉饳儿。

有人看到鹌鹑就以为这是鹌鹑串的串儿,但书里其实有注释“一种面食”。我心想就是捏成鹌鹑状的面点呗?查了资料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先来说说读音吧,馉饳音同“骨”、“剁”,是一种在宋代时候风靡一时的时尚美食。没错,学者们就是把馉饳儿当做宋代时尚小吃的,大概就堪比……最近风靡的脏脏包吧?

因为馉饳儿的做法也是面皮包馅儿,所以不少人把馉饳儿当做跟饺子、馄饨类似的食物。但实际上《东京梦华录》里饺子、馄饨、馉饳儿都是分开列出的,明显不是一种东西。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拿记载较多、较详细的鹌鹑馉饳儿来说,鹌鹑馅儿放进正方形面皮中间,然后沿面皮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在其中一角沾水粉芡,把另一角折上去压紧、两端拉齐,形成元宝状。

这个方法跟包饺子是绝对不同的,跟包馄饨确实有相似之处。不过经过叠角、拉齐等诸多工序,馅料与面皮之间会有较大空隙,下汤锅煮的时候馉饳会迅速鼓起来。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馉饳儿这个煮了之后就气鼓鼓的状态,在宋代的时候也成为了一句歇后语:馉饳儿做的——气性大!用来说一些人特别容易生气,一点就炸估计就这么来的吧。

馉饳儿还可以用来油炸,吃的时候会用竹签等材料串起来,沾盐或者汤料。三言二拍里这则故事来自于宋代话本,里面也有类似的吃法描述:

僧儿见叫,托盘儿入茶坊内,放在桌上,将条篾黄穿那馉饳儿,捏些盐,放在官人面前,道:“官人吃馉饳儿。”这就是用炸馉饳儿沾盐的吃法。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因为馉饳儿也是包馅料的,所以馅儿的选择余地也就很大了,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吃法。除了刚才说的鹌鹑馉饳儿,《山东民俗·日常食品》里还写了大鱼馉饳。

“大鱼馉饳。取新上岸鲜鲅鱼,片肉,剁或切为馅,少佐盐,略加韭菜、油,包为饺子,大如小儿拳,煮熟,每碗只盛两只,中等饭量,六七只尽饱,吃来极为酣畅。”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这里虽然做法中写了“包为饺子”,但在开头是以介绍大鱼馉饳为名的。所以我在想之前有朋友聊起吃过巨型饺子,吃几只就饱到不行,说不定实际上是吃的馉饳。

有人认为在历史的演变中,馉饳儿已经慢慢被制作更加简单的饺子完全取代。但我觉得古汴梁城和古咸阳城周边,应该还有人做着馉饳儿,只是现代人更习惯称为大饺子。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最后说说配图,因为历史中留下图画太少,我也是从网上到处扒来的,不知道馉饳儿到底更接近哪一张图。

不过上图这个叫做馉饳瓦铃儿的神奇面食,形状跟瓦铃比较像,也是可能最接近馉饳儿的形态吧,仅做参考。

宋代的超级小吃馉饳儿,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