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乌铜走银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工艺步骤

一、炼制乌铜合金

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二、锻制乌铜片

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三、乌铜片上錾刻图案

设计、剪材下料后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四、走银

走银是乌铜走银工艺最精髓的地方,乌铜走银是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高温处理,银屑或金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五、焊接和组装

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抛光打磨

抛光打磨分为粗抛光和细抛光,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七、捂黑处理工艺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这道工序也有相当的技术要求)。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技艺门派

乌铜走银这项古老的工艺被云南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分别是官渡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保山万光红大师。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官渡乌铜走银

金永才,1975年他年仅18岁,是一名银匠。当时,他和李加汝作为银匠经常参加礼拜天的赶集,不时会聚在一起。加上双方的住处仅相隔半公里,时间一长,他便经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里照顾李的饮食起居。1982年,李加汝正式将金永才收为徒弟,但并没有把配方交给他,只是让他和自己一起制作“乌铜走银”。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加汝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住院。金永才说,一次出院后,师傅和他一起吃饭,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他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原来,师傅早已把配方写好,他把配方交给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钟之内必须背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马蹄钟的钟声一响,李加汝把配方一烧而净。1996年,李加汝先生与世长辞,“乌铜走银”的手艺被金永才传承下来。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保山乌铜走银

清朝末期,四宝斋银楼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技艺传授予四宝斋银楼的万姓人家。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成为批斗对象,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的全部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保山乌铜走银的技艺就这样被万光红继续传承下去。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晋宁乌铜走银

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1989年,袁家和的两个儿子袁万成、袁万礼开始制作沉寂多年乌铜走银。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现今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未来传承

乌铜走银传承至今,生产方式依旧以最原始的手工锻打和制作为主,再加上技艺繁琐,成本高,产量小,每个月的成品率始终保持在二到三件。这样的模式远远制约着乌铜走银的发展。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因此,在保持手工錾刻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乌铜走银的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同时增加学徒和工人,节约成本,缩短制作时间,是乌铜走银发展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非遗工匠——乌铜走银(传承此手工艺的全世界不足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