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QingCloud:打造一體化ICT架構,整體交付方案降低上雲複雜性

青雲QingCloud:打造一體化ICT架構,整體交付方案降低上雲複雜性

青雲QingCloud致力於構建一體化的ICT交付體系,做到公、私、混、託,四位一體統一管理。其全模雲的解決方案,助力傳統企業核心業務上雲。未來,青雲將繼續完善服務矩陣,進一步滿足客戶需求。

指導 | 李喆

調研 | 李喆 張宏祥

撰寫 | 張宏祥

在國內雲計算領域,青雲QingCloud是一家獨特且充滿野心的公司。

沒有巨頭的資金和流量支持,青雲QingCloud的目標卻不僅是雲計算業務,而是致力於重構ICT基礎設施體系,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於多條產品線。多年持續研發,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自研產品體系,為企業客戶上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推出全模雲,幫助企業核心業務上雲

2017年,青雲QingCloud比較重要的一項業務進展,是全模雲的推出。

Gartner於2014年第一次提出了雙模IT概念,IT工作模式可被分為兩種,一種專注於可預測性,其目標是可靠、可用,適用於需求明確的工作,另一種是探索性的工作,更需要高擴展性和高敏捷性。

前者被稱為穩態,更多用於傳統企業的核心生產業務,後者被稱為敏態,更多用於企業的互聯網創新業務。全模雲,即是從雲的角度出發,可以同時支持企業的穩態、敏態和混合態業務。

目前傳統企業在上雲時,更多上的是互聯網業務,而非核心生產業務。企業出於對高穩定性的擔憂,不敢輕易上雲。傳統企業大量生產業務跑在Oracle等傳統數據庫上,簡單地要求它們換成MySQL去上雲,是不現實的。

鑑於此,青雲QingCloud推出了Bare Metal物理主機、NeonSAN分佈式共享塊存儲和RadonDB分佈式數據庫,為企業提供基於穩態和混合態的解決方案。

例如,客戶可以不放棄已部署的Oracle數據庫,上雲後在Bare Metal物理主機上運行,並搭配NeonSAN,提高擴展能力,大幅降低新增存儲的擴容成本。

青雲QingCloud此前推出的產品,更多是提供適應互聯網業務的基於敏態的解決方案。兩者相結合,成為青雲QingCloud的全模雲。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自由選擇更加合適的資源進行部署,並實現統一管控。

全模雲使得青雲QingCloud企業客戶的核心業務也可以上雲,對青雲QingCloud意義重大。目前已經擁有了不少客戶案例,比如泰康保險、華潤創業等。

打造一體化ICT架構,為客戶提供完整基礎設施

青雲QingCloud:打造一體化ICT架構,整體交付方案降低上雲複雜性

青雲QingCloud希望為客戶提供一個更加穩定、易用的基礎設施平臺。一體化ICT架構,涵蓋計算、存儲、網絡全面的資源層,並通過AppCenter完成面向客戶需求的應用與功能交付。

青雲QingCloud一直對各條產品線進行大量資金與技術投入,並逐漸收穫成果。

IaaS層,在計算和存儲方面,最新成果有上文提到的Bare Metal物理主機和NeonSAN共享塊存儲。

網絡方面,青雲QingCloud已建立起完整的骨幹網體系, SD-WAN的小終端可以交付服務,客戶使用SD-WAN的管理平臺進行統一管理,實現秒級開通。已有某知名酒店集團採購了相關產品。

軟件定義存儲與超融合方面,青雲QingCloud成功入圍IDC《中國軟件定義存儲及超融合市場跟蹤研究報告,2017H2》,其超融合系統青立方,在2017年第四季度位列中國超融合市場佔有率第四位。

PaaS層,數據庫方面,青雲QingCloud提供自研的RadonDB分佈式數據庫。考慮到企業客戶更加關注的不再是IaaS,而是在某一具體場景下的上雲問題,青雲QingCloud不斷推出新的PaaS服務,包括對大數據分析、物聯網、AI的支持等。

但青雲QingCloud的上層組件僅限通用型PaaS,比如大數據的Hadoop、Spark、Storm,基礎數據庫,物聯網的通用消息接入服務、設備管理平臺,AI的GPU主機和深度學習框架等,都是基礎組件,沒有行業屬性。

像人臉識別、車牌識別這些具有行業性質的服務,青雲QingCloud不會自己做,而是交給合作伙伴,實現多方共贏。

最後,應用交付與運營管理平臺AppCenter,連接企業客戶和應用提供商,幫助企業不再以資源為中心,而是以應用為中心來使用IT資源,應用提供商也可以快速開發和雲化應用。

通過以上完整的基礎設施體系,青雲QingCloud實現了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託管雲四位一體通過一套代碼邏輯進行統一管理,為客戶提供一致的服務和高效的解決方案。

開源內部項目,建設行業標準

青雲QingCloud在今年比較大的動作是進行開源,首批將開源兩款產品OpenPitrix和RadonDB。青雲QingCloud希望通過開源內部項目,推動相關項目進一步走向成熟,更好地成為行業標準。

OpenPitrix是青雲QingCloud應用交付與運營管理平臺AppCenter的開源項目。OpenPitrix作為一個多雲應用管理系統,目標是實現將任意應用以任意規模部署在任意基礎設施上,一站式管理企業各種類型的應用,讓用戶可以把精力專注於核心業務層。青雲QingCloud在6月份會推出其Beta版本。

分佈式關係型數據庫RandonDB於5月10日宣佈開源,RadonDB全面兼容MySQL,還能夠實現容量與性能無限水平擴展,具備金融級數據強一致性。

青雲QingCloud:打造一體化ICT架構,整體交付方案降低上雲複雜性

近日,愛分析對青雲QingCloud運營副總裁林源進行了訪談,他對青雲QingCloud的發展情況、未來戰略,以及雲計算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現分享部分內容如下。

Oracle數據庫並不容易被替換,但仍有機會

愛分析:企業已經用於核心系統的Oracle數據庫,是否很難被替換掉了?

林源:前一段時間,我們用NeonSAN替換了Oracle的數據庫一體機Exadata。泰康保險在Exadata上已經跑了一些業務,業務量不斷擴展,而Exadata的擴容成本和時間投入太大。於是泰康保險決心把業務搬到青雲QingCloud的NeonSAN上,成本可以下降一個量級。

愛分析:ServerSAN屬於存儲部分,青雲QingCloud發佈的數據庫產品,像MySQL Plus、RadonDB,能否替換Oracle數據庫?

林源:如果客戶想繼續跑Oracle,青雲QingCloud可以用物理機和NeonSAN去支持,客戶的新業務,可以用MySQL,包括金融級單集群版本的MySQL Plus和多集群版本的RadonDB。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 RadonDB使用的框架是MySQL 5.7而不是Google Spanner?

林源:RadonDB是分佈式關係型數據庫,基於MySQL去實現的,而不是Google Spanner。考慮到要服務更多的嚴肅企業客戶,它們對新數據庫底層存儲的穩定性要求會很高。存儲不花費多年時間進行打磨,產品很難成熟,所以青雲QingCloud在底層上仍選擇更加穩定的MySQL。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的分佈式數據庫,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上,更傾向於哪方面的能力?

林源:青雲QingCloud NeonSAN、RadonDB,最強調的是一致性,金融級別的強一致性,這對金融企業客戶是最重要的。另一個強調的是可擴展性。

雲計算廠商會壓縮細分領域基礎設施廠商的生存空間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剛剛發佈了超融合產品,在SDN、SDS、超融合等領域,有很多細分廠商,如何看待雲計算廠商與這些細分領域廠商的競爭?

林源:舉個例子,CDN行業,傳統廠商曾經很火,但云廠商發展起來後,它們變的弱勢,傳統IDC市場也是如此。

IaaS平臺是剛需,當它以更便捷的方式去交付IT時,對很多行業會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在IaaS上做容器、PaaS、CDN等業務,它就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入口。

雲計算廠商,尤其是公有云廠商,會逐漸吞併一些細分領域廠商的市場空間,這會是一個趨勢。

青雲QingCloud做的產品越來越多,但都是底層的東西。如果雲計算廠商不做這些,會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例如,除了雲平臺,客戶還需要網絡,所以青雲也做了SD-WAN的產品線。此外,青雲還有存儲產品、與邊緣計算相關的框架等。

這些不會影響到青雲QingCloud現有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做的是應用和相關的開發,青雲QingCloud的目的是,幫助合作伙伴和客戶的應用更好地以他們期望的方式來運行。

愛分析:最近國內SDS行業發展很快,這個行業技術上的難點是什麼?

林源:青雲QingCloud在IaaS的投入裡,SDS在佔整體工作量的30%左右,SDN佔50%,計算佔20%。SDS需要投入很多技術,存儲是基礎,所有數據都需要落地。傳統存儲市場的份額會慢慢下降,SDS的需求在逐漸上升,這是一個趨勢。真正做的好的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技術投入。

愛分析:SDN在IaaS研發中最難嗎?為什麼?

林源:是。雲平臺的開發者多來自互聯網公司,對網絡的理解,往往不如網絡設備廠商。如何能夠像思科、華為、華三一樣,擁有很深的對網絡的理解,同時能夠在虛擬化的場景中,做出一個完全分佈式的,可與虛擬機、容器、存儲結合起來的產品,是非常困難的。

國內很多其他私有云廠商,SDN都依賴思科、華為、華三的硬件解決方案。而青雲QingCloud擁有自己的軟件SDN,經歷過自己公有云的大規模運行。

愛分析:SDN領域細分廠商如何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林源:單獨做SDN的公司很難,它必須要做到差異化,比如做monitor。單純的軟件SDN不能算一個產品,落地的話,必須要與雲平臺深度耦合,這是很難的。而硬件廠商交付的是硬件SDN設備,使用方式跟傳統交換機一樣,是標準產品,有著標準接口。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的骨幹網建設情況如何?

林源:青雲QingCloud擁有一個完備的全球骨幹網,亞太節點已鋪建好,SD-WAN的小終端已可以交付服務,客戶可以使用SD-WAN的管理平臺進行統一管理,可以實現秒級開通。

SD-WAN產品,客戶可以觸碰到兩個組件,第一個是SD-WAN的管理平臺,可以用青雲QingCloud公有云的賬戶進行登錄管理,另一個是分散在它每個機構的端。

青雲QingCloud做雲,是為了將IT以更便捷的方式交付給客戶,做SD-WAN,是將CT以更便捷的方式交付給客戶。

青雲QingCloud骨幹網的底層資源,有運營商的公網,也有專網。

愛分析:SD-WAN行業目前出現了不少公司,它們和青雲QingCloud所做的產品,有很大差異嗎?未來這個市場,會受到政策的很大影響嗎?

林源:青雲QingCloud其實是國內最早做SD-WAN的公司,去年已經有知名酒店集團客戶使用我們的技術去管理它們的網絡。

SD-WAN的確是比較敏感,但任何技術的誕生,都是由於客戶的需求。運營商如果滿足不了,客戶一定會去尋找其他的方案。政策是不確定的,但需求一定是明確的。這個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大,邊緣計算一定會發展起來。

愛分析:如果青雲QingCloud做邊緣計算的話,會像CDN廠商一樣,鋪設大量的邊緣節點嗎?

林源:不一定,也可以用服務的方式。IDC不是重點,設備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用軟件調度一個輕量的雲端平臺來承載邊緣計算上的應用。青雲QingCloud的核心還是軟件。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也做了雲管理平臺,雲廠商自己來做的話,客戶在使用時,是否會有所顧忌?

林源:青雲QingCloud在3月份時發佈了1.0的雲管理平臺產品,已經有客戶開始部署。

雲管理平臺不屬於任何雲平臺,它是一個獨立的產品,用一個符合傳統IT管理的方式,去管理所有的IT系統,不僅是雲,還包括硬件設備。

雲管理平臺的選擇權在客戶手中,客戶願意使用哪個雲,就會需要相關的支持。雲管理平臺只有能對接多家廠商的雲,才有可能成功。

中國的雲計算行業,與美國有一定區別,美國公有云行業會集中在幾家很大的雲廠商上,但中國,在地區和行業上,權力都是分割的,未來除了公有云,可能還會有很多行業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行業的領軍企業,有很多都要做行業雲,但它們沒有基礎,於是會來找青雲QingCloud幫忙。

在國內多雲的行業格局下,雲管理平臺會很重要。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的ARM服務器支持,目前做的怎麼樣?

林源:ARM服務器主要用在一些涉密軍工企業的私有云上,這是硬性要求。青雲QingCloud能夠支持飛騰、高通等品牌。

青雲QingCloud公有云上的ARM,還沒有大規模的部署,仍在發展初期,主要應用於自己的PaaS業務上。客戶暫時沒有很多直接應用ARM的需求。

愛分析:在目前的實踐中,ARM實際能降低多少成本?

林源:ARM性能成長飛速,但相比商用CPU還是弱了一些,成本優勢還不夠大,導致整體性價比不夠高。

ARM架構的服務器,整個市場用量還是太少,生產規模不夠大,因此成本優勢與x86廠商相比並不大。

ARM服務器市場還處於早期,但會很快發展起來。

雲計算行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行業雲是中國獨特現象

愛分析:去年不少公有云廠商的收入增速有所下降,是否可以認為更能接受雲的互聯網客戶已接近上雲完畢,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迎來傳統企業的上雲高潮?

林源: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增速放緩,可能是雲計算廠商的技術儲備不夠。傳統企業裡沒上雲的是多數,但它們也是想上雲的,雲計算廠商能否提供一個合適的上雲解決方案?你給不了,它們就上不了。這也是青雲QingCloud的優勢。

愛分析:客戶在上雲時的主要顧慮或挑戰是哪些?

林源:

傳統企業一般會有好幾個部門,運營部、雲平臺部門、業務部門或開發部門。傳統IT運維人員會基於自身的利益牴觸上雲,業務部門可能暫時沒法快速地做出改變。這是比較大的兩個挑戰。

愛分析:容器在客戶的應用當中,已經是主流的技術了嗎?

林源:去年下半年開始,每個客戶都會談到容器。之前會談到docker,現在90%談的都是Kubernetes。但在具體業務運用上,才剛剛開始,大家都還在嘗試。

青雲QingCloud所有的PaaS,都跑在青雲QingCloud自己開發的容器裡。客戶自己的容器改造,一些技術實力比較強的公司,走的會更快一些。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自己開發的容器的具體情況?

林源:青雲QingCloud在物理機上能跑KVM的虛擬機,也能跑容器主機,容器是基於LXC做的。自行研發容器,是為了能跟青雲QingCloud自身的平臺融合在一起,進行深度整合。

但這個容器不能直接交付給客戶,青雲QingCloud會通過PaaS的方式交付給客戶。青雲QingCloud公有云業務,超過一半的主機是基於容器運行的。

愛分析:容器目前只能做到程序級的隔離,青雲QingCloud是如何保證業務的隔離性和安全性的?

林源:目前只能靠容器的上雲來解決。青雲QingCloud不直接提供自己的容器給公有云客戶,而是通過PaaS服務的形式來開放,只有私有云會直接開放容器。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之前很少考慮開源的事情,今年為什麼開始做了?

林源:主要是時機問題。青雲QingCloud之前提供的更多是IaaS平臺,IaaS平臺是個操作系統,開源沒有意義。PaaS平臺,更多是應用的管理,它需要跑在各種異構平臺之上,它需要開源,才能夠更好地成為一個標準。

愛分析:整體雲計算市場的發展趨勢會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

林源:公有云的範圍會越來越大,但混合態的部署會是很長期的過程,尤其是在中國。

愛分析:行業雲的產生,有技術上的因素嗎?

林源:沒有,技術和基礎設施上都是一樣的,更多的可能是商業或其他層面的因素。

愛分析:行業雲的供應商集中度如何?

林源:目前只有青雲QingCloud能交付行業雲。OpenStack交付不了公有云,而行業雲的最終運營模式是公有云。

目前比較大的公有云廠商,無法剝離出其產品,它們的重點也不在於支撐行業雲,而是擴張自己的品牌,訴求不一樣。

愛分析:藉助OpenStack的框架,有可能搭出比較成熟的行業雲嗎?

林源:可以搭行業雲,但不一定成熟。雲交付的是服務、迭代的能力,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如果對底層核心組件沒有掌控權,這件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有公司能用OpenStack搭建出很成熟的公有云,那一定是深度改良及優化的版本,而不是開源版本。

愛分析:目前公有云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各廠商大打價格戰,這是否會使得青雲QingCloud在公有云市場失去先機?

林源:青雲QingCloud想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託管雲、骨幹網、邊緣計算,這些都缺一不可,都需要投入資金。

青雲QingCloud在公有云上一定會持續投入,公有云的市場足夠大,無論各廠商如何打價格戰,依然會有差異化的市場,有客戶會去選擇中立平臺,有一些場景只有某些特定廠商才能支持,這就是青雲QingCloud要去做的。包括傳統金融的互聯網業務、互金業務、還有先前提到的行業雲。

愛分析:從技術的角度,有沒有哪些新技術未來會對行業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林源:有很多,比如邊緣計算、Serverless,傳統企業現在也許還用不到這些技術,但未來肯定會用的,這些也是青雲QingCloud會投入研發的。

愛分析:有哪些因素限制了目前邊緣計算、物聯網等行業的發展?

林源:很難說。物聯網行業是項目驅動,項目很多,但整體來看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網絡。物聯網要發展起來,不能靠TCP/IP網絡,而是需要符合萬物互聯需求的新網絡。

上市計劃已經啟動

愛分析:之前,泛金融客戶是青雲QingCloud最主要的客戶,其他行業客戶的增長情況如何?

林源:從收入上來看,泛金融客戶佔比會越來越小,因為其他行業客戶增速更快,比如教育行業、交通行業、工業、政企。教育行業有一些大的教育機構,交通行業是各省負責交通部門IT落地的企業,工業有本溪鋼鐵的集團雲,以及一些工廠的物聯網場景,政企是政府雲。今年還有很多省在推“工業2025”,給了很多補貼去建設行業雲。

愛分析:私有云的價格競爭明顯嗎?

林源:很明顯,OpenStack廠商把價格壓的很厲害。但青雲QingCloud有自己的目標客戶,會保持自己的定價。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雲平臺的交付週期大概是多長時間?

林源:如果客戶只有機房,網絡、設備全部得建的話,可能需要1個月時間從零搭建。另一種客戶,網絡和設備都有,只要做配置,那麼1周就能交付,都是自動化安裝。

青雲QingCloud不光交付雲平臺,甚至會交付整個數據中心的設計。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現在整個團隊大概多少人,結構是怎樣的?

林源:現在團隊共有近400人,團隊擴張速度很快,今年會增長到450餘人。

增長最多的是研發人員,因為青雲QingCloud的產品線很長,基礎件都是自己開發。此外,正在建設各地的分支機構,需要售前和銷售的團隊。

愛分析:青雲QingCloud的上市計劃的進展?

林源:VIE架構已經拆完,上市計劃順利進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