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怀念明朝,而不是唐朝?

道游煎饺

很多答主提到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认为是这本书的流行带动了明朝热。

但个人认为与其说这本书开创了时代,不如说他迎合了日渐兴盛的汉民族主义,满足了这群人的民族自尊心。

平心而论,明朝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在于他之后的朝代是满清,满清割地赔款,让国人丢尽了面子,很多民族主义者为了找回民族自尊心,就无底线的吹捧明朝,贬低满清,通过吹明贬清的方式将中国落后的责任一股脑甩给满人,从而得出我汉族从来都是最优秀的,之所以近代落后全是满清的责任的种族主义结论。

可以说,吹捧明朝的明粉是有着自己的政治诉求的,吹明能完善他们大汉族主义的政治理论,洗刷汉民族历史上的污点,而吹唐显然没有这个效果。

纵观网上的明粉,很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比烂,不停的和向外国割地赔款的满清比烂,对于明粉来说,汉唐有多好,明朝相比汉唐宋退步多少,都是不重要的,只要他比满清好就是了。其实明朝是个什么样子,官方早有定论,历史教科书采用的基本就是学术大佬们的观点,那就是明清是一脉相承的,清承明制,清朝在明朝的专制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而呈现出一个保守落后、被动挨打的中国。

在史学界,明朝是一个将专制推向顶峰,政治纷乱,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腐败严重的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下坡路,并逐渐被西方超越,可以说,中国的衰落就从明朝开始,清朝只不过是沿袭明朝的趋势罢了。

只可惜,史学界的观点并不能说服明粉,他们在寻找史料时,专找对明朝有利的材料。他们只看崇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却完全无视这个结果正是自私的万历导致的。他们只看到明朝击败了西方殖民者,却完全无视敌人并非正规军,明朝以10倍兵力优势,击败的不过是欧洲的武装商队。他们只顾吹捧明朝的火器如何先进,却完全无视其赵士祯等人提及的火器弊病和其与西方的巨大代差。他们只顾叹息满清的实力强大,却完全无视戚继光提及的制度弊病。他们只顾谩骂造反的李自成,却从不问李自成为何造反。他们只顾拿出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对明朝的吹捧,却完全无视此人从未到过中国,而真正到过中国的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则描绘了明朝的种种黑暗。

尽管有很多专心学术研究,拿史料说话的大佬试图扭转这个风气,但是却徒劳无功。

对于极端的汉民族主义者来说,历史是否是真实的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汉族最优秀,罪责都是满清的这一理论,不要说选择性无视,就算是编造历史,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而吹明贬清,无限放大几百年前的民族恩怨,就是构建汉民族主义理论绝佳的手段。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该像汉唐时的中国人一样,海纳百川,外族只要愿意融入中国就都是一家人,而不用分什么血缘亲疏,更不会炒作几百年前的恩怨,搞对今日之中国百害而无一利的民族分裂主义。

如今的某些民族主义者,不仅不像汉唐男儿般豪迈大气,反而像晚明时期的士大夫般狭隘短浅,这些人与明朝末期的官员一样,平常喊打喊杀,说着誓死不与满清议和,宁愿死都不投降,可真到了关键时刻,却连一分钱都不愿捐,大敌临前时,更是争先恐后的投靠敌营。

就明末的局势,按照杨嗣昌的先和满清议和,先剿灭农民军,再收复辽东,对明朝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方略。但只可惜,迫于满朝愤青们的口水,崇祯终究没有他祖先的魄力,他向愤青们妥协了,然后顺着他们的道路一路亡了国。这些看似忠义的愤青士大夫则在满清入关后大部分毫无抵抗,顺手做了水太凉(钱谦益的典故。)

对于政府来讲,将愤青们装逼用的戏言当做决心和勇敢是最危险的一件事,一个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明白,愤青只可利用,不可信任。

历史证明,满口忠义的愤青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他们肆无忌惮的挑起矛盾,却完全无法处理相应的后果,这种人充斥整个社会,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


埃尔文的理想乡

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怀念明朝?

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明朝最可爱、最可亲、最可惜

一、明朝最可爱。

第一个理由是历代王朝得国之正莫如明朝。只有明朝是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堂堂正正地讨伐异族得到天下,明朝建国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更是汉民族的解放和新生。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第二个理由是明朝对外敌从来不妥协,没有和亲没有割地没有求和。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捕鱼儿海大捷,到成祖朱棣五征漠北,明朝硬是把蒙古人打的从元朝变成北元、再变成瓦剌和鞑靼。甚至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尽丧,连皇帝都被俘虏,北京岌岌可危,明朝也依旧不妥协、继续和蒙古人打。

日本气势汹汹侵犯朝鲜,万历皇帝喊出了“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最强音,毅然出兵朝鲜,一战打的日本三百年不敢觊觎中华

1633年,此时大明王朝已经行将就木。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屡屡挑衅,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更是动用了最强大的武力企图使中国屈服。对此崇祯皇帝严令惩治荷兰。明朝与荷兰爆发了料罗湾海战,战役结果是荷兰大败,荷兰每年向郑芝龙进贡12万法郎以换取在远东海域通航许可。

甚至就连满清,明朝虽然屡屡败北,却始终没有言和,直至崇祯皇帝殉国,防御满清的山海关还在明朝手中。

第三个理由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承载着汉族最后的荣耀,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四夷宾服的时代,更是中国最后一个全方位领先西方的时代

明成祖朱棣剧照

明成祖朱棣除了派遣郑和下西洋向各国宣示大明文明与武威,更于1421年3月在怀来举行大型阅兵演习,参加“观礼”的各国使节总数达27个国家。史载这次阅兵“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明朝军威之盛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结果是“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二、明朝最可亲。

汉朝唐朝已太过久远,汉风唐韵很难亲身感受,但明朝却是可以触摸的

走在北京的故宫,可以想象当年大明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在这里处理国事;走在南京的古城墙,可以遐想明太祖朱元璋的霸气豪迈和朱棣兵临城下的兴奋不已;走在苏州的园林,可以品味当年的富商和士大夫们是如何的惬意自在;走在徽州古村落,可以感悟宗族的传承与历史的印记。

苏州园林

明朝没有魏晋的名士风流,却有平民社会的朴素

魏晋至隋唐,门阀大族始终把控国柄、垄断仕途。魏晋的名士风流背后,是广大寒门子弟几乎永无出头之日。

而终明朝一世,除军事领域外,皇亲国戚和功勋贵族始终没有正式参政和治国的资格。

大明王朝的真正精英,都是普通读书人中选拔出来的。

即便是杨廷和、严嵩、徐阶这样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下台之后也要离开京城、返回家乡,除了朝廷的恩赏外再无特权。

所有官员下台都返回原籍、回归平民(至少再没有公开议政的权力),这就避免了权力的垄断和世袭,保证了普通读书人有上升流动的机会。

明朝文化没有唐诗宋词的雅致和风流,却有下里巴人的亲切。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牡丹亭》或许不如李白杜甫苏轼的文采风流,却更加脍炙人口、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剧照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思想自由文化繁荣的时代,对西方积极学习交流

思想领域明朝有王阳明石破天惊地喊出“世间真理尽在心中”、“人人皆可成圣贤”,有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有黄宗羲“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工商皆本”,有王夫之“天下惟器而已矣”、“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有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文化成就有三大小说,有汤显祖《牡丹亭》 ,有李时珍《本草纲目》 ,有宋应星《天工开物》 ,有徐光启《农政全书》 ,有朱载堉《律学新说》 ,有方以智《物理小识》 ,有程大位《算法统宗》 ,有徐霞客游历一生的《徐霞客游记》 ,等等。

同时以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测量法义》为代表,明朝政府和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最新科技,共有七千多种西方图书进入中国,从而呈现出了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

三、明朝最可惜。

亡国之痛莫过甲申。崇祯皇帝自杀殉国,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崇祯皇帝剧照

一个对外从不妥协的王朝,对内却有太多无可奈何

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朝廷收到的税却越来越少,百官没有俸禄,士兵没有军饷。

内有流寇,外有鞑子,气候变冷,天灾不断,瘟疫流行,甚至还有王恭厂大爆炸这样的未解之谜,明朝遭到了太多打击。

大明劫剧照 瘟疫

涅槃中的明朝,终究还是没有跳出历史的漩涡。

明朝亡国于流寇,汉家天下却被满清窃取。

中原大地腥风血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昆山、苏州、嘉兴、潮州、广州、四川......

在异族屠刀下,汉族低下了头颅,抛弃了祖先的荣耀,系上丑陋的辫子、穿上丑陋的衣服,在异族面前以奴仆自居。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剃发易服之后,衣冠华夏,从此成为历史

明朝之亡,不仅是亡国,更是亡天下。

不仅是服饰,明朝所有的骄傲,都戛然而止

思想自由文化繁荣,变成了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阳明心学被斥为异端邪说,程朱理学被极力推崇;

内阁辅政、“众治”被斥为大逆不道,君主独裁专制达到顶峰;

新式火器被抛弃,“骑射乃满洲根本”;

“工商皆本”被扼杀,劝课农桑成了铁律;

海外贸易变成闭关锁国,从此二百年里万里南洋再没有中国商船。

向西方学习交流停止,西学成了皇帝个人的消遣。

就这样,当人类历史来到17世纪,西方白人开始向全球范围扩张,明朝这个东方的巨人却轰然倒下,后继者以加速度开历史倒车,从此西方殖民者再无对手。持续两千年的东方中心时代,最终彻底变为西方中心时代。

最后,当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人人学英语、言必西方的时候,当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的时候,当历史迷雾被拨开、明朝的脏水被洗清的时候,我们真的怀念明朝!


独孤豹

很多人都在怀念明朝,而不是唐朝,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时间跨度:

唐朝建立自公元618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而明朝建立自1368年,距今不足650年的历史。所以,单凭时间因素上考量,距当代更近的朝代,因为会有更多、更全面也更准确的史料流传于后世,所以较之较远的朝代,理所当然的会引起人们的更多的关注。

二、文化繁荣:

明代文化可谓是空前繁荣,繁荣昌盛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也同样不可估量。也正是从明代开始,才正式将宋元时期业已出现的说话艺术升华发展为小说这种能够为广大世人所普遍接受的文体。小说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而且凭借着其浅显易懂的语言、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及其所弘扬的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念,迅速风靡开来,并凸显了其蕴含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及文学价值。且不说古典文学史中的四大名著,有三部即出自明朝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奇书更是全部在明王朝时代著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单就说短篇小说“三言两拍”,其中对当时世情深刻的窥察、针砭,对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探究,足以让后人为之痴迷。所以说,在文化领域,单凭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就足以对后世产生非常深远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后人热衷于研究明朝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情感纠结

明朝,作为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民族情感上的考量,很多小说、电影、电视剧均以明朝为背景展开,甚至于在某些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小说、电影中,也频频出现“反清复明”的字眼,也着实折射出大一统的民族认同感。因此,在这种普遍的民族认同感的渲染下,再借助于各种媒介的力量,在客观上对宣传明朝这段历史时期起到了极佳的推动作用。

四、明朝国运跌宕起伏:

明朝,单就其国运而言,可以堪称是历史上最为曲折、最为离奇,也最能博得大家眼球与关注的朝代。下面就借助明朝历代帝王更迭,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个神奇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皇帝,但开国之后,无论以何种理由,也无论出自何种目的,竟然累计诛杀了十几万的在朝官员,之前为创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之功的三十四位功臣,能善终的,也只有武定侯郭英一人,就算对曾经由自己亲授免死铁券的功臣,也照杀不误……。而且,朱元璋本名朱重八,重八二字,正好印证十六之数,巧合的是,明朝历史,也恰好出了十六位皇帝。

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帝):未能抵挡住自己的叔叔、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的进攻,在当时的南京城破之时,随着宫中的一把大火,也将自己的去向掩盖的无影无踪。据传有人说是建文帝携皇后、长子投火自尽,也有人说,建文帝于城破之时便以通过秘密通道逃走,自此远走他乡,或传出家为僧,或传远走海外。据说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还曾派出两路人马多方查找,其中的一路就是下西洋的郑和。

明成祖朱棣:

成功发动靖难之役,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弄得下落不明。后派郑和七下西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下令编纂鸿篇巨著《永乐大典》,但正本已经不幸遗失,至今仍为史学界一大疑案,副本也是命途多舛,现多存于多个国家的图书馆中。

明宣宗朱瞻基:很有爷爷朱棣的风采,从小便跟随朱棣征战蒙古,尽管当皇帝时间只有十年时间,但功绩着实不小,甚至被有些史学家认为其功绩堪比文景。但朱瞻基却整日迷恋于整天斗蛐蛐的游戏中,人送雅号“蟋蟀天子”。可就这样,照样能够轻松治理天下。

明英宗朱祁镇:九岁便登帝位,二十三岁时竟听从宦官王振的鼓动,御驾亲征瓦剌,后因贻误撤离时间,被困于土木堡,终被瓦剌所俘,被迫“北狩”一年之久,但就在这段时间内,竟然成功“策反”了瓦剌首领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也曾多次成功保护了朱祁镇的安全。后安全成功回朝,却不想自己的亲弟弟、已荣登大宝的景泰皇帝对自己的归来并不放心,处处刁难、提防,不得已又在皇城南宫之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期间,只有与自己患难与共的钱皇后一直静静的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最终在“夺门之变”后恢复帝位,但复位之后,因不可告人的原因,却诛杀了一代名将于谦,为后人所诟病。

明代宗朱祁钰:因哥哥朱祁镇“北狩”,为避免大明王朝为瓦剌所节制,也为防范瓦剌的各种不合理的要求,被推举至帝位。尽管励精图治,击退了瓦剌的入侵,明朝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出现了中兴的迹象,但后来执意废除明英宗朱祁镇所立的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此甚至导演了一出贿赂朝臣的闹剧。在哥哥朱祁镇归国后,又软禁其长达七年之久。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早年即被册立为太子,但因自己的叔叔朱祁钰与父亲朱祁镇之争,幼年时就过早的卷入了皇位之争,使其从小就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还落下了一个口吃的毛病。但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内,深深的依赖并无可救药的喜欢、爱上了年长自己十七岁的宫女万氏,甚至于曾经为了万氏废除了当时的后宫正主吴皇后。

明孝宗朱祐樘:碍于父亲朱见深的宠妃万氏在后宫的飞扬跋扈、不允许后宫其他妃嫔生育的淫威,其生母纪氏自怀孕起便被打入冷宫,在朱祐樘偷偷出生后,更是在好心的太监张敏的帮助下,很好的藏匿于宫中,终不为万氏所知。直至六岁之时,张敏才借机冒死向宪宗朱见深报告,但其生母纪氏却也因此在宫中被万氏谋害暴亡,张敏也为此吞金而死。幸得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氏会对孩子下毒手,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孩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并最终登上帝位。

明武宗朱厚照:史书对其评价很明显的分成了两个极端,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且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当另一方面却指斥这位皇帝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甚至荒淫暴虐,建豹房,幸男宠,直至南巡作乐之时,不幸落入水中,疾发而崩。

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嘉靖皇帝,最为热衷修仙问道,炼制丹药,遍寻长生不老之术,也因此几乎死于宫女之手。后虽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但是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在其任内,涌现出了一大批抗倭名将,有力打击和消灭了倭寇的袭扰,维护了边疆的安宁。

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在位初之十年,得益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佐,励精图治,开创“万历中兴”的局面,并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疆土。但至中期怠政开始,竟然出现了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的局面,但虽如此,却仍能通过其他方式对朝局大事加以控制把持,使得朝堂之上既没有出宦官擅权、也没有出现外戚干政、更没有出现类似于严嵩一类的大奸之臣,手段之有效,着实让人佩服。

明熹宗朱由校:擅用魏忠贤形成阉党,任内阉党与东林党内斗颇深,而自己却非常喜欢亲手制作木工,终年不倦,并练就了一手超凡的木工手艺,据说他自己用的、住的,都是自己亲手打造,专业水准让专业木匠都自愧不如。人送外号木匠皇帝。


悠然南山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中国人对正统的认知,让明朝永留心中。



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终将元朝统治者赶回漠北。从1351年红巾军起义,到1368年大明建国。统治中国将近百年的蒙元被驱逐。大明王朝随后从永乐年开始,天子守国门,长达二百五十多年(明朝国祚276年)。直到崇祯帝煤山上吊自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后人对大明的最乐道褒奖。这表现为一种气节。其后长达两百多年的大清统治,将汉人的气节磨灭殆尽。对大明的追思气节的情怀。



明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国力推向高峰的时代。虽然后期康乾盛世国力也大发展,但其后戛然而止,江河日下,国人蒙受百年的半殖民地耻辱,将这一时期的繁荣,彻底罢黜。

整个大明王朝,不和亲,不纳贡,万国来朝,比较大唐,离我们现在更近。而大唐虽然明扬历史,国力却一直被质疑。唐朝通过不断和亲和周围政权保持和平,本身也被很多后世学者诟病。加之整个大唐两百多年间,数度亡国边缘,武则天更是直接取而代之。都让人对大唐统治力提出了质疑。

反观明朝,无论是土木堡之变,还是正德年间两次藩王骚乱,都没引起太大的动荡。国家依然很快步入正轨。

而明代最好的一点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无论出身如何,文人都可以一展抱负,甚至荣登权力巅峰。就算政途不顺,自然可以在学说,言论上名扬天下。历史虽然是胜利者书写,但执笔的确是这些满腹诗书的文人士大夫。在大明那个文人权利最大的时期,怎么能不让人心向往之。而大唐,虽然诞生了璀璨的唐诗。出了无数明扬历史的大诗人,让世人敬仰。但充其量,文人不过是权贵的名宠,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而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正是平民最大的愿望。所以综合来看。对于现代人。明朝的风骨,气节,都树立了民族自豪感。而明代普通人实现的自我价值也令人向往。这都不是唐朝可以给予的。所以两张比较,大明更令人憧憬。


君笺雅侃红楼

不是不怀念唐朝,只是相比较而言,平常对明朝的怀念挂在嘴边多一些。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明朝相比于唐朝,离我们在时间上更近,至今不过600多年,更加具有真实感,如同身临其境。而唐朝离我们差不多有1400多年了,时间间隔太远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与强盛,仿佛神话,令我们神往,却又增加了几分缥缈的感觉。


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伤害才会有对比。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这一切都是在清朝末年开始的,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在批判清朝,数落满清原罪的同时,自然地就会把目光投降被清朝取而代之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对清朝有多么的失望,就会对明朝又多么的同情和惋惜。

三,相比于其他王朝,不单单只有唐朝,明朝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只有明朝是第一个由南往北统一中国的王朝,只有朱元璋是从乞丐,和尚成功逆袭成为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编撰的文化盛举,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辉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这些都成为了现代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四,民族情节的因素:

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在今天西化严重的年代,作为占人口多数的汉族,明朝成了心中的精神寄托,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的清装打扮,都没有代表汉族传统服饰的汉服有吸引力。所以,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有时候有些非理性的存在,但是这也正说明了上述的观点。


小结:明朝在明粉眼中,有个专有名字————刚明,你怎么看?


历史中穿越过来的侠客

明朝被热炒源于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把明太祖朱元璋成长到明思宗朱由检上吊身亡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用小说的方式叙述了出来。该书的细节上基本符合明朝的历史事情,观点上倾向歌颂的多,批判的少,作为一本小说看看是很好的书,但作为历史却不适合。

这本书被热炒后,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明朝的“明粉”,但由于过度赞誉明朝,受到一些人的批判。更关键的是,明朝是亡于清朝,所以连带把清朝骂上了,许多客观评价清朝的人被称为"满遗“”清吹“。

我国现代历史学家按照马克思关于五个社会制度划分原则,一般把秦商鞅变法以后的历史划分为封建社会,在这长达两千多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等朝代,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战国是封建社会发端阶段,秦汉是成形阶段,隋唐是高峰阶段,明清是下坡阶段,其余的都算过渡期。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的高峰期,其影响力远大于明朝,无论是当年的丝绸之路,还是如今的唐人街,都源于唐朝。唐朝中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开放包容、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甚至发展出了三省六部制这样的权力制衡体系,只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所限,没能进一步走向资本主义。

中国人关心历史,爱好记史,但由于表达方式所限,像《二十四史》这样的巨著一般只有研究历史的和爱好读书的人有兴趣阅读,所以《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受到普通百姓欢迎。如果有人也能写出一本《唐朝那些事儿》,肯定也会培养一大批“唐粉”。


华哥杂谈

很多人怀念明朝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专属于明粉,明粉对明朝吹得无以复加,一提到明朝就“天子守国门”,热泪盈眶,缺乏理性判断,甚至因为缺乏历史常识,认为明朝的统治优于唐宋,因此当然对其铁粉的明朝怀念无已。第二个原因则属于所有正常人,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被满族建立的清朝灭掉,大家不免会想,如果明朝没亡,那么是不是近代就会不太一样呢?是不是就不会防范汉人,近代中国能够借助民族主义崛起呢?这一点,是因为大家对满清不满意才怀念明朝,并不是明朝有多好,只不过认为明朝胜于满清而已。

那么实际上明朝怎么样呢?可以说是汉人大一统王朝里面最糟糕的一个,朱元璋浑身的农民气质,使得大明朝各项制度先天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重难返,最终把大明朝压垮。朱元璋的财税制度是大倒退,唐宋以来的纸币因为朝廷无节制的滥发无法使用了,退回了记重货币的原始时代;文化上屠杀文化人,制造恐怖气氛,导致明朝前期文化乏善可陈,明代诗词成就较低;兵制上搞兵户制度,想用世兵制把人拘束在土地上,结果制造出大规模的废物点心,战场上完全无法使用,后来还要募兵;藩王制度则更是可恶,搜刮民脂民膏唯恐不尽,到后来每年朝廷还要拿一省赋税来养这些杂碎。

七七八八加起来,明朝简直可以说弱爆了。完全无法跟唐宋时代相比,无论是唐代的奋发昂扬,还是宋代的博雅沉潜,都甩开阴森变态的明朝十几条街。明朝确实比清朝要强一些,但跟唐宋比真是找死,“治隆唐宋”完全是明人的自慰之辞,奉劝不要太当真。


文史宴

从文化习俗等角度来讲,唐朝的影响要大于明朝。唐人街更是海外华人的居住地和代名词。

但多数网友认为,唐朝的繁荣,什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文人杜撰出来的,而明朝的洪武之治、永乐之治以及万历盛世等都是实打实的发生的事儿,可谓是庙堂江湖皆知,清朝想要掩盖其光辉都是不太现实的!

唐朝在人们的眼中是十分开放的,也是民族关系最为融洽的一个朝代!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由于唐朝确实是一个大一统的比较强势的国家;另一方面,唐朝很多的对外关系都是通过通婚解决的。而且,唐都由于政治体制等因素,害得国度7次陷入危机。更是让一个女人当上了皇帝!

而明朝虽说后期实行了闭关锁国,但郑和七下西洋的作用大家都不言而喻了!而且,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作为特务机构,相关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也是宣传的比较多的!很多人因此对明朝更有怀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明清四大小说,以及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更是加强了明朝的文学地位,纵使唐诗的知名度也相当高,但由于语言和现代已有较大差异,多数文字无法引起热门内心的共鸣!

总的来讲,唐朝太遥远,而且存有一定的吹嘘成份;明朝更为实在,能受大众喜欢也就不足为奇了!


汝影吾行

题主之所以这么问,是考虑到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朝代非唐朝莫属。因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中国人聚集的街都叫“唐人街”,而不是其他朝代的街,所以,唐朝对于世界来说,是很厉害的。由此我们就想到,唐朝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封建王朝。



唐朝时期,是日本最服中国的时代,那个时期,万国来朝,中国可以与各国交流,是国际化的大国,有里子有面子。那么为何人们总是怀念明朝,而非盛世唐朝呢?答案其实很简单。


因为明朝有三分可敬,三分可怜,四分可悲。与宋朝一样,亡于外族,但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爆发的相当集中,可以用爆炸来形容。农民起义,海患,满清军队,农民颗粒无收,天灾人祸全部聚齐,而朝廷内部又腐朽空前,这还不算可悲?让人细思极恐。而这么多社会矛盾的尖锐爆发,又让明朝十分可怜,崇祯连家底都卖了当军费,也没一个大臣出来帮忙,最后那些大臣被李自成抄了家才恍然大悟,这又是另一种可悲。

而明朝最终也没有逃跑和投降,至少明朝的皇帝是这样的。崇祯面对来犯的敌人,选择了死亡。而反观清朝末代皇帝,几经折腾后投靠日本人。所以,人们怀念明,只不过是看不惯清。扪心自问,还是因为明朝是离我们最近的刚硬王朝。


历史密探

首先,唐朝屹立于世界之巅这句话是非常值得推敲的。通常人们把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早期一直被突厥压制,甚至于称臣。虽然最后一雪前耻,让可汗到长安献舞,但是并没有做到真正消灭突厥,很多观点也认为这时候的综合实力并不是很强大。到了武周时期,虽然国力大增但是因为清洗了一批能打的将领,导致这个阶段的唐军在军事上是处于被动的。盛唐就算按照国内史学家认为的是世界第一,但是维持时间过于短暂,至于中晚唐那就不用再提了。

【唐骏启斌】

但是明朝不同,首先一直到土木堡为止都是公认的明军巅峰期,但是就算是一直到末期明军战斗力其实也不差不说。和唐朝死的方式更是让他们有着天壤之别。唐朝皇帝逃跑次数甚至比满清都要多,满清还可以借口是“三千年未有变局”,唐朝是一次次被自己人给打的狼狈逃窜不说,还把自己的国都抵押出去了换回纥人的骑兵援助,要知道这是满清都不能比的卖国啊。

【回纥人就是今天的维吾尔人祖先】

明朝就不同的,无论过程如何一直是拒绝和满清议和的,一直强硬到底,相比起唐朝那完爆满清的软弱,难道不是更值得我们去怀念与肯定吗?毕竟中国人做事看中品德胜过其能力,对于王朝而言更是如此。

【大明劫崇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