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提起三國時代的“蜀漢”不免讓人驚歎,同時也讓人無限惋惜;之所以驚歎,是因為劉備從一個身份卑微的小人物竟然能發展到割據一方,甚至自立為“漢中王”,這其中除了“諸葛亮”、劉關張的協助之外也少不了劉備自身的努力;不得不承認,劉備的奮鬥史堪稱三國中最勵志的“小強”。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但是又不得不提“蜀漢”惋惜,想當年劉備帳下五虎上將齊聚,臥龍、鳳雛兼得,帳下更是兵甲數十萬,甚至到了劉備征伐東吳時曾一度打得孫氏王朝節節敗退;但到了劉備死後,諸葛亮能用之人也不過“魏延”和“姜維”二人,更何況諸葛亮臨死不忘帶走“魏延”。這種“蜀中無大將”的尷尬局面實在與蜀漢前期反差太大;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漢”後繼無人可用的局面呢?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按照常理來說,蜀漢前期劉備幾乎是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即使有一兩座城池也很快被曹操搶走;但奇怪的是,劉備身邊的文臣武將反而越逃越多。但到了劉備入主西川后,政權相對穩定,四方人才應該紛紛投奔才是;結果呢?自關羽死後,緊跟著諸如張飛、黃忠等老一輩五虎上將不是戰死沙場就是病死異鄉;蜀漢就此一蹶不振,甚至年輕一代將領幾乎沒有一個能擔大任的。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蜀漢“五虎上將”堪稱三國時代少有的猛將,個個勇武彪悍,甚至可以獨當一面;但同時也不難發現,關羽、張飛原是劉備最初班底,黃忠年老不多用,至於馬超那就更不用提了,自從歸降蜀漢後就被派往戍邊,幾乎再無出頭之日,而趙雲也不用多做解釋,除了“百萬軍中七進七出”的輝煌戰績之後,幾乎再無明顯功勳。由此就可以看出,這是劉備或是諸葛亮故意為之,也可以說是“重文不重武”的具體表現;諸葛亮所著《兵苑》也可證實,治軍之法著重“君子之德”,要比培養統兵將領的能力重要得多。這就很好理解了,“五虎上將”尚且被諸葛亮如此看待,那就更不用說培養新生代統兵“大將”了。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導致“蜀中無大將”的很大原因其實也和“關羽失荊州”有關。追根溯源,劉備真正成勢則要從荊州開始,包括諸葛亮在內,大批的人才幾乎都起於荊州;而且從最初諸葛亮的《隆中對》來看,後世蜀軍出川的地點應該是荊州,而不是“祁山”。從這裡看,“荊州”無論是戰略位置還是蜀漢基礎,其存在意義都非常重要;因此蜀漢能征慣戰的大將,諸如老一輩關羽,新生代馮習、張南等等,甚至可以說諸葛亮將蜀漢大部分軍事人才都部署在“荊州”附近,而成都留下的都是些善與治國理政的人才。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但自從關羽擅自北伐後,“荊襄”皆失,這場戰役規模甚大,其影響更是極為深遠;在這場戰役中蜀漢軍事人才幾乎損失大半,不單單是死了“關羽”這一位人才,“荊州”周圍城池守將都是蜀漢精英,最著名的諸如劉封、孟達、馮習等等,這些名氣雖不如“關羽”響亮,卻都是蜀漢新生代的中堅力量。這些新生代力量在這場戰役中要麼戰死,要麼投降,至此蜀漢新生代也出現了嚴重的“斷代”局面。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其三,蜀漢的地理位置也有一定的侷限性。蜀漢政權其實就是以“益州”為中心的川蜀地區,這一代崇山峻嶺,地少人稀,早期的“劉璋”一直身處戰亂卻無人攻伐,最主要的不是各諸侯認為“川蜀”不好攻打,而是都看不上這塊貧瘠土地,描寫“劉璋”的也多是一句“偏安一隅”。何為“偏安一隅”?說白了就是“劉璋”在川蜀之地不求進取,其實不是劉璋不求進取,而是“川蜀”之地太過偏僻,想出川“進取”實在太難;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得成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這和蜀漢後期人才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很有關係,正因為“蜀漢”地處偏僻,川外的人才很難直接入川投奔;還有地少人稀,即使到了蜀漢滅亡時人口也不足百萬,可想當地真正能讀書練武的又有幾人,更何況即便有資本讀書練武,又有幾人能最終成為“人才”?人口基數的薄弱不僅直接侷限了蜀漢“人才”的數量,同時也侷限了蜀漢國力的發展;諸如諸葛亮屢次北伐,次次舉傾國之兵也不過十萬之眾,這十萬人還被諸葛亮小心翼翼的使用,一旦稍有不利馬上退兵,從這點也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真正能動用的“人口”能有多少。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蜀漢政權自成立之日起,其內部鬥爭就已經開始,當時蜀漢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系,一派則是以“法正”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系”;從“馬謖”被諸葛亮不顧眾將反對的任命“守街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原本是想安排嫡系來繼承自己的。結果“馬謖”的失利致使諸葛亮再不敢讓人分擔自己的工作,從此開始事必躬親,就連蜀中治國立法也要由他自己親自主導。從這點看,諸葛亮掌管的“荊州派系”才是真正的蜀漢“主人”,而本土的“益州派系”則一直被邊緣化,甚至打壓;其結果自然是“荊州”人才日益消耗損失,“益州”人才又不能被提拔,蜀漢人才嚴重中空。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至於“魏延”本是蜀漢最有希望接替“五虎上將”的人才,但由於種種原因也被諸葛亮臨死帶走;還剩個“姜維”,那就更不用提了,且不說此時的“姜維”已是孤木難支,而且此時蜀漢也倒退到了“宦官當政”的時代。劉禪身邊還有個大太監“黃皓”時刻壓制著“姜維”,即便再有能力,沒有用武之地也毫無用處。

“蜀中無大將”事出有因,不僅是諸葛亮,連關羽和劉禪也難辭其咎

“蜀中無大將”的尷尬局面非一日一人可成,也只能說當年的劉備空有其志,後世卻無人能真正繼承其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