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帶有超長的帽翅,就像飛機螺旋槳一樣,是為了什麼?

話說趙匡胤建立大宋朝,是從人家後周孤兒寡母手裡搶來的江山。雖說老趙當上天子後表現還不錯,但多少也覺著自己這事幹得有點不地道,所以特別擔心別人在背後嘀咕他,每當看見有人竊竊私語,就犯疑心病,覺得是在說他。

於是趙匡胤發明了一款帽子,帶有超長的帽翅,就像飛機螺旋槳一樣。帶上這種帽子,兩個人再想交頭接耳,可就不方便了,因為帽翅會碰在一起,要是捱得再近一點,帽翅甚至會戳到對方臉上,這正是趙匡胤追求的效果——叫你瞎說,打臉了吧?
宋朝官帽帶有超長的帽翅,就像飛機螺旋槳一樣,是為了什麼?​宋太祖趙匡胤的超長帽翅以上是坊間流傳的,宋朝標誌性的長帽翅的來歷,很有意思,但筆者必須說明,這純屬扯淡。我們翻遍歷史典籍,也找不到有哪裡記載著這種帽子是趙匡胤發明的,甚至宋代帽子的獨特款式,都沒怎麼引起後人的注意,僅有一本元人俞琰寫的《席上腐談》曾記載:“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裡面也沒有趙匡胤什麼事。那麼,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這要從三千多年前開始講起了……

據考古學家發現,商朝以前的人們都是披頭散髮的。但到了商朝,人們看著不雅,就開始繫頭巾了。那時候,頭巾是找一張正方形的布頭,四個角繫上四條帶子,其中前面兩條帶子系在下巴下面,後面兩條帶子系在頭後。這個東西,當年叫做“幞(fú)頭”,意思就是覆頭,或者說蓋住亂糟糟的頭髮用的,可以說是一種簡易帽子。

大概經過了兩千年的發展,到6世紀下半葉的北周時期,周武帝宇文邕要求將幞頭的戴法加以規範化:即將其疊起一角從前額向後包復,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所餘一角自然垂於腦後,同時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而這就是後世烏紗帽的最初雛形,而幞頭這種帽子也開始朝著飛機螺旋槳化的方向發展了。

唐朝,飛機螺旋槳化明顯加快。帽子從軟榻榻的變成了硬殼的,簡單說就是將帽子外面塑形(比如一個圓形的、分為前後兩部分的、前後兩部分前面低後面高的等),然後再在裡面加層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頭上,結果四根帶子也就顯得比較多餘了。多餘了怎麼辦?唐朝人自有辦法。

他們將前面的兩條帶子繫到帽子上面,形成一個蝴蝶結;剩下的兩條在腦後的垂腳則在裡面襯上絹、紙板甚至是鐵絲,或下垂如燕尾、或如飄帶般長長拖在後面——這可以說已經十分接近宋朝的官帽樣式了。你看,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歡這樣的帽子,他們的帽子基本也都是有蝴蝶結的。可見,對蝴蝶結的愛好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宋朝官帽帶有超長的帽翅,就像飛機螺旋槳一樣,是為了什麼?​唐太宗所戴帽子,已經接近宋朝官帽樣式

到了宋朝,有個皇家宗室叫趙彥衛的,根據皇室的家譜,知道他是趙匡胤弟弟趙光美(就是評書裡常說的八賢王)的後代,曾寫了一本叫《雲麓漫鈔》的書,裡面記載了不少唐宋時期的歷史。在這本書裡記載著,唐朝滅亡後的五代時期,在後漢高祖劉知遠還沒當上天子,曾任幷州衙校時,曾出訪過南邊的楚國。

當時,他見楚國國君馬希範的帽子上有兩個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問:“這兩個翅叫什麼呢?”馬希範說:“這是龍角啊。”劉知遠就心想,這個帽子帥啊,我也來一頂吧。但是劉知遠不敢自己也叫龍角,因為這是犯上,犯上就要殺頭。所以他就將“L”型變成了“—”型,兩邊各長1尺多(40釐米),每天戴著那叫一個高興。後來等他當了天子,就將這種帽子推而廣之,上至達官顯貴,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這種帽子。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螺旋槳似的長翅帽子根本不是專門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特別設計的,這僅僅是一種誇張裝飾化傾向而已,或者說純粹是人們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帥而做的。其實,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有相似的記載;另外,在官方史書《宋史·輿服志》諸臣服裝(上)中也有記載,帽翅變成平直是五代時候的事情。

在宋代,一高一矮似的帽子從圓形沒有稜角,變成方正的有稜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為主,其他顏色兼而有之。幞頭後面的翅,不只有我們所見的兩根長翅,據《夢溪筆談》記載,當時已經分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五等。沒錯,這時候,帽子的“飛機化”終於完成,而且還至少出現了五種“螺旋槳”。

直腳又叫平腳或展腳,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所見的宋朝標準官帽。這種幞頭,或者應該叫烏紗帽,無論貴賤,所有人都能用。但問題是這樣的帽子太過招搖。
宋朝官帽帶有超長的帽翅,就像飛機螺旋槳一樣,是為了什麼?​頭戴直腳幞頭的宋朝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