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可口的鶴慶白族豬生皮

美味可口的鶴慶白族豬生皮

鶴慶的豬生皮跟大理、洱源的豬生皮是不同的。

大理、洱源的豬生皮,吃起來有一股子野性在裡面。切成紅通通的細肉絲絲,整一碗黑烏烏的酸醋醬油醮水料,將那細肉往醮水裡一滾,醃熟了,便往嘴裡一放,那鮮美勁,真讓人直叫絕。可是這讓很多膽小,愛惜身體,酷好健康的人士,下不了口。大理、洱源人可真是敢為天下先的勇士,他們不僅敢於只在醮水裡滾一滾那生豬肉,就下口了,而且還吃一種叫響皮的生豬肉皮子。這次是連醮水淹一淹也被取消掉了,就直接放到嘴大嚼起來。

當然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他們宰豬時不像鶴慶人用開水燙,俗語:“死不怕滾水燙。”便是源於此的。大理、洱源人主要用稻草或才松毛燒去豬毛,這讓要宰的豬成了名符其實的火燒豬,通過燒烤已經將豬燒得黃生生,脆嫩嫩的,那皮子大半已經燒熟了,看著就想吃。大理、洱源人可是豪爽的性情中人:“想吃就吃唄!客氣什麼。”這響皮就誕生了。那響皮吃起來果真“嘎吱、嘎吱、嘎吱……”地響,嚼起來爽快得活像神仙,那味道的清雅鮮美也是天底下獨一無二的。

鶴慶人知道生皮好吃,可有風險。很容易讓旋毛蟲或者豬囊蟲那些壞蛋,跑到自己身上來,欺負人,讓人難受。出醫藥費不說,還人生命危險。看準了這一點,和掌握了那些熱愛生命的人的心理,鶴人對“生皮”這一白族民間美食,進行了合理有效的改進。特別是鶴慶松桂鎮人,他們不僅繼承了白族“生皮”這一美味佳餚鮮美的特色,而且對“生皮”這一美味佳餚,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進和改造,使這一傳統白族美食大放光彩,現出寫來和大家共品。希望能發揚光大這一白族傳統美食,也希望大理、洱源人,也能從中得到啟示,改變吃生肉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農曆十月初十過後,鶴慶人見自己家裡秋收回來的包穀飼料,喂得差不多了,便要殺豬了。服侍了一年的年豬,自然還要算計好出門在外的人回來團圓的時候才開殺。以前殺豬隆重得要看日子,那幾天,不衝犯,日子好……定好日子後,才去通知親朋好友,現在出門在外的人較多,也就不好計較日子的好壞,而是看出門的人是不是雙休日,或者星期,或者輪休……反正,無論如何都要等出門在外的人回來才殺豬。一方面以示殺豬的隆重;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在家裡的人,對出門在外人的辛勞的犒慰。當然,如今殺豬,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殺一頭豬了。那時候可憐得只殺一頭豬,也還要上交一半,因為糧食少,豬就瘦。豬頭不好分成兩半,殺豬的人家便落一個豬頭。落個豬頭,就是對於現在來說誰有人放在心上的豬尾巴,已經佔了豬頭的便宜,豬尾巴也是要上交的,否則就不通過,不準殺豬了。

美味可口的鶴慶白族豬生皮

而今農村人往往殺一頭豬是不夠的,有的就殺到三、四頭豬。所以這殺豬的隆重自不用說,也能看得出來了。到等齊了家裡的至親好友,宰豬的頭天晚上,大家便聚在一起,快樂地吹牛,敘說家裡的、外面的、身邊的、天邊的……軼聞趣事。第二天天不亮就起來燒幾大鍋燙豬用的開水,水開了,請來的寨子裡麻利的殺豬匠也來了,在一片喜氣的豬嚎聲中,那豬便被收整清秀了。準備早飯了,每一個都會提醒主人家:“生皮怎麼醃?”當然不用問主人家對醃生皮這件事,也是非常重視的,已經安排人專門料理這件事了。這些人要刀功好,切絲的技藝高超才行。

主人家早已拿出幾天前或者幾個月前就準備好的各種醃生皮的原料。醃生皮原料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幹香料,可以提前準備,有的到街上買,也有的是就出產在自家地裡。這一類大體上分為: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橘皮粉、本地老品種辣子面、東山花椒粉、黃坪花生粉、漾濞核桃仁粉、芝麻粉、回香粉……全部是純自然的調料品,提醒大家的是絕不能用諸如味精、雞精等各式各樣的工業調料製品,這是吃生皮的大忌。

另一類是新鮮調料品,這一類調料調味品,一般的都是自家菜園裡種的,不施任何一種化學肥料,用圈肥或者小便精心栽培出來的,它們是:芫荽、小香蔥、生薑、香菜、川芎葉、薄荷葉……

上面兩大類屬作料系列。

主料系列是:香櫞,如果沒有香櫞也不要緊,有最最普通的“蘿蔔上市,醫生關門”中的蘿蔔,這蘿蔔也有講究,不是如今新品種水果蘿蔔,只是甜甜的,綿綿的,軟不拉嘰的。這裡蘿蔔最好就是用宣化館(鶴慶金墩山寨村名)的頗有男子漢氣概的蘿蔔,硬硬的,脆梆梆的,甜中帶點厲厲的辣味,讓人想吃卻有點怕的那男子漢蘿蔔來替代香櫞,自然味道比起香櫞來,是遜色了些,可也別一番滋味在嘴頭的。

上面的香櫞和蘿蔔,雖然也可以算得上是主料,但更主要的主料應該是豬身上最好的部位。一般的就有豬鼻子、豬舌頭、豬耳朵、豬裡脊、豬後蹲肉、腰裡子……都要選取豬身上最嫩細的瘦肉,來當作生皮的主料,這些東西看著就好吃,看著就讓人口水直下三千尺,況且還要經過鶴慶白族婦女的精工細做,想想看,這美味不說天下一絕,也是中華難得的美食吧!

美味可口的鶴慶白族豬生皮

鶴慶生皮不僅原料味美,更美的是她的製作過程。

其實做這些事情,是要有很好的耐心和很高的出神入化的刀功方可做到的。比如在乾料中有些佐料要做到細如粉還是比較難的,沒有十二分的耐心是絕對做不到的,且有了耐心還不夠,還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才能實現得了。

鶴慶生皮這一傳統美味佳餚,承傳發展了鶴慶壩子甸南金墩化龍一帶,婦女們製作飲食上的精工細切的老傳統。要求對上述佐料,真正做到乾料要碎如粉,鮮料要細如絲。要做到“碎如粉,細如絲線。”現在來講是比較容易做到,特別是現代家庭加工製作的小型機械,被廣泛應用到廚房製作的今天,是很容易做的,可以說是舉手之勞。但是鶴慶婦女不是這樣,她們要把做到“碎如粉,細如絲”全部採用手工方法,這就很不容易了,沒有兩刷子是一般的人是很做到的。不能用機器是因為鶴慶白族婦女認為:“用廚房小機械加工出來的那些粉面,因為機械發熱,而將有些能夠揮發的香味燙跑了,因此那佐料的味道,就大不如用手工加工出來的了。”因此她們寧可自己辛苦點,也不讓那佐料的味道“跑”掉,反映出她們良好的崇尚自然的高尚美德。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說者容易,做者難。”就拿衝草果粉和橘皮粉來說,就需要好幾道工序,才能將那草果變成草面或者草果粉。衝草果面要用石臼、石杵衝,也不能用火烤,用火烤過,容易上火,要用生的衝出來,才算是合格的草果粉。街上買的草果面是用機器粉碎出來,味道走了。要麼時間放長了,“跑”味了。最好是自己加工出來的用起來才放心,可是自己加工草果面,那必須要細心加上耐心,方可實現願望。因為不能一次衝到位,在衝草果面的過程中,還要準備一個用馬尾編織的細小的馬尾篩子,一面用石臼衝,一面將石臼中衝細的草果面拿出來,用馬尾篩子將最細的篩下來,然後再衝,直到衝得粉一樣細才罷手。不吃到嘴裡,光這衝草果粉的精神,也讓人先對這美味多了幾分好感,自然品起來那味道來就不同凡響了,有一種厚重的滄桑感。

其它的那幾種佐料,也是用石臼衝打出來的。 

生皮的作料就是這樣精打細衝地打造出來的。後面接下來的就是考驗刀功的時候到了。先是切那香櫞絲或者蘿蔔絲,那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練就出來的本領,而且要有天生的悟性方可將達到這種切絲的高超水平。那絲切得不僅均勻,而且絲絲可數,絕不能有斷絲或者不均勻的亂絲在裡面。切完了的香櫞絲或者蘿蔔絲,就是切肉了。那肉要麼切成肉泥,但不能剁,一剁那樣子就成一灘稀泥,有礙食容,且吃起來軟踏軟踏的口感差。切成片的要薄如帛紙,切成碎的要丁丁可見外,還要均勻清楚。要注意,鶴慶人做生皮吃的肉和大理、洱源人的生肉是有區別的。鶴慶人做生皮用的肉,已經不再是生肉,而是通過在鍋裡烤、煎、瓿以後,已經被弄得半生不熟了,自然吃的時候風險就小了。其實準確地來講,這生皮應該叫熟皮了,只是為了照顧人們傳統的習慣,才稱之為:生皮。

美味可口的鶴慶白族豬生皮

切那些鮮作料也是如此,既不能爛碎,也不是隨意的大刀闊斧。並且葉子和根塊的切法是不相同的。有葉子的鮮料,先將葉片摘下,再分類來切杆和葉,儘量保持原色原味原汁原樣。有根塊的也毫不含糊,先打薄片,鶴慶俗語曰:“切絲容易,打片難。”難就難在那片要厚薄一致,否則那絲就失敗了。切了絲後,將絲調一個頭,再細細地切,切出來的樣子就像一小堆碎得非常規則的翡翠,可愛得不忍去動它們。這已經超越出吃的境界了,達到了藝術的境地。其實很多民間藝術或者民間藝人都是如此,他們把高雅的神聖的藝術品,都玩股於指間,而不知這就是藝術。開發民間藝術是需要伯樂的慧眼,才能發現得了。

到這個時候,應該說生皮的大功已經告成,可接下來的調味也不可小視。一般情況下,在寨子裡專業級別的業餘調味師,也只有那麼廖廖的三五個人。只有他們在場,主人家也才把上好的佐料擺出來,否則怕佐料會被遭踏掉。這調味師的技能和外國調雞尾酒的調味師的技巧差不多,只是沒有等級和認證的證件而已,是民間的。但是他們也已經得到了當地人們的最高禮遇了,只要哪家來了貴賓或者希客,或者宰豬,他們都是座上客,也算是對他們的技能技巧的嘉獎了。

這些調味師的技術是口口相傳,或者全憑自己的感覺摸索出來的,而那種技術也就全憑感覺了。什麼加多少,他們會根據來人的職業身份來作調整,儘管:“眾口難調。”但他們能基本滿足各人的口味,有小孩子時,當然只好單獨處理了。聰明的調味師還會將口味相近似的人群召集在一張八仙桌上,將人們分成口味不同的幾桌,以利於操作。這樣這自看起來有難度,其實因為積習了一些定勢思維,所以看難,其實大家習以為常後,也就好安排了。

調味師先憑感覺,將上述準備好的主料和佐料一整盤擺在桌子上,拿一海碗,放進去鶴慶人自己釀製的漆醋(因為鶴慶傳統的熬製醋酸的工藝獨特,那醋黑得有些像黑油漆,故名:漆醋)、或燉梅、或楊梅醬和醬油,漆醋醬油的搭配比例也是非常有講究的,還有其它主佐料的搭配全憑那調味師來把握,這種把握已經達到了出神化的地步,當然他也會問吃的人:“什麼不夠,先嚐嘗。”畢竟眾口確實難調。

開席了,那生皮的酸香味溢滿了整個院子,偷跑到寨子的小巷子裡,竄來竄去閒逛,勾引人們的口水。

王文銘,白族,雲南鶴慶縣金墩鄉金鎖邑村人。有作品散發於《人間方圓》《半月談》《南方日報》等,《網絡,網絡,我愛你》選編入湘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出版散文集《滇西北的山溝溝》,文學作品曾獲各種獎項。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