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心理學確實是一個年輕的學科,但越來越多的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心理問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在我們的身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狀況出現,都警示我們忽視心理健康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但有關心理問題常識、心理常識的普及率還是很低的,這就會使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走不少彎路。甚至一些誤區會加重問題。

(全文共1932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您的耐心閱讀便是對世界的善意。)


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那麼,常見的誤區大概有:

誤區一:覺得抗一抗、忍一忍就能自己好了

心理問題伴隨認知障礙,指我們用不合適的眼光、不利於問題解決的態度去看待周圍和世界,那麼認知障礙不改變,無論再怎麼抗和忍,接收到的信息仍舊是負面的。心理問題仍舊會存在,甚至伴隨認知障礙的加重而加重。在這裡確實有自愈的例子,但這跟賭博一樣,贏了只是問題好起來,輸的代價就非常慘痛了。


誤區二:沒有確診就給自己亂貼標籤


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誤區三:你只告訴我怎麼做就行了,我不想聽你的分析

心理問題往往伴隨某種內在模式。比如焦慮症的朋友往往都會伴隨有自動負面暗示,遇見某一類問題會自動聯想到負面結果,並覺得這就是唯一結果。在外在表現上可能是“你說飛機出事故的幾率有多大”“我遇見事故的幾率有多大”。從權重上說,內在模式自然同等重要。而需要先認識到,才能更好改變


誤區四:認為看書和憑藉別人的經驗就足夠了

相關書籍和別人的經驗確實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但問題的關鍵是:生理疾病上我們的器官具備共性,有相同的功能和特點,心理問題的成因中包括個人成分,而每個人的個人成分都是不同的。說的再直白點,書籍和經驗是別人的,不是絕對適合我們每個人。


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誤區五:覺得多問問幾個心理諮詢師,綜合一下意見更好

我們已經有很多角度、流派、療法應用在心理問題的干預上,應用得當這些不同的東西都會有作用,有趣的是其中一些流派療法是矛盾的。是的,雖然矛盾,但都有作用。而在這個基礎上,每個諮詢師運用的

方法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切入點不同、側重點不同、表達不同,問的多了反而使我們自己更亂。


誤區六:同時和幾位諮詢師結成諮訪關係

有些朋友可能是因為比較著急想要早點好,故而選擇和多位諮詢師結成諮訪關係。但這就會帶來:我和A交流A說的我挺認可的,我覺得你說的不對;A說的這個我不理解,你能給我解釋一下麼;我也挺認可你的,但是我覺得A說的也有道理。那麼,諮詢過程就變成了一種拉扯


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誤區七:我預約你4個小時的時間,你把該告訴我的都告訴我

本著負責的態度,諮詢師並不是講課的,並不是把一些東西告訴你就足夠了。他同時需要去協助我們分階段的認識、做到、改變、提高、進步、面對、解決。這個可以參考“知道很多道理,但過的好的人依舊很少”。


誤區八:我找你做諮詢,是為了開心起來的

隨著諮詢進程的推進和諮訪雙方信任的不斷加深,來訪者會越來越多的暴露出掩埋起來的問題。問題暴露出來自然會伴隨一定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也會因為面對真實自己而帶來一些衝擊。這兩個原因使得諮詢過程未必一直是愉悅輕鬆的,也會伴隨一些痛苦和淚水。當然,這些都是值得的


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誤區九:要完全靠自己、覺得吃藥就夠了、完全排斥吃藥

雖然心理問題的成因在業內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現在一般均認為成因包括:生理基礎、個人內在、家庭影響、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基於此,嚴重的時候需要藥物來強制性的維持,不嚴重的時候可以不用藥。但藥物不能改變內在,

無論嚴重與否心理干預都是必要的。當然,究竟選擇什麼,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判斷。


誤區十:覺得自己沒救了,著急想要改變

當然,這一點我是非常理解的。心理問題確實會會很影響生活質量。所以很多朋友非常著急想要改變。但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由來已久,改變需要一個過程。心理干預剛開始的效果也不會特別明顯,在這個時候著急會讓我們覺得沒有希望,覺得沒救了,從而加重問題


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誤區十一:心理問題等於精神病

我不會在這裡詳細列出來心理問題和精神病的區別,原因請參考誤區二。我只提一下心理問題和精神病大概包含什麼。

心理問題:一般情緒障礙、社交恐懼、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植物神經紊亂、神經衰弱、性格人格問題、心因性的失眠、性心理障礙等。

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偏執性精神病、各種器質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


心理學:無論是抑鬱症、焦慮症還是其他,都應當注意這11個誤區

如果您確實感覺到有所收穫,請傳播善意,轉給需要的人。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