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贤达是怎么拒绝人的

隋朝虽然短命,但也出了不少贤达,为大唐闪亮登场奠定了基础。今天要说的是隋朝一个叫王通的贤达,他曾经给皇帝上了道《太平十二策》,皇帝没用,就退居田园,教书会友,过得好不悠闲。光听听这《太平十二策》就知道这哥们不简单,治理国家不就图个太平吗,把终极目标提出来了,这还不算,十二策,果然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大道至简,十二条方略就把泱泱大国的问题说明白了,可惜时至今日已经失传了。话说王通闲居在家,朝廷重臣杨素知道他有才,劝他出仕,被他屡屡谢绝。有人就向杨素打小报告说,王通这是在怠慢于你,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嘛。杨素就拿这事来问王通,想以此逼他出山。王通说:“使公可慢,则仆得矣;不可慢,则仆失矣:得失在仆,公何预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您可以被怠慢,那我就做对了,可以按我自己的意思(不做官);如果您不可以被怠慢,那我就做错了,就失去了做官的资格。得失都在我自己,您何必掺和进来呢?这个说辞真绝,把杨素的嘴堵了个严严实实,既没有得罪人,又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关于如何拒绝,我们还真得好好向王通学习。

古代贤达是怎么拒绝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