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讲述带钩的前世今生

带钩,古称作“犀比”是古代贵族和士大夫所系腰带的挂钩,最开始用青铜铸造,后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盛与秦汉,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腰束玉钩也有善自约束的意思,古人讲究君子如玉,即使今日仍有爱好者在腰间佩玉,这也显示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强大的生命力。最近大家热追的国家宝藏中有更多的文化传承期待大家去发掘。

国家宝藏:讲述带钩的前世今生

战国时期青铜错金几何纹带钩

迄今发现最早的束带用具,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带钩。这种玉带钩造型比较成熟,仅为高等级贵族使用,可以推断它已具礼仪性质。最早的带钩出现以后,并没有在更大范围普及。在中原地区的历史时代初期,也许还继续着更早年代结绳系带的传统。这种系带的方式,系起来容易开解难,所以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器具觸,它是用于解结的一个发明,像一个不太尖的锥子,用骨、玉等材料制成,须随身携带。

国家宝藏:讲述带钩的前世今生

玉质带钩

随着人类社会中战争的频繁发生,军士的装备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以皮革材料制作的腰带成为盔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又宽又厚的革带不能打结,钩形饰物应运而生,即将钩尾固定在革带上,钩头勾住钻有孔眼的革带的另一端,靠人体的张力束腰。大多数带钩造型简单,但都有钩首、钩体和钩钮三个部分,钩体正面为钩面,常饰以各种纹饰或者铭文。钩体反面为钩背,背上作钮,钮由钮柱与钩体相连接。钩钮表面称为钮面,有时饰纹。

国家宝藏:讲述带钩的前世今生

带钩示意图

带扣与带钩具有同样古老的历史,自春秋时期起开始逐渐普及。在中原地区,带扣起初几乎全部用于马具,无论在墓葬中和车马坑中,带扣一般都与马具共存;带钩则用于人体束带。而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带扣则是从一开始便用于人身束带。

从汉代开始到魏晋时代,带扣逐渐取代带钩,在中原及南方地区成为人体束带的主要用具。从构造上看,带扣主要有环孔和舌针两部分组成,装于带头,便于解结,以铜、铁居多,珍贵的也有金、银、玉等。

国家宝藏:讲述带钩的前世今生

带钩使用示意图

考古发现的带扣从构造特征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要区别在扣舌上,即分死舌和活舌。死舌固定在扣环一则,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从出土实物看,带扣遵循着从死舌到活舌的发展过程。大约自春秋晚期一直到战国,在我国北方流行着一种圆形死舌铜带扣,这种扣具不但时间早,而且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所特有,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之“带锰”。到了汉代,带扣的造型由简单到复杂,除了沿用早期带扣的形制外,出现了前圆后方形扣身的带扣,中间装有扣舌,且扣舌也在沿袭死舌的基础上,向活舌进化。综观汉代传世或出土的活舌带扣,造型上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其穿带开孔不但比先代加大加长,而且呈弧形。

国家宝藏:讲述带钩的前世今生

带钩演变示意图

两晋时带扣开制逐渐标准化,即逐渐的趋向于使用整体形状为“U”形,在开口一侧装一横轴以固定扣舌的带扣,这种带扣较之以前的形制更趋于实用化。晋代带扣出土实物较多,作为礼仪性扣具,西晋刘弘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螭纹金带扣最为典型。其基本造型仍保持了汉代前圆后方的马蹄形特征,只是穿带之孔已改弧形为长方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带扣纹饰作一螭虎,开态张牙舞爪,背上镶嵌绿玉44颗,螭身正中嵌一大珠,其图案形式和风格与白玉衮带鲜卑头完全一样。南北朝及隋唐、宋辽金元的带扣形制基本没有超出两晋时的范围。

国家宝藏:讲述带钩的前世今生

西晋 嵌绿松石螭纹金带钩

最近国家宝藏开播以来深受大家喜爱,让文物活起来,走到群众中来,通过讲述带钩的发展脉络,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绵绵不绝,虽然现在带钩已经不在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束带用品,但是现在如果佩戴一块两千前的带钩仍然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