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羅什寺塔之謎

公元409年(後秦弘始十一年)8月11日,被譽為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圓寂於長安草堂寺,後秦王姚興“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屍,薪滅形碎,惟舌不爛。”後世相傳鳩摩羅什不爛之舌葬於武威羅什寺塔內。而清代著名學者張澍對此卻提出異議,他在《晉書·羅什傳》按語中說:“未返涼州,何以此塔藏舌?其說謬。”這使羅什塔是不是鳩摩葬舌之處成為歷史懸案。

武威羅什寺塔之謎

鳩摩羅什於公元344年生於新疆庫車,出身在世代相國之家。父親鳩摩羅炎,聰敏有大節,曾被龜茲王請為國師。羅什7歲時,與母親出家,從師學經。12歲遊歷西域諸佛教國,以精於佛學聞名,被稱為“鳩摩羅什”,意謂“神童”。後來他到今克什米爾等地從許多名師學習和講經,研究佛經,造詣頗深,一時道流西域,名播東方,被龜茲王親自從阿克蘇迎往龜茲新寺,奉為國師。公元382年,前秦王符堅派驍騎將軍呂光率兵7萬進軍西域。臨行時,符堅對呂光說:我伐龜茲,不是為了貪他的地方,而是為了得到鳩摩羅什,賢哲的人是國家的大寶。公元385年,呂光破龜茲,降服西域36國,得到鳩摩羅什和大量珍寶,以2萬峰駱駝滿載而歸。公元386年,呂光途經涼州時,聽到符堅“淝水之戰”失敗後身亡的消息,便不再東進,在涼州建立了後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太安。從此,鳩摩羅什在武威住了17年之久。公元401年,後秦國王姚興滅後涼,迎鳩摩羅什到長安,尊為國師,讓他住在草堂寺譯經講法。其後8年間,鳩摩羅什和弟子僧肇等800餘人,譯出《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妙法蓮花經》、《維摩詰所說經》等共74部,計384卷。他的譯經表達準確,文字流暢,後人評價說“甜喻婉約,文字曲禮,意義與原文不悖。”鳩摩羅什對自己譯的經也很滿意,臨死前對眾人說:“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憔爛。”由此流傳出羅什寺塔葬不爛之舌的這段佳話。

武威羅什寺塔之謎

羅什寺塔除了這個葬舌的謎案外,還有一些至今未解的歷史之謎。一是關於鳩摩羅什在武威的17年間,是否在此講經說法,翻譯佛經。據一些專家所著有關鳩摩羅什的書中所說,他曾在這裡卓錫譯經,開壇說法,而且河西各地僧人們慕名前來拜訪和求教者絡繹不絕。而著名學者李鼎文教授在考證文章中,依據梁慧皎《高僧傳》中記載的“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以及《晉書·藝術傳》中的相似記載,還有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所說的:“觀光對什公之逼辱,光因非敬奉佛徒者。什公在涼州未能弘道,其故在此也。”認為呂光並不尊重這位高僧,只是把他看成一個能預言吉凶禍福的方士。所以,鳩摩羅什在涼州17年間既沒有講經,更沒有譯經。他只是後來到了長安後,才開始了大規模的譯經工作。二是1934年羅什寺重建時,在塔下掘得石碣一塊,上刻“羅什地址,四址臨街,敬德書”11字。一些專家認為“敬德”即尉遲敬德,推斷此塔建於唐代。而另一些專家對此有異議,認為此說缺乏科學依據。羅什寺塔到底建於何時?“敬德”是不是尉遲敬德?他和羅什寺塔到底有什麼關係?這都有待於史家進一步考證。三是據史料記載,“羅什倒影”是古代涼州內八景之一。羅什塔西原建有一所藏經樓,經樓與塔身斜對,每當正午,日光直射,塔影倒映於經樓門隙,故俗稱倒影塔。那麼,塔和樓的位置如何擺佈,才能造成這種奇特景觀?羅什寺塔這些待解的歷史之謎,將等待專家們對羅什寺塔的進一步發掘考證後,才能找到正確答案。

武威羅什寺塔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