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荀彧早年投奔袁紹,後轉投曹操。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曾面對呂布叛亂保住了兗州三城,用高超計謀把袁紹引誘到官渡地區,還為曹操舉薦了鍾繇郭嘉等曠世奇才。荀彧任尚書令達十數年,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病亡。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說清荀彧和曹操的關係,先要弄清一個事實——曹操與荀彧,從來就不是君臣關係。曹操稱王之後,荀彧就退出曹魏集團了,而在稱王之前,曹操是丞相,荀彧是尚書令,兩人屬於相互合作關係,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之前漢獻帝是董卓所扶持,曹操保住了漢獻帝,奉天下以令諸侯。而諸侯們心裡其實也沒底,萬一跟了曹操,撈不到什麼好處怎麼辦,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士族心向朝廷,不得已投靠了丞相。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那麼曹操和荀彧到底是什麼關係呢?荀彧潁川人士,東漢的士族,多出汝南潁川。在迎了漢獻帝后,荀彧成了尚書令,而尚書令就是大漢天子的秘書。他並非聽命於丞相,而是天子和丞相之間的傳話筒。而荀彧一開始對曹操匡扶漢室統一天下有著很大的信心,所以荀彧所在的潁川士族集團支持曹操。比如官渡之戰時,其他地方早都不聽曹操命令了,只有潁川的老弱殘兵還幫著曹操輸送糧食。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建安十年,河東叛亂,曹操讓荀彧舉薦賢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曹操遂讓杜畿為河東太守。杜畿到任後,平定叛亂,廣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績獲譽天下第一。

建安十三年,曹操準備討伐劉表,問計於荀彧,荀彧說:“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曹操南征,八月,劉表病死,曹操遂得荊州。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曹操平定北方後,在於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集團大力的支持。

這個士族核心對土鱉軍閥也許沒有震懾作用,但對軍閥手下那些辦事的讀書人,卻大有感召力。從某種程度上說,荀彧不是曹操的謀士,而是曹操的合夥人。他不只是日理萬機處理日常工作,他還為曹操團結著一個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心。沒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怕也沒什麼用。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可是到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所謂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意思是你曹孟德休要想奪得大漢的天下,因為一旦你這樣做了,後人也會效仿你。在荀彧看來,當務之急是重修法度任人以賢,那麼大漢王朝還可以延續個三五百年,如果你急著進取王爵、改朝換代,即使成功了,他日你的果實也會被他人篡奪。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三國志》裡,荀彧是魏的謀臣,《後漢書》裡卻是被當漢臣對待的。他是魏國第一謀臣還是漢朝最後的謀臣,歷代史家始終爭論不休。可是唯一不可更改的事實是,至少在荀彧活著時,漢朝還有尊嚴。如果天下沒有曹操,不知有多少人稱王稱帝。而當曹氏有了想進取王位的想法時,荀彧站了出來。那些追隨荀彧的士族,也是因為相信了他,而投身於曹氏的。等到無法匡扶漢室的時候,荀彧選擇選擇不食周粟,以身殉了漢朝。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然後荀彧擔心的事情都一一應驗,曹操死後,梟雄篡位,基本上都用的是曹操這套:先以詐忠——再加九錫——擺弄傀儡——終繼帝位。第一個來效法的就是司馬昭,把曹氏家族的小皇帝弄得人不人、鬼不鬼!東晉的大司馬桓溫,第二個出來效法,他也是有能力當老大,但就是不當,和曹操一樣弄個傀儡站在前邊,讓兒子接班當皇帝。劉裕第三個出來效法,手法如出一轍。蕭道成是第四個,蕭衍是第五個,陳霸先是第六個,楊堅是第七個。

曹操辜負了荀彧換來的卻是三百年的天下大亂

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帶來的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天下動亂。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沒有人是安全的,經濟停滯,人口銳減。人倫教育受到了曠古以來的蹂躪,道德算什麼,拳頭才是硬道理。而華夏文明也進入了很長一段暗無天日的過渡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