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搶人”特別熱,明年“人”在哪裡呢?

今年“搶人”特別熱,明年“人”在哪裡呢?

今年“搶人”特別熱,明年“人”在哪裡呢?

△ 3月10日至11日,2018年陝西春季大型人才招聘雙選會在西安曲江會展中心舉行。參會企業涵蓋全國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5月16日,天津發布了一項名為“海河英才”的“零門檻”人才引進計劃,20小時內吸引超過30萬人申請。計劃中提到,在津無工作、無房、無社保,年齡不超過40週歲的全日制高校畢業本科生可直接落戶。不過,幾天之後,這個政策就推出了“補丁”,不少人被擋在“門外”。

2017年以來,全國掀起新一輪“人才爭奪戰”,杭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城市接連出臺人才引進政策,送房、送錢、送戶口、簡化手續、多方位服務……“搶人”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這樣的浪潮之下,上海、北京隨後也都相繼出臺了新一輪的人才引進政策,對於此前的落戶政策亦作了部分放寬調整。尤其是北京“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積分落戶機制,於4月16日終於進入了正式申報階段。

但“搶人熱”的背後,也包含著對“人口危機”的擔憂、對“拉高房價”的顧慮,還有政策如何細化、如何留住人才等種種問題需要“冷思考”。

人才資源的重新分配

正在思考畢業之後何去何從的上海某211高校的大四學生陳曉怡最近十分糾結,一邊是即將到手的某在滬企業offer,一邊是校園招聘會上來自其他各省市條件誘人目不暇接的“招賢令”,面對留在一線大都市的機會和給出更多優惠待遇的二三線城市,小陳搖頭笑言“不知該舍‘熊掌’還是該舍‘魚’。”

一方面糾結於傳統一線城市日益嚴峻的壓力,另一方面動心於其他城市不斷加碼的誘惑,像小陳一樣搖擺不定的畢業生,是城市“搶人大戰”狂潮下畢業生的典型代表。

眼下,諸多城市“搶人”都瞄準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不難預見,大量人才的引進很快會在武漢、西安、杭州、成都這些攬人大市的發展上產生成效,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們的選擇面也明顯拓寬。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畢業生明顯感覺到在找工作時受到的待遇和往年有些“不一樣”。

今年“搶人”特別熱,明年“人”在哪裡呢?

“搶得來”更要“留得住”

從“百無一用”到瘋搶,對大學生這一群體巨大的態度反差和政策轉變背後,是城市對發展乏力的隱憂和對新生動力的渴望。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發展經過從製造業和低端服務業的起步階段,到達了要依靠知識技能和創新創業支撐的發展階段。發展的高潮亦由初期依靠北上廣深幾個一線大都市帶動,行進到了如今二三線城市崛起,南北中西百花齊放的階段。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原二三線城市發展水平的提高,都使引進大量高素質人才成為了當下“新一線”城市的當務之急。它們渴望吸引良好素質的青年勞動力,在未來釋放其驅動發展的潛在的巨大動能。

不得不說,這一輪人才爭奪體現的不僅是對人才的需求,亦是一場二三線城市對高素質年輕勞動人口的爭奪。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力資源研究室主任高文書表示,“搶人大戰”的背後,本質是伴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年輕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城市的年輕勞動力供給捉襟見肘,部分城市缺工明顯的問題凸顯。“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和城市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下,眾多新一線、二線城市展現出求賢若渴的態勢。優惠政策只是第一步,關鍵還是要構建良好的人才生活環境,讓人才安心在落戶城市生活和工作,既要給人才以待遇,更要給人才以機遇。”他說。

“真正的人才,最渴望的不是金錢,而是事業。”趙彥(化名)從中科院博士畢業後,也曾響應過家鄉省份的人才迴歸計劃。作為高層次的引進人才,他還拿到了不小的一筆安家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幾年後他仍選擇回到了北京。

除去職業生涯和發展空間,城市的軟環境也是留住人才背後的一大因素。“其實孩子上學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趙彥坦言,他最終離開家鄉回到北京,子女的教育也是關鍵因素。和他一樣,造成二三線城市技術骨幹人才嚴重流失背後的根源,與城市公共服務、教育資源等軟環境建設跟不上有巨大關係。“人雖然來了,但是後顧之憂還很多,面臨子女教育、父母醫療、家屬工作等於一連串問題,就會給人才未來流失造成隱患。”他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指明瞭人才發展的戰略方向。如何讓領軍人才引得進、關鍵人才留得住、未來人才育得出,成為各地各部門需要重點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