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是如何將大清帶入深淵的?其實也就兩個字——省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皇帝在熱河暴斃,八月旻寧在太和殿登基是為道光皇帝。歷史證明,嘉慶帝的眼光和乾隆一樣差勁,他所選的繼位人也是一個資質及其平庸的人,他不但沒有能力挽救愛新覺羅的江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道光皇帝是如何將大清帶入深淵的?其實也就兩個字——省錢

清代所有皇帝中,被稱為“昏君”的並沒有,道光帝在所有皇帝中最為平庸也最為無能。他能為後世所銘記的只有一條——勤儉。可是在道光身上勤儉也不見得是優點,反而是大清走向衰敗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原本皇帝勤儉是一種美德,只不過在道光帝身上這種勤儉是病態的、扭曲的。

道光的節約是出了名的,他認為國家要富強,必須要省吃儉用。他在養心殿中整日盤算的就是如何省錢,並以自身為榜樣試圖起到警醒百官的作用。於是,龍袍打補丁之類的怪事頻頻發生在朝堂之上,大清的文武官員不得不跟風,皇帝、官員議論大政就好比是丐幫幫主和長老們開會。

道光皇帝是如何將大清帶入深淵的?其實也就兩個字——省錢

道光深居宮中,常常在處理政事之餘詢問大臣們宮外的物價,如一罈酒需要多少錢,一斤肉又是多少錢,北京城中的菜市場最近有沒有漲價。

儘管道光帝厲行節約,然而同樣的東西在宮中的物價卻要比宮外高數十倍,即使道光帝不吃葷菜只吃素菜,一頓飯下來也得要幾十兩銀子,而在宮外這些還不到一兩銀子。因此同樣的東西在大臣口中說出來的價格就有天壤之別。可是道光帝這個人似乎有點“傻”,他出生深宮之中,當了多年的皇子,難道他就不知道大清朝有個內務府嗎?

內務府是清代最龐大的一個機構,從總管大臣到管理各庫的僕役都是大有來頭之人,祖上要不就是各朝皇帝的心腹,要不就是貼心的家奴。內務府的奴才管理著皇宮事務,皇帝一家的衣食住行都有它負責,因此內務府成為了大清最肥的衙門。

道光皇帝是如何將大清帶入深淵的?其實也就兩個字——省錢

道光的最大問題就是隻知道省吃儉用,卻沒有看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其實他省下來的那點錢全都被內務府的奴才們中飽私囊了,於國於民根本無益。

更為重要的是,內務府這個機構有一條盤根錯節的利益鏈,宗室王公和朝廷重臣甚至是外省督撫們都牽扯在其中,要想徹底的整頓這個利益群體,顯然道光還沒有這個魄力和能力。或許道光的內心也知道自己節約根本沒用,可是他在表面上不得不這樣做。如此一來,全天下的官員也只是表面奉行而背地依然奢靡。

事實上,道光朝官員的排場遠勝前朝,尤其是外省官員,當他們脫下打有補丁的官服時,照樣海吃海喝。官場中的那些迎來送往該少的一件不少。

道光皇帝是如何將大清帶入深淵的?其實也就兩個字——省錢

道光崇尚節約的初衷應該是好的,但是在必要的政治治國方面應該花的費用卻是不應該節省的。道光繼位之初,便有張格爾舉兵起義,大批清軍遠征,征戰數年,終於平定了叛亂。可是舉行慶功宴時,道光帝在宴會上只用幾個小菜敷衍了事,那些將領們幾筷下去就見了底,搞得吃也不敢吃,又不敢退席。

鴉片戰爭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後,朝廷要分期向英國賠款,可是這些錢道光又不想自己掏腰包,而是責成各省督撫們想辦法,最終這筆錢通過加派賦稅來解決。這筆數額巨大的賠款朝廷居然沒有拿出一兩銀子,而全部轉嫁到了百姓身上,這也是後來太平天國爆發的主要原因。

道光皇帝是如何將大清帶入深淵的?其實也就兩個字——省錢

邊防上,道光帝也一直崇尚節儉,兵力不足和軍餉短缺;治理黃河上,只要一提撥款道光帝就要打折。同樣在漕運、海防上道光帝也是抱著能省就省的態度。面對大清的種種危機,這位大清皇帝只會從經濟角度出發,怎麼省錢就怎麼幹。而最終,一生崇尚節儉的道光,留給他兒子咸豐的是一個空虛的國庫和一幫貪縱營私的帝國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