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没有滥杀一个功臣?

相思藤

刘秀生于公元前六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在他年满28岁时,由于王莽推行的新政不得人心,加上彼时天灾人祸不断,各地民众不断揭竿而起,举兵反对新莽。绿林、赤眉两支义军,在此起彼伏的激烈斗争中声势不断壮大,已经可以和王莽的军队相抗衡,甚至能与其一决雌雄。

在这种风云激荡的形势下,刚好刘秀居住的南阳一带谷物歉收,闹起了饥荒,他和哥哥刘縯顺势而起,一呼百诺,得众7、8千人。刘縯、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其他的农军汇合,并一度加入了绿林军。公元23年2月,绿林军立刘秀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

刘秀为人低调、隐忍,不仅在为人处世上以“柔” 为主,在政治、军事上更是以柔克刚,一个“柔”字,让他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可能为可能。回望中国历史,有许多以“柔道”安身立命,用“柔道”全取天下、治国理政的成功事例,事实证明,“柔”比“刚”更事倍功半,更能持久,刘秀深谙此理,并至始至终贯彻、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以善玩“柔术”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最终建立了东汉,并谱写了“光武中兴” 的辉煌治绩。

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作。是役,新莽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42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直扑绿林军而来,准备一举剿灭之。

刘秀退守昆阳,面对兵多将广的围城新莽军,他坚决反对弃城逃跑,认为据城坚守尚有保存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围,必被敌军分割包围,一举消灭。他亲率13骑勇士趁夜冲出南门搬救兵,并说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义军,然后率数千援兵偷渡坤水,突袭新莽军,并一举大破之。

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此战不仅击溃了新莽军主力,也为之后彻底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刘秀以弱胜强,一战成名,刘氏兄弟威名日盛,不料竟引起农民军内部(主要是平林、新市农军)一些心胸狭隘将领的嫉妒。 昏聩懦弱、没有主见的更始帝刘玄听信一些人的谗言,居然将足智多谋、屡立战功的刘縯杀害。

正在父城的刘秀闻讯内心大恸,背着人大哭一场,表面却装作若无其事一般。他知道,自己还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农民军的势力相抗衡,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隐忍不发。

之后,经一系列东征西讨,屡仆屡起,刘秀的身边逐渐聚集起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将领 : 吴汉、耿弇、邓禹、冯异、寇恂、耿纯、姚期、马援......他又假借河北义军的名义在当地大肆招兵买马,壮大声势,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刘秀一贯实行“怀柔”之策,他以德服人,不以威慑众,众人一旦归心,队伍就比较稳定,大家同甘共苦,很少有弃他而去的人。

善于韬晦的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笼络人心,很少以刑杀立威,就是靠着这润物无声的“柔术”,刘秀先后收编了铜马、赤眉等农民军,并信之不疑,他先后扫荡群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刘秀在称帝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刘秀实行轻法缓刑,厚赏轻罚,以赢得民心。他一改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东汉的开国功臣被分封食邑最多者竟达6县。刘秀从不轻易杀戮将士,即便有过错当罚,也尽量从轻。东汉开国功臣邓禹赞誉刘秀“军政齐肃,赏罚严明”,应该是发自肺腑之言,没有丝毫拔高、谄媚之过誉。

东汉开国功臣中有28位能力最强、功劳最大的百战骁将,俗称“ 云台28将”。这28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除冯异、岑彭、刘植、祭遵这4将或战死或病亡外,其他的都能获封侯赐爵,并得以安享晚年。和建立西汉后大肆屠戮功臣的老祖刘邦比,光武帝刘秀宅心仁厚,善待功臣,也算古今少有的开国明君了。

东汉建立后,刘秀仍然施行怀柔之策,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避免了开基帝王杀戮功臣的人间悲剧,使东汉政治安定,民心归附,曾千疮百孔、凋敝不堪的经济也得以快速恢复。刘秀建立东汉,结束了自王莽篡汉以来形成的四分五裂、攻伐不断之割据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历史把刘秀开创的鼎盛局面称为“光武中兴”。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现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有人喷,蔡京秦桧魏忠贤都有人洗白,但是却基本没有人骂刘秀——实在是骂无可骂,勉强去骂,只能证明自己是变态。喷子们也不傻,这种被口水淹没的事情也不会去干。

刘秀与他的九世祖刘邦不同,不但长得漂亮(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而且喜欢干农活(性勤于稼穑),书也读得挺好(受《尚书》,略通大义),打起仗来更是勇冠三军,曾以三千敢死队大破王邑王寻四十二万精兵。更主要的是他对爱情始终如一,对部下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信任功臣赏赐毫不吝啬,勤政爱民不知疲倦,连日本人也磕头作揖求刘秀给他们一个称号。

现在很多人都说江山本是将军定,或者说江山本是功臣定,多数功臣不善终。功臣之所以遭到屠戮,其中一个原因是那些功臣在拥立起皇帝之后,自己马上变得骄横跋扈恃强凌弱,比前朝逼得老百姓造反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有过之而无不及,已经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深深的忌惮:这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弟兄,有能力,有威望,而且手里还有兵,一旦他们的部下给他们黄袍加身,他们的忠心马上就会归零——皇帝是不需要忠诚于谁的。

但是有些皇帝是根本就不害怕手下功臣宿将起兵造反的,这些朝代或者时期,皇帝们都很自信,既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也相信手下的人品忠良,同时也认为手下没有造反的机会,即使造反也能轻松拍灭,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几乎个个文武双全,每个人手里都有地盘有军队,后来那个宋江给自己弄了个子虚乌有的“天魁星”,就“敢笑黄巢不丈夫”,刘秀手下那二十八个人可是对应着“天庭二十八星宿”,但是刘秀不但给他们封疆大吏的实权,还让他们继续统领军队东征西讨,得胜归来,刘秀就开派对、喝大酒、讲段子,其乐融融。这时候那二十八个人没有一点造反之心:“这小日子过得这么快乐舒服,谁脑袋进水了才会去造反!”即使有人脑袋真进水了要去造反,其余的“星宿”也会一拥而上,把那小子掐死撕碎。

刘秀不怕手下造反,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刘秀本人很年轻也很能打,刘秀只有十三个人的时候,尚且不怕王莽的四十万大军,手下这二十几个知根知底的老伙伴,单挑起来还真不一定是刘秀的对手。刘秀骑着头老牛都敢跟王莽叫板,手下的老兄弟又有啥可怀疑害怕的?


史书记载,光武帝刘秀虽然制约驾御功臣,而每每能曲法宽容,原谅功臣们的小过。远方贡献来的珍宝甘味,必先遍赐列侯,而皇帝的厨中却很少。有功,常增赏封邑,而不任以官职,所以都能保其福禄,没有诛杀谪降的。

当然刘秀的做法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当他大封功臣为侯的时候,食邑最多的达到了四个县。于是一个叫丁恭的博士就站出来反对了:“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刘秀回答:“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 刘秀还专门鼓励自己的功臣:“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籓。”意思是:大家好好干,愿你们的封地代代相传永远幸福!


半壶老酒半支烟

刘秀是中国比较低调的皇帝,但其功绩缺丝毫不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且最关键的是,刘秀 没有屠杀功臣,这点是最值得称道的。先看一下刘秀简历:

王莽篡汉,西汉亡国。新朝末期军阀割据,枭雄并起,天下大乱。汉室宗亲刘秀(血缘其实已经很遥远了)不过是一介布衣的刘秀其长兄刘演在南阳起兵造反。在兄长刘演被更始帝刘玄杀害以后。刘秀能强忍悲伤,而且悲愤不形于色。亲自去见刘玄,主动请罪。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可见刘秀的能力和长远目光。刘秀在骗取刘玄的信任以后。返回自己的根据地宛城。默默耕耘,积攒力量。最后经过长达数年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西汉灭亡以后近二十年的割据局面。最终再次统一华夏。刘秀登基为皇帝。,国号仍然为汉(东汉)。刘秀登基时30岁,为帝33年,终年62岁。

所谓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层。刘秀肯定是第一等的。刘秀虽然已经是平民了,但贵族气质。帝王的贵胄的气息已经浸入到刘秀的骨髓了。毛主席对光武帝刘秀有着极高的评价,“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没有进行“飞鸟尽,良弓藏”,而是让那些部下安享晚年,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

为和会如此。首先是刘秀强大的信心,根本不怕功臣造反,也许刘秀有足够的信心平定功臣的叛乱。第二是军制的改革,地方的军务职业军队担任。地方不再招募本地人当兵。使其地方士兵不熟悉地方。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同时拥有地方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中央政府逐渐失控。但在当时却使得功臣宿将无法召集旧部。第三给予功臣宿将巨额的土地。使得功臣安心,但也造成了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朝代。东汉后期亡国的原因就在于此。也由于此,东汉形成了大量的豪强。第三是一手缴出将军兵权,一手接过侯爵印绶,按封就国。 换言之,要想封侯有封地。就必须交出兵权。可见刘秀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比较谨慎的。当然,功臣自身的自主配合的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刘秀的功臣基本是豪强富户出身,不像刘邦麾下的功臣是小民出身,穷人乍富,小人得志。可以说刘秀帐下的功臣素质是比较高的。最后就是刘秀的告诫。在还没有大封功臣的时候,刘秀一再提醒和告诫部将,切戒“放纵”。因刘邦诛杀功臣前鉴不远。功臣们也接受了刘秀的警告。

恩威并用,宽严相济。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刘秀君臣的共同努力总算形成了一个平和政治局面。因此,后世史家在评论光武“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故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的同时也等于肯定了功臣们的自知之明。值得称道,比起朱元璋来,刘秀开明和光明了许多。


清水空流

刘秀没必要杀功臣,因为他当皇帝的时候还年轻,跟随他的将领和他也差不多大。他有这个能力可以管住这些手下的臣子。

刘秀不杀功臣恰恰是刘秀自信的表现,他相信就是他手下这些人,即使造反了,他也是有能力平叛的。

他不同于他的老祖宗刘邦,刘邦起义的时候就四十八了,当皇帝五十多岁了。在加上刘邦手下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每一个都是会比刘邦打仗的将领,刘邦对这些人不放心,所以,在他死之前,他就要先把这些人给干掉。

因为他深知,他的儿子刘盈是镇不住这些猛人的。

刘秀没有这种担心,刘秀是选择了和这些手下的牛人结成了儿女亲家。然后,刘秀又把天下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他们。

刘秀就是想通过这些手段告诉手下,虽说我当了皇帝,整个天下是我的,但是同时他也是你们的。因为我分给了你们土地,给你们的土地比刘邦那个时期,分给侯爵的要多的多。

只要你们忠于我,我给你们的东西,也就世世代代都是你们的。

刘秀手下的将领,除了战死的,真的都很忠于他。可以说刘秀手下的冯异,就像刘邦手下的萧何一般重要,刘秀对冯异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呀。刘邦则不同。

还有耿纯,这个人文武兼备,当初率领整个家族几百人口跟随的刘秀。刘秀怎么可能辜负他们呢?

刘秀是读过书的,他知道如何把握人心,这一点他做的肯定是比刘邦强的。刘邦虽说很有容忍之量,但是,那都是表面上看上去如此。深究的话,你看他连萧何都怀疑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就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要说刘邦没有怀疑过的人,那可能就是一个张良了。张良因为救过刘邦的命,所以刘邦对他是格外的敬重。

刘秀二十八开始走上反革命道路的,三十多岁他就当上了皇帝。三十多岁的人正处于壮年,人生的巅峰时期。

这也是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的原因,根本没有必要吗,什么事情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每一个部下的情况他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就是真的反了,他也不怕,去镇压就行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呀。

说白了刘秀不杀功臣就是因为自己的自信。


史学达人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没有滥杀一个功臣,草根也谈历史曾写过《刘秀不杀功臣的理由如果让刘邦听到,也不知他作何感想了》,摘抄文中部分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求关注的分割线-------------------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建国后并没有向刘邦那样大肆杀害功臣?理由只有一句话。

刘秀,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出身高贵,但他们这一代,基本上也沦为平民了。

幸运的是,刘秀的母亲樊娴都,出自南阳豪强樊氏,所以生活条件也算优越,因此出生后的有着良好的教育,20岁的时候就到了长安上学,大大增加了知识、经验,所以对王莽在台上时岌岌可危的国家形势有自己的深刻理解。

刘秀年轻时,最大的愿望是: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为什么?

在没有见到阴丽华之前,他不关心政治,只是想做一个好的农夫,气的哥哥刘縯经常骂他胸无大志,见到阴丽华后,知道阴丽华希望自己能嫁给个英雄,所以刘秀才发奋图强,希望能当个执金吾这样的小官,然后风风光光的娶阴丽华,过自己的小日子。

可是到了长安后,他对篡权的王莽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拯救世界的野心。

事实上,他就是为了拯救天下而生的,是一个天才,一旦是他上心的事情,进步是非常神速的。

王莽篡汉后,刘秀和哥哥刘縯在老家起事,很快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特别是昆阳一战,他以五千余众击败王莽十数万大军,一战而威震天下。

后来哥哥刘縯被更始帝杀害,他以更加温顺的态度取得了更始帝的信任,派他去安定河北,刘秀就带十几个亲信前往河北,施展高明的军政手段,滚雪球似的将队伍逐渐扩大,成为河北的实际上的掌权者,从此,被加封萧王,有了跟更始帝平起平坐的实力。

更始帝被赤眉樊崇等人杀害以后,刘秀就自立为帝了,又经历了数年努力,终于平定天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史称汉光武帝。

刘秀虽然当了皇帝,单身依然平易近人,建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41年,当了十多年皇帝的刘秀,皇帝架子应该很足了吧,当他回老家祭祀先人的时候,几个喝高了的老妇人喊着他的小名,很随意的开玩笑:

“文叔小时候就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没想到当了皇帝以后还是这样。”

乡下妇人竟敢叫皇帝的小名,还说他小时候的事情,刘秀听后,却哈哈大笑。

“没办法,就这个性格,即便治理天下,也在用这样的方法,尽量不麻烦老百姓,要顺势而为,无为而治啊。”

刘秀这么平易近人的皇帝,也是没谁了!

传闻刘秀麾下二十八员大将,是天上二十八宿下凡,跟着刘秀南征北战,自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在刘秀当上皇帝后,给了他们封地以及无比荣耀的官职。

这时候就有大臣看不下去了,大臣奏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将四县,不合法制。

言而总之一句话:不能对功臣太好,以防他们有不臣之心!

听到这话的刘秀说:

古之亡国者,皆以无道,未尝闻封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这是什么意思?

古代灭亡的国家是由君主不行正道导致的,而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国家是因为给功臣封太多赏赐灭亡的。

说完这句话,不管后果如何,立即下发了封赐诏书,让使者上路了。

刘秀是个多么洒脱的人,他知道国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所以他终身没有杀过一个功臣。

在这里,草根也谈历史不得不为韩信叫屈,为什么他遇到的不是刘秀呢。


草根也谈历史

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文武兼备,豁达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知 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部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而且为人勤勉,是一位贤明的君 王。

  刘秀是高祖九世玄孙。九岁丧父,寄养叔父刘良家。新莽天凤三年(16年)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后因资用拮据,回到家 乡。地皇三年(22年),农民起义军蜂起,与其长兄刘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 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地皇四年(23年),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是年刘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更始帝在害死 刘秀的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想让河北势力杀了刘秀,可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终成大业。于建武十三年(37  年)统一中国,光复汉室。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

  在统一全国之后,汉光武帝刘秀仍能兢兢业业, 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汉光武帝晚年, 宣布图谶于天下,用儒家思想和图谶相结合的混合物加深对国家人民的思想统治;汉光武帝有拒谏之失,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 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集权于尚书台

  刘秀没有杀戮功臣,而是对他的功臣非常“厚道”。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但为了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带来问题,他“退功臣,进文臣”,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了文臣。

   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 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 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 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民生与民休息

  1.释放奴婢、刑徒

  自西汉后期以 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莽末年,不少奴婢、刑徒参加起义;同时在一些割据势力的军队中 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刘秀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诏令 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主要是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的;在战乱中被掠为人 下妻的。另外,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说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 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2.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刘秀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3.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

   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刘秀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 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刘秀“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 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疏“请乘匈 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汉光武帝刘秀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4.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

   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 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 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诏令下达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汉光武帝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处死,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 果,引起各地豪强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区甚至爆发武装叛乱,“青、徐、幽、冀四州尤甚”。最后,汉光武帝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败告终。

  但是,因总体上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建武六年(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 一”。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 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提倡儒学,表彰气节

  出身皇族世家的 刘秀,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在征战时就重视儒学。每到一处就征集古代典籍,并且拜访当地著名的儒学人物,请他们当官或者封赏他们。汉光武帝以儒学方略治理天 下,每天处理完政务后,还和很多儒学人物彻夜畅谈儒学经典,秉烛诵读,夜深不寐。有时,还亲自主持有关文学的辩论。自称乐此不疲。

  建国后,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汉光武帝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汉光武帝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汉光武帝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 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更是崇拜备至。同时,汉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而对 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颁布诏书,明告天下。广泛寻访隐居的学者,提拔渊博的儒 士,如逢萌、周党、王霸、严光等,史曰:“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举逸民天下归心”。后来,东汉末年“党锢之 祸”时,涌现了许多如李膺、陈蕃、范滂这样蹈仁践义、视死如归的刚烈士大夫。可以说,与这种对气节的倡导有关。

  柔道治国

  刘秀坐稳江山后,同他的先祖刘邦一样,衣锦还乡。在大宴乡亲时,当年宗族本家的大婶大娘们借着几分酒力,上前巴结道:“是因为你小时候,行事稳重谨慎,性格柔和,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啊!”刘秀闻之,大笑着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刘秀的“柔”中蕴涵着“刚”的一面。“刚”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笼其心,尽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即使在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力求不战而屈 人之兵。冯异出征关中,刘秀戒之曰:“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铜马三十万众;取洛阳,降纳杀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 在刘秀的影响下,其部将也多能以此法取胜。

  刘秀的“柔术”还体现在对待匈奴的态度上。刘秀对待匈奴采取守势,把边郡的居民迁入内地, 这是他厌武、爱惜民力的表现。他教诲臣下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对敌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后来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 要求内附,并且希望能和亲,刘秀答应了和亲的请求。后来北匈奴出现灾害,勇将臧宫表示愿意率领五千骑兵扫荡大漠,刘秀亦对此一笑了之。


沙克C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经有句话评论刘秀和他的臣子之间关系时说:三代之下,君臣交尽其美者,于东汉为盛焉!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时人,他所能看到的历史,除了清朝之外,基本就是中国整个的封建历史了,他的这句话是说,从夏商周以来,哪个时期的君臣关系相互之间做到了最好呢?当然是东汉时期了,并且他这里特指的是东汉开国时期的开国帝王刘秀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

刘秀手下有很多有名的开国功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云台二十八将,这些人人人得以善终,功高震主也能心无二意功成身退(如冯异、耿歙),安享晚年功德圆满,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国之后帝王和君臣关系十分美好的时期。相比于朱元璋等人,刘秀对待功臣的方法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

那么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就能做到这些,其他开国帝王能做到的就不多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想说刘秀这个人心地好,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不同意,难道别的开国帝王的心地就不好嘛?但是我想说,刘秀相比朱元璋,那么刘秀的心地就是好,历史记载刘秀小时候就性格温柔,七八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想吃的饼子让给乞丐吃,刚开始起兵参加战争的时候,他表现的并不勇敢,可能与他不愿杀生的心理有关系,后来他经略河北,一个叫王郎的人建议他掘开黄河大堤水淹赤眉军,如果真这么做的话,那么黄河南岸百万人口都将葬身鱼腹,所以刘秀说誓死不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自己却因为这事惹恼了王郎,被其追杀了多半年,还有他平定天下的时候,对付敌军也总是以招抚为主,基本上没有进行围歼绞杀的,比如他对付铜马军,最后只是将几十万铜马军围了起来,迫使铜马军投降,接着他只身投入铜马军中,以一身肝胆一颗赤心感化了铜马军,以伟大的人格被铜马军尊为“铜马帝”。



对势力更强大的赤眉军也是这样,赤眉军号称百万,最后也是在刘秀的战略规划下被围困,迫使他们投降,然后刘秀封赏了赤眉军的领导者,解散了其部众,让他们回家搞农业生产去了。不是宅心仁厚的帝王,安能有如此的作为?

第二个因素就是刘秀年轻,有28岁起兵,31岁就做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帝王,他手下的大多数功臣都比他的年龄还大,基本上都熬不过他。这样刘秀就不用担心当他年老病死之后,有些年富力强的功臣会挑战皇权,而且刘秀活了65岁,帝王之中年龄也算较大的了,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汉明帝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已经被他培养成了优秀的皇帝继承人,所以他也不用担心功臣们会有不轨的行为。

第三个因素就是刘秀能力强,刘秀是智商和情商都极高的人,在他那个时代中超群绝伦,手下的文臣武将没有人胜过他的,也没有他驾驭不了的人,所以他也根本不用担心有人会对他的地位或者国家形成威胁,在文化素质方面,刘秀出身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在军事能力方面,同样也没有能超过他的人,昆阳之战中,他以三流将领的身份规划、指挥并且亲自参与此战,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兵力相差最为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全胜,此战之后,刘秀的威名在全天下已经只许人仰视,无人可企及。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曾经称赞刘秀指挥的这一战役说:一战催大敌,顿使海宇平!所以刘秀手下的文臣武将对刘秀你都是有一种崇拜心理的,对于自己的偶像,人常常会都有一种喜欢并且忠诚的心理,何况这个人还是九五之尊呢?

另外当然还有措施得当方面的原因,在国家安定之后,刘秀也吸取了前朝西汉建国时的教训,对功臣们进行封官而不多封地,给他们一些有地位却无实权的官职,让他们在京城或者家乡过着尊宠的生活,朝廷还经常慰问他们,各地进献的好吃的好玩的,刘秀都先分给他们,而且刘秀还时不时的搞一些宴会和他们聊天拉家常,给足他们脸面,这样的生活简直不要太好,谁还想着去造反挑战皇权呢?何况他们也根本没有那样的基础和条件。

还有一点也需要说一下,就是刘秀手下的文臣武将出身都比较高,基本都是世家子弟,这些人的人格上和为人处事上都比较明智,基本没有人像韩信彭越那样看着刘邦做皇帝管天下心里不平衡,而西汉时期刘邦不得不平定诸侯王的原因他们也心知肚明,不会去以身试险再犯那样的错,何况掌管天下的是在他们心中如神明一样的光武皇帝刘秀呢?


科普大世界

刘秀作为汉朝宗室,其实传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没落了,他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刘秀也加入其中,28岁时开始起兵,31岁做了皇帝,刘秀为人憨厚,他的汉高祖的旗号,天下云集响应,最终建立了东汉。


刘秀的建国时候,手下有云台二十八将军,除了极少数钻石之外,其他都安享晚年,没有一个被滥杀的。那这是为什么呢?

1,刘秀的人品没问题,如果不是西汉大动乱刘秀就是一个农民了。他起兵反抗的时候,周围的人就没人相信。


2,刘秀能力强,他在位的时候很年轻,也不怕大臣们造反,而这些开国大臣,年龄都比她大,他当然不害怕。

3,他吸取了汉高祖刘邦的教训,没有采取分红者。而是给这些离了战功的大臣以高官厚禄,让他们没有起兵反抗的资本。


互联网笔记

一是刘秀建国时很年轻,年龄上有优势;二是刘秀的功臣们都很识相,刘秀削减功臣权力的行动很顺利。还有一点是刘秀属下相当于韩信、彭越这种级别的功臣,下场也不好,不过知名度很低。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正式称帝,此时刘秀只有30岁。建武十二年(36年),巴蜀的公孙述被平定,刘秀基本统一天下,此时刘秀42岁。

刘秀对功臣们有着巨大的年龄优势,功臣们最多和刘秀年龄相当,如邓禹。像刘邦对韩信,就有着巨大的年龄劣势,韩信比刘邦小25岁。刘邦自己一死,韩信即使早就失去兵权,但其无比崇高的威望加上年轻,在刘邦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也会是对皇权很大的威胁,因此韩信不得不死。

(刘秀)

刘秀的功臣们相对比较识相,这可能与功臣们儒学背景出身的多,知识水平较高懂历史知进退有关。刘秀彻底统一天下前,就已经开始了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未平定天下前,刘秀开始限制功臣们的全力范围只是军事方面,即使很多功臣有能力参与政事也不用功臣。彻底平定天下后,功臣们又先后被解除兵权,回封地安享富贵,再不参与国事。这一过程中,没有功臣不识相的强烈反对,不然刘秀也不介意杀两个出头鸟。

刘秀手下相当于刘邦的韩信、彭越这种级别的功臣是谁,大多数人也不晓得。刘秀下属功臣都比较缺乏存在感,大众知名度太低了。

彭宠、耿况、刘杨三人才是刘秀手下相当于彭越、韩信、英布这种一定程度是合作关系有独立性的功臣。三人虽没人直接被刘秀所杀,但只有耿况下场还算好,但也很大程度被限制。

刘秀最初能在河北立足,靠的是渔阳太守彭宠和上谷太守耿况的支持。汉代边郡太守掌握着不小的军事力量,边郡的突骑战斗力强大,是个比较强大的势力。彭宠、耿况二人派遣自己掌握的兵力归属刘秀指挥,刘秀才能在河北立足。真定王刘杨在刘秀娶其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后,率手下十多万人归属刘秀,刘秀才能最终平定河北。

彭宠对刘秀待自己太薄不满,又遭到刘秀宠臣朱浮的欺压(背后可能有刘秀受益),愤而起兵造反,最终被杀。

耿况自己未受大用且封赏不高,但耿况的儿子们尤其是耿弇在刘秀手下混得不错,重到重用,耿况没有彭宠那么心理不平衡。彭宠被平定后,耿况带家人迁居首都洛阳,安享富贵生活。

真定王刘杨则是自己制造谶文准备谋反,还未发动就被刘秀所派的人杀了。


仁勇校尉

我们得反过来问一个问题,杀掉这些功臣后又任用谁来继任呢?再放其他人上来难道可以信任吗?其次,如果这些功臣没有犯错,一直表现得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那么干嘛要滥杀他们?所以,抛除阴谋论,很多权臣被杀都有自己咎由自取的地方!

历史上总会有一种说法就是皇帝担心这些功臣会拥兵自重,挑战皇帝的权威,甚至谋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比如,朱元璋在杀功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功臣没一个干净的,每个人要按律法公事公办,每个都可以死几百次了,比如,强抢民女,强占民宅。差别只是有些皇帝顾虑他们是开国功臣,不断纵容不予治罪而已!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有些皇帝杀功臣完全是功臣自己作死!居功自傲!比如,蓝玉,强占良田公然屠城,当面嫌朱元璋封官太小等!当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问题,他在早期对部属们缺乏管束,使得他们无法无天!

刘秀驾驭群臣的方式可比其他人厉害多了,刘秀在驾驭群臣方式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小事严惩不贷,大事化小宽恕!也就是说,作为刘秀的臣子,只要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刘秀绝对不纵容,该罢官罢官,该降职降职,全然没有功过相抵的说法,然后在大的罪责上面则尽量从轻发落,这种驾驭方式非常有效,很多权臣都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去犯错,也不会飞扬跋扈到非杀不可的地步!比如,我们观看东汉开国功臣的云台二十八将,哪个有犯过明显错误的?所以,皇帝对臣下严格反而是种爱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