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师募兵11万修建45座堡垒,却遭魏忠贤的陷害,76岁仍宁死不降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特别是关外的清军,更是虎视眈眈,其中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名将。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抗清名将,此人便是孙承宗,坦白来说,后世对孙承宗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孙承宗能够力挽狂澜,并且率军镇守辽东时,导致清军始终无法攻破山海关。然而也有人认为他在镇守辽东的时候,劳民伤财,导致大明国库空虚,最终使得崇祯帝被迫自杀,明朝正式灭亡。据史料记载,孙承宗出生于河北高阳,原本是一个老师,后来在边关的时候,经常和军队中的士兵谈论战争。在长时间的积累后,孙承宗最终得以知悉边关敌我态势,公元1604年,孙承宗考中进士,成为了翰林院编修。一直到公元1620年,孙承宗担任太子老师,为太子朱常洛讲授治国理政的知识,然而可惜的是,朱常洛却是一个短命皇帝。不久之后他的儿子朱由校继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明熹宗。

一帝师募兵11万修建45座堡垒,却遭魏忠贤的陷害,76岁仍宁死不降

孙承宗再次担任朱由校的老师,也就是帝师,因为他才华横溢,深受朱由校的重视,公元1621年,清军开始入侵辽东地带。孙承宗因为军事才华突出,朝臣们希望皇帝派孙承宗前往辽东抗击清军,朱由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正式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此时孙承宗希望朱由校能够安抚辽东百姓,同时严惩熊廷弼等将领,不久之后,孙承宗因为和其他人意见不和,开始独揽军权,大量招兵买马,帝师孙承宗募兵11万修建45座堡垒。与此同时,为了长治久安,他还鼓励发展农业,最终还能够每年收到15万的收入。努尔哈赤知晓后,立即撤军700里,可以这样说,孙承宗在镇守辽东的时候,保境安民,使得清军不敢妄动。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清军始终未能攻破辽东防线,此时魏忠贤认为孙承宗战功赫赫,也在拼命拉拢孙承宗。

一帝师募兵11万修建45座堡垒,却遭魏忠贤的陷害,76岁仍宁死不降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孙承宗根本就不吃这一套,正因为如此,魏忠贤对孙承宗恨之入骨,孙承宗在得知魏忠贤残害忠良后。便亲自进京打算面奏朱由校,进而弹劾魏忠贤,然而魏忠贤却提前知道了朱由校的计划,因此他故意跑到朱由校的面前,大肆哭泣。此时朱由校实在是昏庸至极,居然给孙承宗下旨,没有自己的旨意,孙承宗不许离开驻地。孙承宗接到这个圣旨后,感到十分的无可奈何,公元1625年孙承宗遭魏忠贤的陷害,只得辞官回乡,后来崇祯帝继位后,却中了反间计,杀害了袁崇焕。随后为了稳住军心,再次启用孙承宗,公元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已经76岁的孙承宗率领全城军民抵抗清军的入侵。然而双方兵力悬殊十分大,最终高阳城被攻破,而孙承宗也被活捉,多尔衮多次亲自劝降他,然而他76岁仍宁死不降,最终多尔衮让人用白绫勒死了他。

一帝师募兵11万修建45座堡垒,却遭魏忠贤的陷害,76岁仍宁死不降

笔者认为,无论后世对他如何评论,至少有一点,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虽然饱受太监魏忠贤等人的陷害,但还是在以一己之力为国效命,最终誓死不降,壮烈殉国。正是因为如此,连对手多尔衮都深为敬重,大家要知道的是,明朝末年,许多明朝大臣都主动投靠清军,但孙承宗却能够忠于明朝,实属难得。除此之外,不得不说,明末名将辈出,如卢象升、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然而终因为气数已尽,再加上崇祯帝过于猜忌和多疑。导致许多名将要么无辜战死,要么得不到重用,要么被冤杀,让人不免感到唏嘘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