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的一次挥墨书写,竟然要一千三百人提供服务!

皇上的一次挥墨书写,竟然要一千三百人提供服务!

皇上的一次挥墨书写,竟然要一千三百人提供服务!

在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内不但有专门负责造墨的官—墨务官,而且还有许多基层工匠在作坊里不辞辛劳地制墨。以明朝为例,在太监主管下,墨匠人数膨胀得吓人,想必是人多好浮报滥帐。当时宫内制墨,是由赫赫有名的司礼监主掌,司礼监本是负责皇帝的文书、印玺、宫内礼仪等,但因皇帝号令百官天下,都经它手,使得它的地位权力凌驾其他太监机构,并且足以和内阁首辅匹敌,碰到昏庸的皇帝,权力甚至超过首辅。有名的权宦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都做过司礼监的头头,制墨的人在他们庇荫之下,偷鸡摸狗,吃香喝辣,又哪会少呢?

皇上的一次挥墨书写,竟然要一千三百人提供服务!

司礼监既管皇帝文书,那皇帝要臣下看的书,它也得负责,因此它下设“经厂”,好印刷皇帝令颁的书,这导致它有理由多用工匠。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曾清查过宫廷内的工匠人数,确定在职有一万二千多人。其中司礼监占比近十三%,将近一千六百人,而在经厂内负责笺纸、裱背、折配、刷印、黑墨、笔、画、刊字等工匠就占了八成,用了将近一千三百人。想到这是个近五百年前的印刷厂,分工之细,实在是世界印刷史的奇迹,只是衡量它的效率,跟民间比,说不定也是负面的奇迹!

当时经厂里的黑墨匠有八十人,规模惊人。黑墨匠原是制墨来供印书时使用,但既然皇帝的书写用墨也是司礼监负责,干脆就近让黑墨匠多做一些。只是印书的墨可以即做即用,不需要取名字;给皇帝用的可不成,该有个专用有力的名词,好体现皇帝的天威。

“御墨”一词,似乎最早出现在明朝宣德年(西元一四二六至一四三五年)制的“龙香御墨”,猜想是因当时的司礼监正开始要露脸,才把简洁的御墨两字,专用在给皇帝的墨上!太监的善于逢迎拍马,绝不含糊。

皇上的一次挥墨书写,竟然要一千三百人提供服务!

那么多的专职墨匠,每年该制了不少御墨,留存到现代的该有很多吧?

抱歉,很少!原来到明朝后期,皇帝怠惰,以致用墨不多,墨匠当然跟着偷懒。其后又经历李自成大军的洗劫和放火烧皇宫,以及乾隆时曾把宫内的破损明墨捣碎,重新和剂做成所谓的再和墨,都造成明代御墨的浩劫。现今北京故宫的藏墨超过五万三千件,但明朝御墨恐怕不足百件。

皇上的一次挥墨书写,竟然要一千三百人提供服务!

到了清朝,皇帝勇于任事,康熙在内务府(大内总管)下设御书处,沿续管印书和制墨,开启了清朝御墨制作和收藏的辉煌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