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中醫的辯證和用藥參考(未完待續)

溼疹,中醫的辯證和用藥參考(未完待續)


中西醫認識溼疹——

西醫:溼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瘙癢劇烈的一種皮膚炎症反應。分急性、亞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滲出傾向,慢性期則浸潤、肥厚。

中醫:溼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中醫常以其所發部位及範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泛發於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搔癢出血的叫“血風瘡”;侷限一處,發於耳邊的叫“旋耳瘡”;發於掌指間的叫“癇瘡”;發於腿足的“溼毒瘡”;發於陰囊初起名“胞漏瘡”;日久稱“腎囊風”;嬰兒溼疹有“幹斂”、 “溼斂”之分。’但不論所發部位在何處,總的以辨證論治為準。


中醫對溼疹的辯證——(成年人版本,小兒下期繼續)

溼疹,中醫的辯證和用藥參考(未完待續)

內因以心火,脾溼為主——可因心緒煩擾,心火內生,導致血熱。又可因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溼從內生,溼與熱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證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進行論治。(總之,心火與脾胃運化有失為主要原因)

常見的辯證分型有以下幾種——

(1)溼熱型:

溼疹,中醫的辯證和用藥參考(未完待續)

【臨床表現】:發病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可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結痂後如松脂般柔軟。可因搔癢太甚而導致皮膚剝脫一層。

【辯證要點】:大便偏幹,小便黃或赤(有熱),舌質紅,苔黃或黃膩(有溼熱),脈滑帶數。

【頻率】:此種類型臨床最多見。

(2)血風型:

溼疹,中醫的辯證和用藥參考(未完待續)

【表現】:證見身起紅粟(以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搔癢可見搔痕累累,尤以夜間為主

【辯證要點】: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

(3)脾溼型:

溼疹,中醫的辯證和用藥參考(未完待續)

【表現】:此種類型較多見,皮膚黯淡不紅,成片火窠(隱在皮膚內的水疤)搔癢才見滲水,後期乾燥脫屑。

【辯證要點】:證見面色無華,飲食不香,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症狀,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濡滑等。(有脾虛的表現)

(4)陰傷型:

溼疹,中醫的辯證和用藥參考(未完待續)

【表現】:病延日久,長期滲水過多,致傷陰耗血,血燥生風,亦可因長期服用苦寒燥溼或淡滲利溼之品。造成傷陰耗血,皮膚浸潤,乾燥脫屑,搔癢劇烈。

【辯證要點】:主要的辨證指標是舌紅苔剝(傷陰),或舌淡苔光(耗血)。

在這裡特別指出:滋陰與除溼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為滋陰可能助溼,除溼可以傷陰。本方生地、當歸、元參、丹參滋陰養血而不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用於反覆不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腎囊風)療效較好。對此證型,切忌重用燥溼或利溼之品,以免重傷其陰,症情越來越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