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急吼吼遇上慢悠悠,孩子磨蹭怎么治?

当急吼吼遇上慢悠悠,孩子磨蹭怎么治?

深圳少年派

当急吼吼遇上慢悠悠,孩子磨蹭怎么治?
当急吼吼遇上慢悠悠,孩子磨蹭怎么治?

孩子爱磨蹭,常常让家长伤透了脑筋。遇到这类困惑,家长也会四处求助,但许多所谓的方法和招数,往往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别人家一用就灵的方法,自己运用的时候常常差强人意,甚至完全无效。于是,有的家长认为磨蹭是自己孩子的特性,根本没法改变,真的是这样吗?

所谓的磨蹭,通常指行动缓慢,故意拖延。那么,我们不妨深究一下,孩子为什么“故意”磨蹭呢?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尊重和满足孩子的体验乐趣

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大人不同,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早晨家长急着让孩子起床洗漱,但孩子却自顾自玩耍,哪怕是洗手这样简单的事情,也能玩上半天。家长反复催促,孩子却依然不慌不忙,家长的急吼吼和孩子的慢悠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候家长通常都忍不住要催孩子,催不动的时候,心中就直冒火。

其实,孩子最开始这样做,还真不是故意的。这里要说的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成年人对一切驾轻就熟,并按照轻重缓急将事情分类,按部就班地执行。但孩子是用感觉来认识世界的,所以,每一件事情,他都要反复体验,乐此不疲。孩子正是通过体验,内化了对每件事情的感觉。比如,一个婴儿看到的水龙头,仅仅是表面的样子;但三四岁的孩子看到水龙头,就能想象水流出来那种清凉、流畅的感觉,因为他曾经反复体验过那种感觉,这正是体验的价值所在。

孩子体验的细腻程度,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比如,我们看到洗手这个动作几乎是一样的,但孩子却能感受到每一次洗手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温度,水流的大小,每次洗手的心情,等等。正因为我们看到的洗手只是洗漱的一个环节而已,才会觉得孩子是在浪费时间。

那就让他一直玩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就会在此基础上,寻找双赢的办法。比如,看到小孩在玩水,先理解、呼应他的感受:嗯,水流过手指,是冰凉的感觉呢!孩子的这个体验得到了尊重、呼应和共享,此时此刻,孩子不光体验到了洗手的感觉,也体会到了与家长愉快互动的感觉——家长的认可。两种美好的感觉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很顺利地把孩子带入下一个体验:我们洗完脸先去上幼儿园,晚上回来再玩水啊!

有的家长会说,满足孩子的愿望,会浪费时间,来不及上学。其实,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并给予满足,这个过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费时间。相反,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阻断了孩子的体验过程,孩子认为没有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就会执着地停留在这件事情中,孩子内心的这种坚持外显出来,就是“磨蹭”,这样反倒更加浪费时间。

当然,理解这个行为,也许只需要几分钟,但理解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换位思考,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内心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一起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

孩子磨蹭,除了因为孩子沉浸在体验之中,往往还与时间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对孩子说:“时间很紧张”、“马上要迟到了”,其实孩子内心对时间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我们平时说的“快”与“慢”都是相对的,孩子也未必知道快与慢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催促孩子“抓紧时间”的时候,孩子并不知道怎样才算“抓紧”。那么,我们要给孩子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比如,让孩子学会看钟表,让孩子学会体验时间的长度,另外,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特定时间内自己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

其实,在磨蹭的问题上,不但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许多家长的时间观念也是模糊的。比如,有的家长在时间紧迫、心情烦乱的时候,就觉得孩子格外磨蹭,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在作怪,放大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另外,孩子的能力随着年龄在不断发展,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能力缺少清晰的觉察,往往将成年人的做事速度稍微降低一点就作为要求孩子的标准,这超越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导致孩子根本无法到达家长的期望。

了解和记录孩子的能力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呢?非常简单,家长不妨连续记录孩子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通过记录每项任务的时间求取平均数,结果基本就反应了孩子当下的能力水平。这个平均数,可以大致判断出来孩子是否磨蹭,或者磨蹭的程度。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起床、洗漱、吃饭等各项任务的平均时间来准确地安排时间,这样就有了一个参照,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随意地判断孩子。如果将孩子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连续地记录下来,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呢。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和其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