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酒之鄉茅臺鎮的前世今生

說到國酒茅臺,大家肯定不會陌生,作為中國的國酒走向世界這個大舞臺,而它的故鄉貴州仁懷茅臺鎮更是被稱之為酒都,醬酒之鄉。但是大家知道茅臺鎮的由來嗎,下面就讓我來帶大家一起去了解茅臺鎮的前世今生。

醬酒之鄉茅臺鎮的前世今生

名甲天下,譽滿全球的茅臺酒,是以其產地茅臺村命名的。茅臺村現為茅臺鎮,位於貴州省仁懷縣城西北近15公里的赤水河畔。三四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因為到處長滿莽莽蒼蒼的茅草,人們就叫它茅草村,簡稱茅村。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清政府組織開修河道,舟楫暢通茅村。茅村成為川鹽入黔水陸交接的要衝,日趨繁盛,一度成為擁有6條大街的集鎮,茅草也隨之消滅,只有寒婆嶺下的一個土臺上,尚長著茅草,於是人們又改稱茅村為茅臺村。

醬酒之鄉茅臺鎮的前世今生

茅臺酒因產自茅臺鎮而得名,但這個鎮子最初並不叫茅臺鎮,而是叫茅草村中國歷史上的唐代,國境的西北和西南兩大地區幾乎同時出現白酒蒸餾技術。其後宋、元、明三朝間,位於今大方縣以東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義)一帶,製作白酒運用的就是這種普通釀酒技術。

醬酒之鄉茅臺鎮的前世今生

明萬曆二十年(1600年),朱明王朝發動了平息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的戰爭。遵義境內農業遭受崩潰性的破壞。而蜂擁而至的前後共20多萬官兵,酗飲歡宴,播州白酒的消費量陡增。相對集中在茅臺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採用對整地窖酒醅進行多輪次發酵蒸餾取酒,其間摻入部分新原料的辦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澱粉含量,節省來源不足的高粱、小麥。於是在茅臺村酒作坊中產生出了一套“多輪次摻沙發酵蒸烤”茅臺酒生產基礎工藝。此後這裡的各代酒師又相繼創造了“堆積工藝”,使多輪次間摻入的新原料得充分發酵;有的酒師又把第一次蒸餾得到的質量較差的酒液潑回酒液潑回酒醅使之在再次發酵中增香。於是又產生了茅臺酒生產的“回沙工藝”。之後,又有了高溫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陽下沙、陳釀及其他環節的技術。大約發端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前後的茅臺酒生產工藝,到清乾隆初年,歷經一百多年初步臻於完備,併產生了一個獨樹一幟的白酒酒體,聲名遠揚。

醬酒之鄉茅臺鎮的前世今生

從清朝末年起,因茅臺酒聲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草村為茅臺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