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每一种文化都会在广袤的世界文化园地里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它们相互共存,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多层面的人类文明。

5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世界文化发展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能够进行很多的文化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展、阅读一些优秀哲学家的作品、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传统纪念日......

在中国江苏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中国画名家辈出,风格流派纷呈,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小润将给大家介绍下镇江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流派——“京江画派”。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在中国绘画史上,镇江占有重要一页。

京口为镇江旧称,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南京),亦一都会也”,镇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早在六朝、隋朝时期就已经发展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人文昌明的都会城市了。长期积累下来的雄厚的经济条件以及重要的政治军事地理位置、先进的文化环境和秀丽优美的自然风貌,为镇江绘画艺术的繁盛提供了充实的条件。据《丹徒县志》、近代何宾笙《润州画苑录》等书统计,镇江历史上共有画家290余人,清代至民国初年达245余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百人之多,占清代画人的二分之一,镇江成为我国重要的绘画重镇。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上半叶,镇江绘画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一个新的绘画派“京江画派”也悄然兴起。京江画派前后的活动,大约延续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对于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近代时期变革的前奏。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京江画派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京江画派

京江画派是清朝中叶活跃于镇江的画家群体。

自清乾隆中期延续到道光末年的“京江画派”,在清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异军突起的“京江画派”与“扬州画派”“常州画派”“海上画派”这三个清代代表性花鸟画派相比,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方面。

“京江画派”是以张崟为首,以潘恭寿、顾鹤庆、潘思牧、周镐为骨干的一批画家,高举“吾润画家,家自为法”的旗帜,以本邑山水的“真景实境”为描绘对象,形成了“落笔浓重,丘壑严整”,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京江画派”的画学传统可上溯至北宋大书画家米芾。而米芾的“米氏云山”又是从王维、张璪及王洽等水墨山水画中一路走来。米芾及其子米友仁在继承董源、巨然江南山水画派的基础上,结合对京江山水的观察、感受,从而形成墨色淋漓、烟云变幻、气韵流畅的米氏风格。对“米氏云山”的悉心追摹和对地域性画学传统的发扬光大,使京江画坛代不乏人,最终形成“京江画派”。

宋代赵黻在《江山万里图》中开始自觉地将本邑山水作为题材,并力求通会董巨之精神,而创造出一种“有气韵”的非院体风格。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赵黻《江山万里图》

元代京江画家郭天锡所作《青山白云图卷》对米芾“逸格”作了自我阐释并将两宋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综合。

明代杜堇

的《梅下横琴图》兼融院体传统,严整有法。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杜堇《梅下横琴图》

比杜堇稍晚一些的周纶,专师浙派,《山水扇》“老笔坚苍,荆穆淳古”,为浙派之典型。

清初淡耕之的山水画格在京江画坛上被称之为“超逸”的代表,“写远山枯树尤佳,其蹊径在寻常画史之外”。

兼有画家与画评家双重身份的笪重光可谓折衷主义的典型,他的创作同样借用了经典的“米氏云山”,却又以一种写意性的笔法来消减样式化的负面效果,展示文人“墨戏”的自由心态。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笪重光《秋亭远山图》局部

“京口三大家”是蔡嘉、蒋璋、张琪的合称,他们都是活跃于康雍年间京江画坛的重要画家。

蔡嘉工山水巨幅,人物、禽兽、草本无不曲尽形似。

蒋璋是一位流寓扬州的京江画家。

张琪晚年山水画极力追摹古风,尤醉心于唐宋。

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镇江绘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鲍皋、黄石、蒋宗海、周曾培、周序培、法嘉梓、笪王已、蒋占我等,都是活跃于这一时期的京江籍的重要画家。这一时期“京口三大家”蔡嘉、蒋璋、张琪的绘画创作实践,则代表了这一时期镇江地区绘画所达到的高度,亦标志着镇江绘画旺盛期的到来。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鲍皋 墨梅图页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是镇江地区“京江派”为主活跃的历史时期,镇江地区终于催生了以张崟、潘恭寿、顾鹤庆为代表的“京江派”的崛起。以潘恭寿、张崟、潘思牧、顾鹤庆、周镐等人为代表,将镇江地区的绘画创作引领到又一巅峰时期。

蒋宝龄《墨林今话》说,“诗画著名京口,花卉竹石、佛像皆超绝,而尤擅山水,自文、倪上窥宋元,高自位置,下笔便思千古,有镇江派之目”。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京江派”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即“初期、盛期、延续期”3个发展阶段,共有三代画人:

初期以潘恭寿等人为第一代;“京江派”的领袖人物张崟等人为第二代;张崟等人的弟子辈及再传弟子为第三代。

从潘恭寿等人在18世纪下半期的创作活动开始到张崟、顾鹤庆、周镐等活跃的19世纪上半期,大致经历了100年左右的时间。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张崟《京口三山图》局部

以张崟、潘恭寿、顾鹤庆为代表的镇江绘画群体的出现,是我国传统历史时期出现的最后一个绘画流派,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标志着传统山水画的终结和新艺术时代的出现,中国绘画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出现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世界文化发展日|小润带你领略京江画派的苏风艺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