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酒的,看過來

想做酒的,看過來

酒,是有靈魂的水。看上去是是貼著品牌標籤的實體形態的酒,其流動於有形之外的無形則是抽象意義的,在文化的沉澱中潛滋暗長的心靈的指向。對酒當歌,把酒當飲……看著茅臺酒高開高走,一路高歌猛進,不少人就還是心動,還想做酒,我是婉言相勸,心動可以,心動謹慎。

整理了一下我給想投資酒的資本,以及想自己釀酒的廠家的一個報告,一家之言,但言之切切,還望能為資本進入和創業開始,提供一點思路。報告ppt的最後,我建議可以嘗試雞尾酒的。

1994年,國家將白酒列為限制發展的行業,同時國家稅務總局對酒類開徵消費稅,其中,限制發展的糧食白酒,消費稅率高達25%,薯類白酒亦達15%,但葡萄酒等則為10%,黃酒和啤酒更低。因此,在釀酒行業協會制定的各主要酒種發展目標中,白酒成為唯一以減產為目標的酒種。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技監局(1999)282號文件《關於白酒產品生產許可證發證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規定,按照國家經貿委第14號令《工商投資領域制止重複建設目錄》(第一批)的規定,1999年9月1日以後註冊登記的白酒企業,不予受理生產許可證的申請。

但是毋庸置疑,白酒文化在我國可謂根深葉茂,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的口味不會輕易改變。年輕一代現在雖然更願意接受啤酒、葡萄酒,但當他們人到中年之後,很可能也逐步轉向傳統的白酒。日本情況正是如此,在其酒類消費總量中,蒸餾酒的比例相當穩定。歐美國家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過去30年中,葡萄酒的消費量的確大幅度上升,但是傳統烈性酒的消費量並未明顯減少。但是我們還需要看到的是,隨著進口洋酒對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培育和品牌推廣力度的加強,進口洋酒開始扭轉部分忠誠消費者對白酒的偏好,這在一定程度上搶奪了中國高端白酒部分的市場份額。

想做酒的,看過來

但無論如何,做大是國內白酒產業的夢想,做小是白酒國內市場的現狀,縱使增收,也不增利。白酒行業現在和以後一段時間內,重點都將是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現在,“一帶一路”來了,為白酒業產銷失衡的拯救換了一種可能。

當然,白酒要想昂首闊步走在一帶一路上,切實受惠於一帶一路,還需要耐心和信心,需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目前更多還是一個宣傳點。

部分國內高端白酒,這些年在國外市場都有鋪貨,不過實際銷量十分有限,只是讓海外華人感到親切,但海外消費市場並沒有培養起來。甚至某些品牌用於出口的酒,大部分又出口轉內銷,打個幌子又轉回了自家一畝三分地,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出口白酒有減稅政策,有避稅的動機,更重要的還是因為確實賣不出去。

“做終端找死,不做終端等死”,這似乎是白酒行業的無奈寫照,但“找”,畢竟是在行動,就會有希望,“一帶一路”帶給了白酒終端新機遇,只要對消費人群,消費市場的重塑和再造成功,白酒就不必侷限於窩裡鬥,成功實現了在路上的自救。

粗粗一看,“一帶一路”沿岸不少是伊斯蘭教國家,不喝白酒,但歐洲和非洲的市場已經足夠廣闊。對於白酒接受程度很好的歐洲,可以兩手抓,一手抓消費者對中國白酒的接受度,一手抓中國白酒對消費者的適應度,在進一步培養消費者,退一步改造自己之間,尋找到中國白酒的一席之地,既不失自我的特色,又兼備大我的胸襟。

對於非洲,可以考慮投資建廠。因為非洲目前有招商引資的若干優惠政策,人力成本只有國內的十分之一,加之有比較大的自由貿易區,可以實現零關稅流通,可以打造成為白酒產業走出去的橋頭堡。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國釀造在中國厚重酒文化的起點上整裝待發,值此良機,美譽度和接受度的世界級名牌,最有可能從中國白酒中產生。

我國釀酒行業的產業政策是“控制(限制)高度酒的發展,鼓勵低度酒、發酵酒和非食用糧釀酒的發展,支持水果酒的發展”;釀酒行業的發展方針是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汙染、高效益。

中國是一個啤酒產銷大國,啤酒產銷量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一,以至於國外諸多資本紛紛湧入;中國又是一個啤酒小國,在世界許多國家的主流消費場所,人們都很難找到中國品牌的身影。

黃酒歷來以營養豐富和保健養生而著稱,然而目前對黃酒的認識和研究仍然停留在蛋白質、氨基酸等常規營養物質成分分析的層次,功能活性成分的研究拓展還停留在實驗室層面,缺乏像紅酒保健功能那樣研究深度和深入人心,無疑影響了黃酒的宣傳力度和市場開拓。

想做酒的,看過來

我國果酒的開發研究還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所採用的工藝設備大多也還處於半生產、半試驗、半研究狀態,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勢在必行。比如在葡萄酒生產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葡萄酒中不得加人人造香料、合成色素、甜味素、增稠劑、調味品等人造添加劑,生產純天然的綠色果酒是發展果酒行業的大勢所趨。

一如寫在前面的話中所言,無論那種酒,都承載著文化的積澱,所以如何在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內化過程中,成功培育消費者對酒品牌的忠誠度,是工藝之外需要重視的問題。

但識酒中趣,還望酒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