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菜的命名

孔府菜的命名

6月9日晚,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歡迎宴會上,各國嘉賓一起品嚐了魯菜,其中包括孔府宴主菜四菜一湯。孔府菜歷史悠久,始於公元前272年,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典型官府菜。

孔府宴的筵席規格有嚴格的等級,規格最高的是招待帝王的筵席,其次有祭祀宴、迎賓宴、壽慶宴、喜慶宴、婚慶宴、家宴。到清乾隆年間,御賜滿漢全席全套餐皿,因而又有了“滿漢全席”,有404件器皿,196道菜。孔府宴是衍聖公在歡宴歷代皇帝、王公、大臣、地方官員乃至親朋貴戚,送往迎來,以及喜慶祭典中逐漸形成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宴席。清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衍聖公孔令貽過三十歲生日時,曾擺筵席710多桌,蒸菜、魚翅、海參、魚唇等席面一應俱全,府內府外張燈結綵,內宅外宅佈滿座席,鐘鼓禮樂,極盡豪華。

孔府菜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說一說孔府菜的命名。

孔府菜的命名

孔府菜的命名,非常講究,或寓意深遠,或富有詩意,或讚頌其家世之榮耀。在孔府菜的眾多名目中,有依古時典故命名的,令人邊食邊回味,越憶越美。如“詩禮銀杏”是取孔廟詩禮堂前的銀杏加糖、蜜製成。故事來自《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章。孔子在庭院中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告訴兒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後世在孔子故宅建詩禮堂。堂前雌雄二株銀杏樹均為宋時之物。歷千年之久,仍茁壯成長,枝葉茂密,春華秋實,留惠後人。以此果做菜,使人回憶孔子的詩禮遺訓,更深刻地瞭解孔府的特點。

孔府菜的命名

“帶子上朝”一菜,源自清光緒二十三年(1894年,甲午)孔府向慈禧太后祝壽的故事。當時慈禧慶六十大壽,孔府除依例奉獻壽儀之外,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夫人彭氏,帶同其子孔令貽,媳孫氏,專程進京賀壽。慈禧對他們分外禮遇、臨來前除重賞之外,又寫了“壽”字,畫了壽桃。公府視作莫大榮耀,在他們回府前,府內管家令廚師做了一道叫“帶子上朝”的菜,是把五花肉煮爛後,逐刀切成碎丁,上面插滿蒸熟的蓮籽。吃時用湯匙一舀,帶起蓮籽(子),肉丁朝上(上朝)。以此示公府榮耀。

孔府菜的命名

“神仙鴨子”這道菜源自明代。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知府經常到孔府做客,他見廚師每次蒸鴨子時均要燃香,燒出的鴨子味道醇厚鮮美,便以為是求神仙保佑。其實,燃香是古時的計時法,因蒸煮時間較長,故成美味。久而久之這種燃香蒸鴨做法便與神仙聯繫起來了。這次青島峰會晚宴上就有“孔府神仙鴨”這道菜。

孔府菜秉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遺訓,其烹飪技藝和風味特色顯明,對我國的烹飪文化、特別是對於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汪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