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之灵宝习俗

儿时,每到端午节头一天,父亲就会准备好食材:江米、红豆、大枣、竹叶、白糖。母亲则会用这些食材经过多道程序做好三种粽子:江米粽子、红豆粽子、大枣粽子。

望着这些香喷喷的粽子,舌头在口中打转,小嘴不停的一张一合,生怕口水流出来,让人笑话。

那时的粽子很少,只有端午节当天才能吃到,而且每人一个,不能多吃,因为你多吃一个,别人就得再等一年,往往再等一年的都是父母。

端午节清晨,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田间地头割艾蒿,到大渠里挑水。

传说这一天,太阳出来前的艾蒿和渠水能驱赶蚊虫,包治百病。

父亲把割好的艾蒿捆成小撮,挂在房门、窗户的顶端,然后喊我们起床,用挑回来的渠水洗脸。

待我们洗漱完毕,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粽子端上餐桌(那时的餐桌就是用几块木板简单地拼在一起),一年一次的粽子就这样开吃了,那个香甜、那个可口、那个期待、那个场景、那个幸福,至今令人难忘。

每年的这一天,父亲都会给我们讲述屈原的故事,教育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报效国家。

父亲的教诲,犹如昨天,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端午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各自的风俗习惯,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柜台上的粽子更是琳琅满目,品种齐全,口味繁多,足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我们要以端午节为契机,强化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端午节之灵宝习俗

图文: 王根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