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永昌:搭上現代農業“快車”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6月初,永昌縣紅山窯鎮高古城村的萬畝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裡蔬菜泛綠,滴灌管道縱橫交錯,6萬立方米蓄水池波光粼粼,田間地頭的砂石路平坦通暢。

紅山窯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紅山窯鎮的農業缺水問題日益嚴重,有的年份只能保住口糧田,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從開始種植抗旱農作物到使用滴灌設備,以高古城村萬畝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為代表的高效節水農業產業,正在逐步打破制約紅山窯鎮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該蔬菜種植基地,由永昌縣焉支堂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張掖、深圳等地的農產品銷售公司聯手打造,流轉高古城村土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外地企業”的經營模式,讓本地特色無公害蔬菜從田間地頭直接走向終端市場。同時還發展中藥材、藜麥、花卉等作物種植及銷售,農產品開發,鄉村旅遊等業務。

廢除原來的田壟地埂和土渠,全面平田整地,實施滴灌工程,興建田間道路,是該基地於2016年建設伊始的“大手筆”。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滴灌不僅能節約水資源,而且減少了肥料、農藥的用量以及病蟲害的發生。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實施滴灌工程,改善基礎條件,這裡的蔬菜產業實現了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高效化,村民們也得到了實惠。”焉支堂公司負責人張海英說:“這一系列變化,徹底顛覆了當地傳統農耕方式,吸引了外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盟,為發展集約化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

40餘歲的張海英夫婦的老家在高古城村,對家鄉土地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2015年,在紅山窯鎮黨委和政府支持下,張海英流轉高古城村六社土地,發起成立焉支堂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海英農牧專業合作社,發展蔬菜種植產業。

“想得不深,懂的也不多,就是覺得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這個發展方向肯定是對的。”張海英說。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註定會發生思想觀念的激烈碰撞。

焉支堂公司實施的頭一件大事——平田整地、廢除地埂土渠,就遇到了一些村民的阻擾。這些村民擔心原來的土地界限沒有了,到時候“說不清”,利益受到損害。張海英夫婦上門做思想工作,誠懇解釋,打消了村民的顧慮。

2016年下半年,在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熬過了凍害之後,焉支堂公司迎來了蔬菜豐收。此時,市場整體行情不好,菜價低,客商不願收購。“菜爛到地裡都沒人要!”有村民回憶說。

張海英心裡非常焦急:照此下去,別說自己血本無歸債臺高築,公司發展前景渺茫,連村民也要遭受損失。

張海英咬牙堅持了下來,組織人員多次調查研究走出了比較成熟的路子——主動營銷,和外地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發展訂單業務並上網銷售,同時著力提高蔬菜質量,種植適銷對路品種。種植作物擴展到娃娃菜、甘藍、西蘭花、青筍、藜麥、板藍根、黃芪等10餘個品種。“種上了以前都沒有見過的菜。”村民董開武說。

經過幾年探索,焉支堂公司建立起鄉土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顧問“三方合作”技術支撐力量。“解決好蔬菜種植的技術問題,本地農民中的‘土專家’很重要,他們有自己摸爬滾打得來的經驗和教訓。”張海英說。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焉支堂公司、海英農牧專業合作社建立起了權責清晰、運作高效的體制和機制。員工每週集體述職、評議,當場兌現獎懲。為員工統一配發工作服及生產工具,發放節日福利、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並每年組織出省旅遊。

2017年4月,永昌縣將焉支堂公司所在地確定為“萬畝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

張海英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團結鄉親,把公司和合作社辦得紅紅火火。土地流轉後,農戶除了可以領取在基地勞動所得的收入外,每年還有地租收入和年底分紅。目前,焉支堂公司招聘了20名農民為員工,年度工資投入60萬元;每年僱用本地農民務工近2萬人次,發放勞務費近200萬元;將當地貧困大學生、特困戶及80歲以上老年人列為扶貧濟困對象,還積極資助群眾文化活動,每年投入社會公益資金6萬餘元。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許多農戶由此搭上現代農業“快車”,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現在我的年收入是原來的兩倍,達到3萬多元。我們這些員工食宿在公司,不僅按勞分配、按時計酬,而且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還享受福利;公司每年給我們發放兩套工作服,組織我們出省旅遊一次,這些都不讓我們花一分錢。這樣的打工條件,我們原來想都不敢想。現在我們不是農民工,我們是農業工人!”成為焉支堂公司員工的村民董開武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