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文 | 藍河

其實這個時候再拿滴滴說事,顯然有些蹭不上熱點了,但這場慘劇帶給整個社會的悲痛和教訓,顯然無法隨著熱度的減退使我們遺忘。整起事件中,滴滴對於乘客隱私的攝取以及事故責任的承擔,還需要我們再去仔細探究。

5月16日下午,滴滴公佈了階段整改措施。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因為廢話太多,所以我只截取了重要的整改部分,至於為什麼要整改,我想大家也都清楚原因,斯人已逝,祈福便好。

關於整改措施,歸納總結下來無非也就是幾句話:

1、順風車業務取消評論和標籤功能;

2、合乘雙方個人頭像和信息僅自己可見;

3、順風車、快車、專車、豪華車司機在每次接單前必須進行人臉識別;

4、順風車接單時間為早6點-晚10點;

5、優化緊急求助功能;

6、舉報有獎。

整改的第一條措施,或者說可以理解為最急切首要整改措施,就是取消“評論和標籤功能”,這也是在這場悲劇中,滴滴最被媒體指責和公眾痛恨的地方。

滴滴錯在哪?

錯在了“越界”。

網約車平臺憑什麼社交化?

我們先來看看滴滴的標籤功能是什麼樣的。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看到這個圖,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點熟悉?相信有一部分QQ的用戶應該能夠發現,這其實和QQ的好友印象是同樣的功能。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在QQ好友印象中,用戶同樣可以任意給朋友加註印象和標籤,滴滴的標籤功能也是這個道理。

但問題就在於,QQ裡你能夠標籤的人,首先要滿足他(她)是你“好友”的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彼此相識,雙方都有意願的前提下,建立通訊錄裡的好友關係。

滴滴則不同,首先車主和乘客並不相識,即便達成了“司乘”關係,乘客也並不一定會願意和車主成為朋友,歸根結底,兩者之間就是陌生人的關係。

所以滴滴車主給乘客的評價功能,說白了講,就是幾個坐在路邊的男人,對眼前過往女人的自我意淫和評頭論足罷了。

張三說:這妞不錯,屁股翹。

李四說:胸也可以,得有D。

王五說:看她穿那樣,肯定很騷。

趙六說:我也這麼覺得,一推就能倒。

其次,滴滴只是一個網約車平臺,本不應該具備任何的社交屬性,但卻在授予車主給乘客進行標籤和評論的能力後,不僅使得車主在順風車接單頁面能夠直接看到用戶的年齡、職業和頭像等信息,更能直接對乘客的外貌、身材、性格有所掌握,而這一點,只需要通過乘客的評論區就能獲得。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這些標籤和評論,如果不是因為這場悲劇,相信依然還不被乘客所知曉,並且乘客本身更是沒有刪除和修改這些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前不久網上有文章指出,滴滴順風車的標籤評價系統,簡直就像是在和陌陌搶生意了。我們先不去理會這些文章的真實性,倒是滴滴順風車的某些文案,確實意味深長。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酒店就不用多說了,試衣間事件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耳聞,電影院更是情侶約會的勝地,滴滴文案中採用這些極具暗示性的詞語,足可以起到明示“性”的效果。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不怕貼標籤,就怕你不約”,更是直接了當鼓勵車主對乘客進行標籤和評價,並且告訴你只要你這麼做,就能和“約”更進一步。

這不禁讓我去找尋某些順風車司機和陌陌還被稱為“約P神器”時代的某些男性用戶有什麼共同性。

當時江湖有傳言稱,如果想要在陌陌上提高約P成功的幾率,頭像照片裡車和表是必不可少的,當然,越貴越好。如果一旦和女生達成共識,便可以開著你的車和她先兜個風,再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

而順風車更是直接省去了前期的交流環節,畢竟你只需要在乘客中,挑選那些被標籤“年輕漂亮、沒有男朋友、防備心差”的女孩子,然後再開著你的車去和她見面即可。儘管乘客原本也許只是想搭一趟便車,完成出行,就像當年陌陌上的很多女生也不過只是為了交朋友,卻被另外一方自動默認為想要交P友罷了。

所以這也有了從陌陌男網友強暴女網友開始,到滴滴男車主性騷擾女乘客結束的故事,某些心存不軌的男人們,戲是真的多。

追本溯源,那就是既然滴滴壓根就不是一個社交平臺,就請不要做任何與社交化相關的事情。如果不是你們一次一次通過暗示性的文案和話術,誘導和鼓勵車主去做一些社交化的事情,就不會有那麼多乘客在不知情的狀態下被肆無忌憚的評頭論足,並且像區塊鏈信息流一樣任何車主在接單後都能一目瞭然。

滴滴當成陌陌用:隱私和責任的邊界在哪裡?

北京市高朋(南京)律師事務所李丹丹律師表示:

消費者購買服務,正常是消費者對服務者進行評價,而滴滴網約車卻有相反功能。這不但是對乘客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隱患,還極大地侵犯了個人隱私。

而這些被惡意獲取的乘客隱私,除了能夠挑逗起車主的慾望和激發原始本能以外,我並不認為還能具有任何價值。就像在沒有網約車的年代,出租車司機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坐在副駕駛上的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

因為,儘管信息是沒有邊界的,但是對於信息的獲取卻應該是有邊界的。作為網約車平臺,卻通過社交性的功能獲取這些非必要的信息,確實有些越界了。

共享經濟的邊界和底線

滴滴順風車事件除了產生對信息獲取邊界的爭議的以外,還引發了人們對於另外一個邊界的思考,那就是共享經濟“責任的邊界”。

共享經濟的概念自從在國外興起並引入中國後,在近幾年裡以各種業態出現,像出行領域的出租車、快車、專車到順風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到不堪入目的共享女友,共享單車更是成為了中國驕傲於世界的“新四大發明”之一。

共享已然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了一種流行、時尚和標籤,但是,關於共享平臺責任的界定,卻一直都存有爭議。

就以滴滴為例,《滴滴順豐車信息平臺用戶協議》中明確寫道,順風車平臺提供的並不是出租、用車、駕駛或運輸服務,他們提供的僅是平臺註冊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務。

換句話說,滴滴在這當中扮演的只是車主和乘客的“連接者”這樣一個角色。

因為按照滴滴的說辭,每一名順風車司機,都不是滴滴的員工,他們大多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另一份正式的工作,而恰好,這個說法就理論來講,一點都沒錯。

而一旦成為了“連接者”,那麼滴滴自然可以擺脫承運人的身份,這樣一來,一旦出現意外,滴滴便不需要承擔交易雙方的風險,等同於滴滴可以在事故中免責。而今年宣判的一起乘客因車禍起訴司機和滴滴的案件中,滴滴被判免責的結果,就證明了這個說法。

湯姆·斯利寫過一本名叫《共享經濟沒有告訴你的事》的書,文章中把共享經濟的概念抨擊得一無是處。

不僅如此,湯姆·斯利還在這本書裡佔用了大量的篇幅,向讀者盤出了了一個共享經濟的商業秘密:將成本大幅甩出。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任何一個共享經濟的平臺都不會承認自己是服務的承運人,而無數次強硬地將自己貼上撮合服務提供者和獲取者的“連接者”標籤。

因為一旦平臺真的需要承擔責任,這個責任必將成為殺死共享經濟的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這場滴滴順風車的慘劇裡,筆者除了從部分報道中勉強找到滴滴表示過向受害者家人及公眾道歉外,關於責任界定的部分,則隻字未提。

縱觀以往任何一起與滴滴順風車有關的案件,不論受害人如何狀告,最終也都只認定由司機一人承擔全部責任而已。

但這種將成本大幅甩出僅僅扮演“連接者”角色的共享經濟,顯然已經在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訓裡受到了質疑,畢竟,不管理論上滴滴是不是連接者,公眾也都把你當成出租車公司。

而只有知道責任邊界,懂得觸及底線,才能矯正畸形生長的共享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