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01

這個時代,“熊孩子”幾乎成了一個無處不在的熱門話題,每每爆出一段新聞“熊孩子新聞”的時候,總能惹來一群非議。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簡直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鵬鵬的疼痛啊!

據瞭解,這起事件發生在學校,是同班幾個同學的惡作劇,把鉛筆豎立放在椅子上,結果鵬鵬一屁股坐下去,導致整根鉛筆插進屁股裡,真是觸目驚心。

而根據醫生的檢查結果顯示,鉛筆從臀部一直到盆腔,插入深度有十幾公分,萬幸的是,CT和磁共振檢查顯示,鉛筆只是戳破了軟組織,並沒有影響到其他臟器。

醫生說,鉛筆幾乎是貼著腸子插進去的,稍微靠邊上一點,腸子可能就會被戳破;稍微靠前面一點,膀胱、尿道可能會損傷,造成嚴重的後果。

幸好,在評估過拔出鉛筆可能遇到的後續問題後,通過醫生的處理,成功將鉛筆取出,孩子也脫離了危險。大概兩個禮拜能完全康復,就能重回課堂了。

因為調皮,因為覺得“好玩”,“因為想逗別人一下”,想開一個玩笑,孩子常常喜歡做一些惡作劇行為,然而孩子因為沒有足夠的心智水平去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多大的後果,反而往往毫無顧忌去實施。

人們常說一句話,小孩才講對錯,大人只談利益。本來這話是抨擊成年人的世界太複雜,不像孩子一樣簡單,可從另一種角度想想,正是孩子不會想太多,做事的角度只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才是最危險的。

這起事件給廣大家長敲響警鐘:因為惡作劇,我們的孩子傷害到了別人;因為惡作劇,我們的孩子受到了傷害!

家長一定要警惕——

不要輕視孩子的“惡作劇”。

因為很多時候,家長對此經常不以為然。要知道,孩子的“無心之過”,孩子的“一時衝動”,對別人而言可能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我們總在教孩子去學會這個,學會那個,告訴他們什麼可以做,而其實真正重要的,是告訴他們什麼不能做,不要以為他們還是孩子就可以無視很多。正是因為他們是孩子,更不能允許這麼做。

當孩子有一些小小的無意識或者本能的惡意流露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視而不見,不應該默許。改變孩子那些潛藏的無意識的本能惡意,讓他們以後更善良。默許那些小小的錯誤,興許以後將鑄成大錯。

人類世界為什麼要制定法律法規呢?因為人性是複雜的,在不清楚自己所作所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的前提下,每個人的惡性將會無限放大。

所以,人世間,最可怕的惡,是無知的惡。你對自己行為的後果有多無知,你就有多莽撞、多任性、多麼不計後果的瘋狂。

02

有部門曾統計,在各類校園傷害案件中,因惡作劇而導致傷害,已經佔了第一位。

孩子一直被認為是純潔、天真、善良的代表,人們習慣用每一個最無傷大雅的藉口去原諒一個孩子的惡作劇——哪怕是那些已經足夠明顯的犯罪了。

社會上總有不小的聲音辯解:“他還只是個孩子……”但是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有些事不是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能一筆帶過的。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原諒,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周圍人的容忍,則又進一步強化了這個信號:你的行為,不會帶來任何後果。這樣下去,一個經常搞惡作劇的熊孩子就誕生了,受傷害的事件層出不窮……

遊戲、玩笑幾乎是孩子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但惡作劇,卻容易造成很大的傷害。可能一般的玩笑無傷大雅,但有些出格惡作劇已超出了限度,常常會造成自己無法控制的後果,給別人帶來傷害,同時也害了自己……

因惡作劇導致的青少年傷害事件,比比皆是,甚至讓人觸目驚心!

案例一:

某市林同學和王同學常愛做這樣的“遊戲”:他們遇上同學,林就會與同學聊天,王則偷偷跑到同學身後,彎腰蹲在地上。

這時,林一推那同學,那同學往後一仰,正好絆在王身上,就會仰面摔倒在地。有一次,他們在開這種玩笑時,摔傷了同學後腦勺,致使同學變成殘廢,而他們家長不得不擔負了鉅額賠償。

案例二:

河北某縣一中學曾發生擁擠踩踏事件,造成人員傷亡。起因也是因為一同學的惡作劇。

那晚,學生都在上晚自習,突然停電了。這時,大家聽到有人喊“地震了”,頓時驚亂起來,同學們紛紛從教室裡跑出來擁向樓梯,因為沒電,有的同學失足摔下樓梯,有的同學被擠踏。事故竟造成16人傷亡,其中死亡5人、重傷4人。

案例三:

何某和陳某曾是東莞市某中學的初一同班同學。2006年3月9日18時50分許,學校突然停電,晚自修不能進行,二人便留在學校,都在教室外玩耍。陳某看見何某爬上一根鐵桿,便拿了一根掃把放在該鐵桿旁意圖捉弄何某。何某滑下鐵桿時,被該掃把插入肛門,導致直腸受傷。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過,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構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其人格特徵是自我很突出,超我很缺乏,因此其行為完全憑自己的喜好和快樂而決定,忽視別人的感受,不考慮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準則,也不考慮其行為的社會後果。

可見,喜歡惡作劇的孩子主要問題是社會化過程滯後,這與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

請一定要告訴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動任何念頭,先感同身受;做任何事情,先三思而後行。

因此,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一種責任意識,使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敢於直面後果,更能勇於承擔責任。

有時候,孩子惡作劇並不是不可原諒,熊孩子也能看出可愛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要有適可而止的度和規則意識,別讓孩子一種沉浸在無知無畏的意識層面,享受著犯錯也不用承擔後果的待遇,最終成功地孵化出一隻惡魔。

面對惡作劇,父母的應對方式和正確教導十分關鍵。

03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針對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做了研究,很多問題少年的出現,根源早在6歲之前就埋下了。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李玫瑾教授也說: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6歲之前。6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邊家長就管不了了。

所以在6歲之前,一定要對孩子說“不”,讓孩子懂得基本的規矩和社會規則,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和性格。

第一,不做無原則無限寵溺的家長,給孩子做“剋制任性”的訓練。

把孩子寵上天的觀念正是我們當下中國最熱門的一種行為,不只是培養好吃懶做的“二代”,更是催生了一大批“中國式巨嬰”。

可以肯定,回溯“巨嬰”的成長歲月,他們肯定是被無原則的父母捧上了天的寵愛。

有位家長哭訴,她管不住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你要是敢反對、沒做到,他分分鐘就上演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的橋段,逼得家長無可奈的,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妥協。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因為在孩子眼裡,家長的愛是沒有限制的,是永遠無限滿足他的。他已經學會了利用這份愛來反制父母,控制父母了。

而對惡作劇的孩子,如果沒有出現嚴重的後果還好,但要是出現嚴重的情況,反而還用愛來包庇孩子的過錯,最終只會讓孩子誤解原來自己做錯事可以不用承擔責任。

碰到這種情形,李教授提出一定要給孩子做一個“剋制任性”的訓練,讓孩子懂得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滿足他的想法,所有的錯誤都會無條件包容他。

給孩子樹立一種責任和規則意識,有些事情,你不能做就是不能能做,一旦做錯,就要承擔對應的後果,受到相應的懲罰。

第二,鼓勵孩子用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惡作劇有些時候是孩子的一種報復心理,因為之前和同學吵過架,因為之前和他有爭搶東西,因為之前看不慣某些人,然後突發奇想,惡作劇一把。

惡作劇的後果往往因為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程度會導致出現很多難以預料的結果,這時候,平時就要讓孩子養成用溝通交流的方式達到目的,解決問題的習慣。

做任何事,能以溝通的方式達到目的,是最好的解決之道。李教授說過,鼓勵孩子溝通,是教會孩子不要用情緒和行為來達到目的,更是培養孩子如何用商量方式、言語說服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久而久之,一旦孩子遇到問題,碰到矛盾,一定是先動口而不是動手。

第三,讓孩子親身去體驗惡作劇的後果和痛苦,建立孩子的同理心。

曾經有個媽媽,她對兒子比較放縱。他上小學的時候,兒子常常欺負班上幾個看上去弱弱的同學。

每次這些孩子告狀到老師那裡,她都會跑到學校替孩子道歉。也給孩子講道理,甚至還打過孩子,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這些“惡作劇”可能致命!孩子6歲前爸媽要做到這件事

有一次,老師又打電話讓她去學校,告訴她孩子在一個同學的課本和作業本上用紅色水筆劃了很多叉。

她又到學校去“善後”。晚上回到家,孩子怎麼也不認錯,還說只是“開玩笑”。她很生氣,當著孩子面,把孩子課本和書都從書包裡抖落出來,拿了一隻紅筆開始在上面前劃叉。

剛開始孩子態度還很強硬不肯認錯,當她劃到第二本書的時候,孩子哭著對她說:媽媽我錯了,不要再劃了。

她那一刻突然發現,可以這樣教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媽媽使用的方法,是讓孩子擁有“同理心”。

此後如果孩子又欺負別人,她會把孩子欺負別人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然後問他:別人這麼對你,你開心嗎?會不會很想哭?

讓孩子去體會,因為人只有自己經歷了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我們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經歷了某些痛苦,當別人再有這樣的事情,你馬上就能體諒別人,孩子也一樣。

要讓孩子在這種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跟他一樣,感同身受,而且這個社會是一個集體,每一個人都只是一個個體,所以要有“感受別人”的意識。

李玫瑾教授說,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大多源於人的早期。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所以,希望上述的這些能對家長和孩子有所幫助。真心祝願每一個孩子,都健康快樂、無憂無慮的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