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觀點|降准之後利率與匯率走勢判斷要點

分享一篇文章。

首席觀點|降準之後利率與匯率走勢判斷要點

上週我在香港路演時,正值股票市場大跌。資本市場大幅波動,反映當前對內對外兩條戰線同時受壓的市場避險情緒。對外方面,嚴重誤判中美貿易關係走勢;對內方面,去槓桿進入嚴監管、緊信用的極端時期。兩條戰線同時作戰,疊加地緣政治和大國外交嚴峻形勢,四面出擊,應接不暇。

貿易戰升級,市場波動之下,預期的降準姍姍來遲。6月24日央行宣佈定向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的5000+2000億規模資金用於推動債轉股和支持小微貸款。下調準備金率,是在我國基礎貨幣供應方式發生根本轉變背景下的必然選擇。目前商業銀行的超儲率偏低,貨幣乘數已達理論極限,除了被“放水”輿論綁架之外,降準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爭議的地方,事實上市場已經充分預期,只是來得稍遲了一點。從路演的反饋來看,市場爭議的一個焦點在於利率與匯率的走勢方向,值得仔細推演一番。

我認為,在去槓桿、嚴監管、緊信用的背景下,市場利率已經出現明顯分化,避險情緒導致無風險利率下行,信用利差繼續走闊。

究其原因,乃是由於“寬貨幣、嚴信用”的這一怪異政策組合,使得定向降準這種“準市場化”的貨幣政策工具,敵不過“行政化”的去槓桿嚴監管,國債利率下行同時,實體經濟信用緊縮。這一趨勢似乎不會發生明顯改變,也就是說國債利率大概率繼續下行,而信用緊縮由於支持債轉股和小微貸款的定向降準有所緩解,但不會根本改變。預計今年還有一到兩次降準,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做到極致了,問題不在央行那裡。

關於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判斷,需要放在“寬貨幣、嚴信用”的政策組合下思考。“寬貨幣”定向降準,(國債)無風險利率下行,附帶的結果是中美十年國債利差收窄;“嚴信用”行政去槓桿,表外融資渠道崩塌,企業紛紛赴海外發行美元債,結匯盤源源不斷湧入國內。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中美利差收窄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在過去半年的表現還算穩定。有種觀點認為,中美利率分道揚鑣,美聯儲加息對人民幣匯率失去牽制作用,這當然是錯誤的理解。當下的情況,一是避險導致國債利率下行,二是結匯盤還沒有出清,人民幣匯率就是在這個邏輯下被定價的。所以,“寬貨幣、嚴信用”的政策力量,在短期內大於中美利差的市場牽制,人民幣將會繼續呈現穩中趨降小幅貶值的格局,年內若下探6.6可能會引起恐慌,畢竟過去兩年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在外匯操作上都做反了,賠了不少。

中國的高槓杆問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過去兩年宏觀槓桿率已經趨於穩定,穩槓桿取得成效。去槓桿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市場調整過程,“畢其功於一役”的決戰手法,既缺乏經濟理性,更違背市場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