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冰火兩重天,危機就在眼前?

美團打車消失在公眾視野已經很久了,而滴滴外賣近期動作頻頻。

年前互聯網上一陣喧囂的“開站”之後,眾人看好的美團打車,自己停下了腳步。反倒是滴滴外賣聲勢漸起,6月連開南京、泰州、成都三城。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冰火兩重天,危機就在眼前?

滴滴外賣在持續開城的時候幾個月,美團打車開“戰”卻毫無動靜,不像是王興的性格。這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追根溯源,美團打車早在2017年2月就開始南京試運營,磨磨蹭蹭一年都不見起色後高調進入上海;在上海,美團打車一邊宣佈3天拿下30%的份額,一邊美團打車平臺旗下“黑車”猖獗被上海執法部門罰款的新聞開始大量出現。今年三月底,財新網曾發佈文章指出,美團打車對司機的審核不嚴導致有不少乘客投訴體驗較差,陸陸續續還有媒體爆出美團打車平臺上的司機存在刷單騙取獎勵的行為。運營不暢似乎導致美團打車的口碑開始下降。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冰火兩重天,危機就在眼前?

沒過多久,外界更進一步披露,美團打車在上海每完成一個訂單,虧損就達40元。有人算了一筆賬,用40元的補貼獲取25元的GMV,得到0元收入,這意味著美團打車的訂單是用GMV 160%的虧損買來的。按照這樣的補貼策略計算,等到其訂單規模到達50萬時,僅在上海一城,每月虧損預計達6億元,近1億美金。這還不包括廣告、營銷、技術、人力等成本費用。另一個可以佐證美團打車陷入困境的消息,四月初流傳的滴滴內部信顯示,美團打車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已下降到 15% 以內,美團打車在上海依然保持相當於 GMV 100% 的補貼率,美團打車單均虧損在 30 元以上。美團自信滿滿闖進滴滴的後花園,卻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風景獨好。

更要命的,滴滴卻不動聲色開始向全國外賣O2O市場擴張。4月在滴滴外賣跑通無錫成功後,6月開進南京、泰州、成都三城,滴滴外賣開城後的發展卻相對順利,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南京本地的網紅日料小店櫻花食堂在上線滴滴外賣後,從5月份的單日200訂單到6月4號穩定在單日800單以上,翻了整整四倍。在強大的資金實力、已有打車流量入口、出行大數據的配送效率加持下,滴滴外賣似乎走得更穩,前景不可小覷。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冰火兩重天,危機就在眼前?

互相突破對方的城池。為什麼美團打車遭遇到了這麼大的困難,滴滴外賣相反並沒有遇到大的阻力?

首先,美團確實低估了網約車市場的競爭烈度。

滴滴打車發展過程,除了遭遇過像快的、Uber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還要面臨政策變動、沒有先例的監管風險。從12年到18年,這6年滴滴一路走過來,成為行業第一,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冰火兩重天,危機就在眼前?

從一開始的培育市場、教育用戶,到後來跨界營銷、接入像微信這樣的超級流量入口,獲得爆發性增長,滴滴的成長過程中,經常上演不同形式的補貼+跨界合作,穩打一個市場然後推廣到多個城市,以及直接展開多城市攻勢的路徑。這需要非一般的的資源對接能力,極端專注的行業定力,以及必不可少的靈活和執行力。

滴滴在出租車,專車,順風車領域佔領市場優勢明顯,大巴、自行車、代駕等也一直在精進,還在智慧出行、車聯網、無人駕駛等未來方向探索,出行場景全覆蓋,根據用戶人群量身定製新業務。滴滴專注在出行上,一點發力逐漸打透整個出行O2O閉環,多年經營之下,無論是產品體驗還是品牌勢能方面,滴滴在用戶心中已經與“打車”深度綁定,同等情況下用戶基本上都會“遵從內心的第一選擇”傾向於滴滴。

商業競爭的本質是消費者的品牌認知。美團相比滴滴不夠“專”,投入的資源和經歷的沉澱明顯不夠。美團在外賣O2O市場堅挺,在多個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同時投入資源,連評論家都覺得它太分心,消費者怎麼能建立起對美團打車的信任?

什麼都插一腳是不行的,牽扯甚廣的運營服務能夠持續鑽進去才是關鍵。補貼只是興奮劑,藥效一過,不夠聚焦也就沒有內生的持久力。

其次,王興構建帝國的夢想路人皆知,網約車並不是美團的唯一嘗試,還曾重點出擊酒店、支付等領域,儘管有幾億用戶量基礎卻均無大的建樹。

美團除了外賣和到店業務外,還有旅遊、打車、票務、美甲、家政、支付、共享充電寶、新零售…涵蓋了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攤子鋪得很大,每個領域都有強大競爭對手,每一個業務都不好做,即使是外賣業務也做不到絕對的領先。

四處出擊四處樹敵卻少有斬獲,要打造“本地服務的新淘寶”宏偉目標,越來越朝著不可能的方向發展。

最後,現金流開始出問題。

2017年5月美團對外公佈擁有3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如果再加上2017年10月宣佈獲得的40億美金融資,一共是70億美金。隨後美團大手筆27億美元收購摩拜,其中包括65%的現金和35%的股票,還要承擔10億美金的債務。如果再加上此前曝光的上海打車市場的天量補貼,現金流狀況不容樂觀。

王興對外宣稱的理想標杆“亞馬遜”,亞馬遜追求自由現金流而非利潤,將資金投入到新業務,以維持脆弱的盈虧平衡。美團則更像是增長乏力,在多個進入領域增長停滯後,在資本壓力下,盲目進入新市場。

每一個業務都很重,每一個細分領域也做不到對競爭對手的絕對碾壓,補貼還在繼續,市場份額不見明顯增長,現金流壓力自然越來越大。路透社最近的消息透露,美團點評出於緊迫的融資需求,正急於在香港尋找上市投行。

這一切的不順利還僅僅在新業務擴張上。如果根基開始動搖,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冰火兩重天,危機就在眼前?

從2015年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開始,報紙、微博等平臺就開始出現美團強制商家漲佣金的新聞。之前,即使提高佣金比例,商戶不得不依賴美團平臺,但是滴滴外賣進來後,已經開始出現商戶出逃的現象,美團的應對策略則是在無錫明目張膽強迫商戶二選一,後面被媒體曝光後變相施壓,降低“叛逃”商戶排名權重,從頭部直接跩到看不見的泥潭裡。如臨大敵動作變形,真是令人擔憂啊。提高佣金是因為背後的現金流壓力,強迫商戶二選一背後都是競爭對手快速擴張的壓力,一旦外賣失守後果不堪想象。

跨界網約車不順,大本營開始被競爭對手突破,之前眾人吹捧美團打車的同時也有人指出了美團“樂視化危機”的潛在可能。從現在開始,外界已經嗅到一絲味道。情況真的有些不太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