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我們該如何理解網際網路思維?

2013年開始「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彙非常受關注,尤其是在傳統行業,「以互聯網思維做XX」這個概念非常受追捧。

一些行業大忽悠,對這個詞真的有非常非常高的提及率,同時言必稱黃太吉煎餅、必稱雕爺牛腩,必稱roseonly,必稱馬佳佳。彷彿找到了開啟金庫的鑰匙,其實這個「互聯網思維」並無太大新意。只是一個新的時髦詞彙。

到底我們該如何理解互聯網思維?

1、“互聯網思維”一詞的起源:

“互聯網思維”一詞最早的提及者應該是李彥宏,在2011年,李彥宏在一些演講中,就曾偶爾提到這個概念,意思是指要基於互聯網的特徵來思考。但他的描述非常的碎片化,所以並沒有引起大範圍的重視。

檢索了一下,在知乎最早關於互聯網思維的提問,也要追溯到2011年,但幾乎無人應答。2011年的問題: 你都看過哪些不是專門講互聯網行業的事,但是包含互聯網思維的書?

2012年,雷軍開始頻繁提及一個相關詞彙 – 互聯網思想,幾年來,雷軍一直試圖總結出互聯網企業的與眾不同,並進行結構性的分析。從他的兩篇文章中,可以追溯他思路的變化:2008年 《關於互聯網的兩次長考》,2012年《 用互聯網思想武裝自己》。在2012年,幾乎每一場公開演講,雷軍都會使用這個詞,但當時小米影響力尚有限,除了眾多米粉十分推崇之外,並沒有引起其他人包括媒體的跟進。

2013年,隨著雷軍曝光度的不斷提高,一些如羅振宇等自媒體人士開始頻繁提及“互聯網思維”(好像是從羅振宇開始“思想”變成了“思維”),一些TMT行業的記者也開始引用這個詞。2013年11月3日,新聞聯播在一篇報道中公開使用了這個詞:互聯網思維帶來什麼

2013年11月8日,小馬哥在一次發言中,也以這個詞為結語:

互聯網已經改變了音樂、遊戲、媒體、零售和金融等行業,未來互聯網精神將改變每一個行業,傳統企業即使還想不出怎麼去結合互聯網,但一定要具備互聯網思維。 — 摘自馬化騰“道農沙龍”發言

行業領軍人物和新聞聯播的連續引用,將這個詞迅速推上了風口浪尖。之後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各類媒體紛紛搖旗吶喊,各種解讀日益喧囂,一時好不熱鬧。

2、那到底我們該如何理解“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是在新的互聯網技術環境下,對市場、產品、業務、商業模式重新思考的方式。

所以,要講互聯網思維,我們不得不談談一下“互聯網”,以及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改變。

互聯網經歷了web1.0、web2.0,來到了現在的web3.0時代。

web1.0,門戶時代,典型的特點就是信息展示,基本上是一個單向的互動,典型的代表產品有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這個時期,用戶都是單向的接受信息;

web2.0 ,搜索/社交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UGC(用戶創造內容),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互動,每個人都可以發佈信息,都可以創建自己的貼吧,創建自己得個人主頁,所以web2.0時代是一個信息快速增長的時代;

web3.0,大互聯時代,型特點是多對多交互,不僅包括人與人,還包括人機交互以及多個終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開端,在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將盛行。一開始僅僅是大互聯時代的初期,真正的3.0時代一定是基於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智能生活時代,實現了“每個個體、時刻聯網、各取所需、實時互動”的狀態,也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思維指引下的新商業文明時代。

互聯網的發展過程,本質是讓互動變得更加高效,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包括人機交互。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去中心化

3、人們在互聯網時代有哪些改變?

(1)更多的選擇

(2)每個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

(3)獲取信息快速方便

(4)希望表現自己,得到認同

(5)追求效率

互聯網思維其實就是企業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用戶發生行為變化後的重新思考,

針對互聯網人群的改變,業內也提出了很多相關的互聯網思維觀點,比如如下幾個互聯網思維法則:

比如: 用戶思維,以用戶為中心去思考問題,這是現在互聯網企業必須要遵守的法則,如果你的產品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產品將很快被淘汰,因為用戶能選擇的產品太多了;

又比如: 社會化媒體思維,是說利用社會化媒體網絡與用戶建立良好的關係,甚至讓用戶參與到企業的經營過程中來,這是針對企業傳播鏈的一個法則,如今,每一個用戶都是一個自媒體,你的產品好,用戶非常樂意分享給自己身邊的好友,如果你的產品差,也會被用戶很快的吐槽給其他人,互聯網上每一個人都是一種節點,每一個人都鏈接著眾多的好友朋友,所以,我們在做產品的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與用戶的互動,積極聽取用戶的意見,並及時得到解決。

所以,想要理解互聯網思維,我們必須深入的理解看透,互聯網時代用戶發生哪些具體的變化,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其實互聯網思維就不難理解了。

互聯網思維一開始就存在,只不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優勢才凸顯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