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佛者的成佛观:相信自己不是凡夫,是待觉之佛

编者按:有着“经中之王”之称的《金刚经》,属于般若类经典。《金刚经》与种族、年龄、性别、爱好、职业没有任何关系,尤其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专属。它是哲学经典、修行经典、智慧经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习《金刚经》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真学佛者的成佛观:相信自己不是凡夫,是待觉之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此品“化无所化分”中的“化”是教化、感化之义。不仅释迦牟尼在教化众生,一切圣人,如孔子、老子等,平生所志,皆在普化天下也。佛陀教化众生就是佛化,儒者教化众生就是儒化,道家教化众生就是道化。无论是佛化、儒化还是道化,都是以文化成天下,都是人类最究竟、最圆满的文化。

教化众生在佛家看来是“化无所化”。这一品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他的教导。不是佛的教导不珍贵,而是一旦执著就会与佛性中最主要的几大内涵——空性、般若智慧、光明、解脱等背道而驰,教导就会成了法绳,把你束缚住。当你放开执著,就相当于去除了束缚,就可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

近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语:“洗脑”,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不由得让人想起什么邪教呀,传销呀等等。其实每个人都在被洗脑。“洗脑”是一个中性词,重点是你被什么洗脑,是被佛法洗脑,被科学洗脑,还是被邪教洗脑。其实听《金刚经》就是被洗脑,我们现在有机缘让佛陀的智慧将我们的心灵彻底地清洗一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很多人都没有福报来接受佛化,没有机会被佛洗脑,他的脑子里装的满是贪嗔痴慢疑。事实上,你不被佛陀洗脑,就会被世俗所洗脑。洗脑通俗地讲,就是“被XX化”:亲近佛陀,就是被佛所化;亲近孔子,就是被孔子所化;亲近世俗,就是被红尘所化。如此而已。

真学佛者的成佛观:相信自己不是凡夫,是待觉之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这句意思很明白:你们在听我说法,可是我却没有“我在度众生”的念头。此句引申出后人常说的“做梦中佛事,度如幻众生”的名言。无论是修行,还是传法讲学等等,都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做梦中佛事。比如,我在讲法,我在度众生,但我能有这个念头吗?不可以有!因为我是“度如幻众生”。要把“度众生”这个行为理解成一个幻觉,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相都没了。只做事,不著相,这就是佛陀要我们达到的目标。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怎么理解?佛陀没有度众生,那他49年的讲法是为了什么?因为佛陀眼中无众生相,更没有度众生的念头。“若有众生如来度者”这个念头,总想自己有多少弟子,度了多少众生,“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谁有这样的念头,谁就著这四相了。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你以为真的有个“我”在你的身心深处吗?事实是无“我”的,只是你以为有一个“我”在你的身心中,那都是你的幻觉。自我是最真实的幻觉,虽然它看上去非常真实。你著了自我的道,被自我欺骗了,也就是说,你被幻觉欺骗了。我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看上去真实但不存在的“我”奋斗,因它去笑,去闹,去上吊,某一天,突然发现那个“我”根本不存在,我们为那个不存在的东西辛苦了一辈子,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有我者,则非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这个也好理解,世上就没有凡夫,佛是已觉之人,凡夫是待觉之佛,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于已觉和待觉,众生都是待觉的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这成了佛家的一句千古名言。“奇哉”是感叹词,是“天啊”的意思。“一切众生”,不仅仅指人,还包括狗、鸟、蜘蛛、蚂蚁等等都是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可以成佛,只是现在有一点颠倒妄想,所以没有正等正觉,不能觉悟。此前我们没有遇见佛,没有遇见《金刚经》,所以在生死之间流浪,在颠倒中讨生活,现有佛出世,名曰释迦牟尼佛,佛有大经,名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那离成佛还远吗?尽管百千万劫难遭遇,还是让我们幸运地遇到了。所以在佛的眼中没有众生,都是待觉之佛。这一点,如果大家真真正正地生起信心,如来说“此人最为第一希有”。

你真的相信自己就是佛吗?是嘴上和脑子相信,还是真从内心深处相信呢?我们一般的人著了太深的凡夫相,你告诉他“你是佛”,他肯定会骂你,他认为自己过得这么惨了,怎么会是佛呢?乃至于不仅著了自己的凡夫相,还著了别人的凡夫相,就像我们前面批判的那样,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是佛,我开悟了”,肯定会被别人乱棍打死或者被唾沫淹死。所以“能生实信否”?若能生实信,当为第一希有。

大家能体会这当中佛陀的苦心吗?如果拿《金刚经》来对照当代人的成佛观,他们的成佛观大有问题。

《金刚经》要求我们一定要生实信。相信自己不是凡夫,是待觉之佛,经过《金刚经》这么一教导,你现在就成佛了,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成佛观。但是这样的成佛观,有几个人受持?不仅认为自己成不了佛,也认为别人不会有成佛之可能。要反省我们是真学佛者,还是伪学佛者;是真《金刚经》受持者,还是伪《金刚经》受持者。我们整个社会,整个佛教界,都要思索。我们反思自己是不是著了凡夫相?——“我就是一个凡夫,我成不了佛!”——在这个地方佛陀要求我们不要谦虚,乱谦虚就著了凡夫相。如来都说我们是“非凡夫”,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是凡夫?!凡夫相的背后仍然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作怪。因为有四相,必然有凡夫相;因无四相,必无凡夫相。这是一个试金石。

真学佛者的成佛观:相信自己不是凡夫,是待觉之佛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的作者:潘麟先生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三十二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