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静脉血栓?

门诊一患者被诊断肾病综合征,查了个化验单显示白蛋白比较低,血脂成分稍高,秦大夫跟患者交待病情说“蛋白太低了,小心静脉血栓”。患者不明白其中原因,那咱们今天共同学习一下下面这篇小文章!

肾病综合征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静脉血栓?

肾病综合征(NS)是临床常见的肾疾病类型,NS表现为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在之前有所介绍,不在此赘述。

第一个问题:白蛋白是如何丢的?

尿蛋白: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屏障遭到破坏,基底膜通透性增大,致使原尿中蛋白丢失过多,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形成大量蛋白尿。

血浆蛋白: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促进肝脏代偿性增加白蛋白的合成,同时由于近端肾小管摄取过滤蛋白增多,使肾小管分解白蛋白增加。肝脏合成不足其代偿丢失,就会出现低蛋白血症。如果再加上胃肠粘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摄入蛋白不足等,则会更加加重低白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征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静脉血栓?

第二个问题:又如何会引起静脉血栓呢?

三个特点:高浓缩、高黏滞、高聚集

1、白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肿→血浆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黏度增高

丢失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 因此, 致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①降低,血管内水分向高渗的组织间液移动, 而发生水肿。血浆水分外移, 使有效血容量减少, 由此导致血液浓缩, 使红细胞比容增高, 血流量减少, 血液呈高黏滞状态, 使血液黏度增高。(①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压力稳定可保持组织液中水分向血管内回流的作用,以保持血管内水分稳定,若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肿。)

2、低蛋白→肝脏代偿性合成增多→Fib增多→血液高凝状态

低蛋白血症引起肝脏合成功能代偿性增强,纤维蛋白原(Fib)合成功能也同时增强。但纤维蛋白原相对分子量较大,不能由肾脏代谢,使血中Fib蓄积,导致高凝状态,使NS患者凝血功能产生变化,易于在静脉形成血栓。

肾病综合征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静脉血栓?

3、NS患者还存在血凝系统的异常, 除了纤维蛋白原代偿性增加外, 血浆中第Ⅴ 、Ⅵ 、Ⅶ 、Ⅷ凝血因子也大量增加。

4、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带正电荷, 可与红细胞膜的负电荷相互吸引并吸附在红细胞表面, 破坏水化层而产生桥连作用, 使红细胞产生聚集性增强。

5、NS患者,服用强力利尿剂、长期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会加重高凝状态。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并可能使血小板增多,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加重血液高凝,缩短凝血时间,无疑也是NS易发血栓的潜在因素。

上述因素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纤维蛋白(原)沉积会加重原有的肾脏损害,沉积物可阻塞小动脉或毛细血管腔引起远端组织坏死, 也可阻塞静脉而加剧水肿。如沉积在血管壁则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 肾血流量减少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加重蛋白尿, 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