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爲,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如果讓你說三個日系品牌,你肯定會想到豐田本田日產;如果讓你說五個日系品牌,估計你會把馬自達和鈴木加進去;如果讓你說十個日系品牌,相信你會把一眾日系豪華品牌算進去。

不過,如果沒猜錯的話,你只有在絞盡腦汁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才會想起一個品牌——斯巴魯。

如果打開任意一個斯巴魯的論壇,基本有兩個共性:一是人氣都是相當低迷,二是論壇裡總會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都說斯巴魯好,但買的人卻那麼少?

對於斯巴魯而言,這是現狀的真實寫照。

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為,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1

不久前,一封“致中國斯巴魯經銷商全體同仁書”的公開信在網上傳播。斯巴魯,這個銷量低迷,存在感極低的日系品牌,竟然以這種方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確實是莫大的諷刺。

“致中國斯巴魯經銷商全體同仁書”中提到,斯巴魯品牌的銷量不斷下滑,在2017年更是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倒退,其全年銷量,僅有三萬輛。

信中提到,在這種情況下,“全體經銷商建立的信心和投入遭受重大打擊,絕大多數經銷商出現了虧損,部分在無奈之舉下不得已選擇了關停”。

最關鍵的是,這種負面情況非但沒有改變,反而繼續蔓延,就今年一季度的統計來看,虧損仍在繼續。

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為,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2

事實上,“公開信”所言不虛,斯巴魯在中國市場處境尷尬,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數據顯示,斯巴魯在中國銷量在2011年達到5.7萬輛峰值之後,連續多年持續下滑,去年就降到了3.1萬輛,同比上一年下滑了34%。

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為,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2018年已經是斯巴魯進入中國的第14個年頭,這14年,也是中國車市爆發式增長的14年。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經連續9年蟬聯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和汽車市場。

然而,在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斯巴魯,正在迷失。在主要日系品牌銷量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斯巴魯的逆勢下滑,讓人頗為不解。

在“致中國斯巴魯經銷商全體同仁書”中,斯巴魯的經銷商代表把斯巴魯的低迷,歸結於斯巴魯品牌方面的不作為。認為品牌方“並未勇於承擔責任去積極改進,而是一意孤行。”

事實真是如此嗎?

3

眾所周知,斯巴魯如今仍然是少數幾家在華無量產計劃的車企。因而中國市場的斯巴魯車型,完全是進口車。但與雷克薩斯堅持“自我原則”不同,斯巴魯不在華量產,完全是因為股權與股東複雜糾葛的關係。

表面上看,採用完全進口方式銷售的斯巴魯,在中國並沒有合資公司。但由於豐田在2004年接手了通用汽車售出的日本富士重工的股份,從而成為掌握了斯巴魯母公司16.5%股份的股東。

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為,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鑑於豐田在中國已有兩家合資公司,按照中國每家外資車企在華最多隻能有兩家合資車企的政策,斯巴魯無法再在中國尋求合資對象。

也就是說,按照現行法規,斯巴魯只能看作是豐田旗下的子品牌——跟斯柯達與大眾之間的關係類似。因而,如果斯巴魯想要在華量產,只能借用豐田在華的合資公司。

顯然,這個路子,是走不通的。

無法借力中資企業,也就無法實現本地化生產。更有諷刺意味的是,豐田這個大股東,不但未對斯巴魯在中國的發展有任何助力,反倒“徵用”了斯巴魯的產能,讓斯巴魯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工廠為豐田生產了多年凱美瑞車型。

4

無法國產也就罷了,畢竟人家雷克薩斯也是沒有國產的計劃。但是,渠道的亂象,就是斯巴魯“咎由自取”了。

此前,斯巴魯在中國的銷售主要依靠三家代理商:龐大集團、上海安吉和東莞意美。其中龐大集團的銷售規模最大,網點數量佔總數量的60%以上。

作為無合資車企的進口品牌,斯巴魯在華的營銷,主要靠中方經銷商的運作。不過,隨著經銷商和品牌之間的利益博弈,斯巴魯開始考慮逐步收回代理權。

但是,這樣以來,明顯會觸及到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龐大集團。

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為,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作為中國影響力極大的汽車銷售集團,龐大集團的根基極深,在中國市場的關係網,也絕非斯巴魯可比。因而雙方條件一直難以談妥。

由於斯巴魯與國內車企的合資事宜因資質不符而屢次告敗,急於提高銷量的斯巴魯,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龐大集團對此前由日本富士重工獨資的斯巴魯汽車(中國)有限公司進行投資,與龐大集團一起開拓中國市場。

說白了,這等於是斯巴魯想從龐大那收代理權,沒成功,反而把自己給“賣了”出去。而這樣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銷量。

結果,斯巴魯的渠道在這種條件下“統一”之後,不管車的銷量如何,龐大集團都不用再擔心其代理權存續與否問題。沒有了多個經銷商之間的競爭制衡,斯巴魯在華銷量開始呈直線下滑之勢。

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為,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5

其實,在外人看來,斯巴魯的股權之爭,並不太重要,只要能賣車就行。可惜的是,已經把斯巴魯裝進兜裡的龐大集團,並不肯對這個品牌多加投入。

與此同時,由於車型銷量低,斯巴魯和龐大方面為了維持住利潤,把單車售價定到相對高位。這樣一來,本就因進口而成本居高的斯巴魯,售價更不佔優勢。

對於消費者而言,合資品牌在15萬-20萬區間的SUV車型,有十餘款車型可供選擇,根本沒有理由花費二十多萬去買在空間、品質感與配置均無優勢的斯巴魯森林人。

渠道亂象,品牌不作為,斯巴魯的“作死”還在繼續

於是,在股權紛爭和渠道亂象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車型性價比的下滑造成市場競爭力的下降,讓斯巴魯已經處於懸崖的邊緣。

目前的情況看,就斯巴魯品牌而言,“人禍”是佔了絕大部分原因。而諸多斯巴魯的經銷商,則成為品牌亂象的犧牲品。

而一旦這些基層的經銷商都對這個品牌失去信心,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去拯救斯巴魯呢?這恐怕已經是無解之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