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偷懶」

學會“偷懶”

最近,讀了好多學校推薦的文章,最大的感觸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真的不能一味地低頭拉車,而應該抬起頭看看世界,不能僅僅做一隻井底之蛙。不能站錯了位置,如果幹了學生和家長該乾的活,那隻能忙死、累死!

現將自己近期的深切感觸與大家分享一二:

第一、我們在學生成長的路上,並非一定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期、習慣養成期、品行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都在3歲左右。所以,我們不能嚴格地去“規範”孩子的成長!不能給孩子以成長的方向,因為我們所給的方向,不一定是最科學和最適合孩子成長需求的!應該給予孩子的是土壤,是動力,是一種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因為,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生,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第二、是學會用別人的水澆自己的田,也就是學會借力。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夠讓他人發揮作用,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才是卓越的執行者。一個懂得借力的人,遠比只知道死乾的人輕鬆得多,所以有人說: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說,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可以利用家長來做我們堅強的後盾,可以藉助家長的力量藝術地處理班級事務;可以團結自己的科任老師,輔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級。藉助外力,把自己從繁雜的瑣碎中解脫出來,留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寫字、修煉內功,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用一種好的習慣去代替一種壞的習慣。教育是一種藝術,迂迴便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問題出現了要儘量避免直接撲向問題,而要找到一個邊緣的存在,再通過這個邊緣的存在來激活孩子,因為任何一個孩子的內心裡都有一個向上的慾望,而發現邊緣存在的辦法是讓這個孩子先動起來。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各類問題,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沒事做,無事可做,無聊之下,只能想法設法地“搞”出一些問題,來給我們添添麻煩。因此,好些事兒,我們大可不必親力親為,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大膽地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幹,相信他們一定不會讓老師們失望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大包大攬,忘記了學生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得多,也會疏於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最關鍵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只會在這一切低效的勤奮中,沒時間看書和思考,導致的最終結果是:我們會越來越忙,卻永遠忙不到“點子”上!

第四,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多多運用書中所學,用更科學的溝通方式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愛上我。因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高效課堂的保障!

總之,得告別低效勤奮,把能放手的事兒放心地交給孩子,留出更多的時間來修煉內功,快速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