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到底是今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

刺蝟七七


最早的‘’隆中‘’在哪裡?裴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引注“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是史籍中最早出現的關於‘’隆中‘’的記述,早於習鑿齒《漢晉春秋》所記述‘’在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之‘’亮家‘’隆中。

那麼《蜀記》中的‘’隆中‘’、‘’隆山‘’又在哪裡?請讀者注意‘’沔之陽‘’這個重要的地理方位。沔:指沔水,古水名。古漢水(漢江)分沔水、漢水兩段,秦嶺源頭至漢中段,因流經沔縣(今勉縣)稱沔水,漢中以下始稱漢水(有別於古漢水)。《蜀記》中位於‘’沔之陽‘’的隆中(隆山之中)對應今漢中以西、沔水北岸的隴南山區,該處為諸葛亮北伐大軍屯住之地(《草廬對》中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明確把‘’漢‘’、‘’沔‘’並列,也可證明)。

既然《蜀記》的隆中在‘’沔之陽‘’隴南,習鑿齒的‘’號曰隆中‘’為什麼跑到了‘’襄陽城西二十里‘’的‘’漢之陰‘’了呢?答案很簡單:諸葛亮鐵粉、‘’異代相知‘’習鑿齒因偶像崇拜激發‘’號曰‘’衝動,在自己的著述《漢晉春秋》裡‘’鏡像‘’了一個‘’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亮家隆中‘’(筆者用比較書面的詞語描述,稱之為‘’僑置‘’)。遺憾的是習氏把這個‘’亮家隆中‘’說成是歸屬‘’南陽之鄧縣‘’,與正史‘’南(郡)、南(陽)以漢水為界‘’的記述相左,驢唇不對馬嘴,亦真亦幻。自習鑿齒以降,典籍中記述的位於漢水兩岸不同方位的‘’隆中‘’有若干處,南陽臥龍崗明清以前亦稱隆中。


(襄樊市隆中博物館館長於襄生先生編撰的《隆中志》所收錄典籍記述隆中在南陽臥龍崗)

‘’僑置‘’的另一個典型例子是韓國襄陽郡。襄陽生券軍是南宋最後一支生力軍,襄陽城破後生券軍被元軍捕獲放逐韓半島並在此繁衍生息,最後建立了襄陽郡,在此過程中,生券軍及其後代把故土襄陽的地名如漢江、鹿門、太平橋、墮淚碑以及故土節俗如端午等‘’僑置‘’到韓半島,甚至盛唐李白的一首《襄陽歌》也做為韓半島《李朝十二歌》之一傳唱至今。這種原生文化在異域棲息地的復活與傳承,一如習鑿齒‘’號曰‘’之隆中,同屬文化‘’鏡像‘’,即便非原汁原味,我們也不能片面理解為‘’造假‘’。

綜上,給‘’號曰隆中‘’(現古隆中)貼上諸葛亮‘’故居‘’標籤,重要的是文化傳承,並不必然對應真實‘’亮家‘’;而且襄陽古隆中受歷史歸屬地所限,無法名正言順‘’粘合‘’躬耕地屬性(古隆中所在地兩漢先屬南郡,後屬襄陽郡,與‘’躬耕南陽‘’無關)。至於襄陽說網友念念在茲的《隆中對》篇名,屬清人所取,有附和習氏‘’號曰隆中‘’以爭躬耕地歸屬之嫌;其原名《草廬對》更貼合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三顧茅廬故事情節。

一家之言,拋磚引玉。歡迎各地網友共同探討,謝絕粗口。

探討歷史,關注望峰鳶。謝謝大家!


望峰鳶


如果不是諸葛孔明,世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隆中這個地名。

諸葛亮畫像(清代南薰殿本)惠劍摹繪

之所以有題上的疑問:到底屬於今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其實涉及到古今以來行政區劃的變遷。

悠悠三國往事,一轉眼已過去近兩千年,兩千年的歷史變遷是很巨大的。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隆中這個地方在兩千年時間裡,也經歷了多次政區歸屬的變化。

隆中之地,作為諸葛亮躬耕過的地方,具體位置當是不難確定,就是位於今天襄陽市西邊約二十里的西山中。今天的隆中屬於襄陽無疑。

但在歷史上並不是今天這樣,東漢的荊州,下轄八郡。

江北四郡:1、南陽,治所為宛(今河南省南陽市)。2、章陵,治所為章陵。3、南郡,治所為江陵。4、江夏,治所為西陵。

江南四郡:1、武陵。2、長沙。3、桂陽。4、零陵。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景元三年(262年)政區圖。

諸葛亮躬耕時期的隆中,依然屬於荊州範圍,但是更具體一點,是荊州下轄的江北四郡中,南陽郡下的鄧縣。(在上圖中紅色圈內有隆中之地名,可知其地屬東北的鄧縣。古地名為墨色,今地名為硃色

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個說法是沒錯的。

如果說躬耕於荊州,荊州的底盤太大,具體在哪裡還是不好確定。

如果說躬耕於鄧縣,鄧縣地名太小,恐不為人知。

而躬耕於南陽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南陽在東漢的歷史地位。

漢光武帝劉秀,興復漢室,“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就是從南陽起兵的。因此南陽東漢時期號稱“帝鄉”,在東漢一朝可謂盛名僅次於洛陽“帝城”。

諸葛亮稱“躬耕於南陽”,何嘗不是他思興復漢室,追光武之盛業的壯志雄心的內心反映。

諸葛亮在讀了曹植的《漢二祖優劣論》一文後,表達了自己對光武帝劉秀的看法:

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

從此文可以得知,諸葛亮對光武帝劉秀帳下的謀士,評價很高,認為光武麾下之雲臺二十八將,無論是武將還是文臣,都堪比高祖劉邦手下的張良、韓信、陳平諸人。諸葛亮對這些文臣武將的認同,表明其對於東漢初年這段歷史相當熟悉。而光武帝劉秀麾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大部分都是當時的“帝鄉”南陽人。

綜上可知,“隆中”一地就在今襄陽城西不遠處,在三國時期,此地確實屬於南陽郡之範圍。因為南陽在東漢時期的廣泛知名度,諸葛亮言“躬耕於南陽”,不僅是很明晰的表達,更是孔明光復漢室這一雄心壯志的潛在反映。


熊二History


西漢時期,南陽和宛互指的情況已經多見於史書。《漢書•貨殖傳第六十一》載有:“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滅魏,遷孔氏南陽……家致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西漢另兩個富豪是巴寡婦清和蜀卓氏,巴和蜀均是西漢郡名,孔氏卻以郡治宛城替代郡名南陽,同句中又有“遷孔氏南陽”之語,所以,這個“宛孔氏”的宛和“遷孔氏南陽”的南陽實指一地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東漢班固撰的《漢書》在《地理志第八上》第一次在南陽郡下明確記載:“宛,故申伯國……莽曰南陽。”《水經注》也說:“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曰南陽。”《後漢書·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陽,斬莽前隊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這些都說明西漢末年宛縣就被稱為過“南陽” 。與此可以相互印證的還有同書《循吏傳第五十九》召信臣傳中:“(九江)奉祠信臣冢,而南陽亦為立祠。”這裡的南陽無疑是指宛城,南陽城北獨山上原有三太守祠,祭祀的是西漢召信臣、東漢杜詩和晉杜預,可見在南陽(宛)立召信臣祠確有其事。很明顯,西漢時宛、南陽已經同指一地,可以互見、代指了。

東漢時,將南陽郡等行政區劃名逐步演化為治所的現象更為普遍。《後漢書·志第十》:“後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會下江、新市賊張卬(音昂)、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陽……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這裡使用的南陽很明顯都是指的宛城,況且同一事件在同書光武帝紀、劉玄列傳中使用的的確又都是宛城。如《後漢書·劉玄傳》有“五月,伯升拔宛。六月,更始入都宛城”等記載。又如《後漢書·天文志》記載:“(延光)四年(125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從南陽還,道寢疾,至葉,崩。”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紀中記載:“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還。丁卯,幸葉,帝崩於乘輿,年三十二。”類似南陽、宛城互用的記載在《後漢書》中還有很多。

同樣,南陽與宛城的名稱互用,在《三國志》本身也非常普遍。如:《三國志·楊俊傳》中也多次出現“覆在南陽”、“再守南陽”之句。然其下文,又有“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以市不豐樂,發怒收俊”之句。這裡同一“傳”、同一人的“南陽”和“宛”顯然是指同一個地方。與此相類同的是,時南郡的郡治在江陵,故三國志中也常以南郡指江陵,《吳書二》載:“(呂)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據江陵。”《吳書九》:“後(關)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另,《三國志》中多次提到的荊州也是多指當時的州治襄陽等地,而非荊州全境。如諸葛亮《草廬對》所云,“荊州北據漢沔”。這個“荊州”就是僅指荊州州治襄陽城,而非荊州全境。因為漢水北岸的南陽郡亦屬荊州,如果《草廬對》的這個“荊州”是指荊州全境,那麼它能“北據漢沔”嗎?依此類推,魏晉時期南陽、南郡等郡名隨著區劃的變化,已逐步地與治所地混為一談了。

按“襄陽說”的觀點,隆中屬南陽郡就可以稱為“南陽”,這有史料根據嗎?東漢時樊城屬南陽郡,但樊城何時稱為過“南陽”?鄧縣屬南陽郡,鄧縣又何時稱為過“南陽”?值得提出的是,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除部分用郡名代替郡治地外,凡涉及郡治以外的其他地名,均標註的非常清楚,絕沒有含糊地用南陽、荊州、南郡等替代的記載。如《漢晉春秋》記載延熹七年(164)“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觀之”,以及前文提到的舞陰、穰、舂陵、昆陽、葉等雖都是南陽郡的轄地,但絕沒有僅用南陽一詞替代的現象。假設“襄陽說”的今隆中因屬南陽管轄,就可以在史書的表述中用南陽替代,南陽就是指隆中,那麼,我們可以嘗試將《後漢書》和《三國志》郡以下的地名全部換成所屬郡名,那麼,兩部史書豈不一塌糊塗。所以,古代史學家在正史中地名使用的嚴謹性今人是不容置疑的。筆者也相信,在上述兩部史書中我們很難再找出一個用了“南陽”的地名,而經考證卻是不包括宛城在內的某地的事例,例如時屬南陽郡的樊城、鄧縣、新野,哪部史書裡將這些南陽屬地稱為過南陽?或者自稱為南陽?更不用說當時漢水南岸的隆中了。

相反,對於現今“襄陽說”學者一致認為的諸葛亮“躬耕南陽”意指的“隆中”,習鑿齒以及盛弘之、鮑至、酈道元等均明確稱之為“隆中”,在“襄陽說”為諸葛亮“躬耕南陽意指隆中”所引用的史料中,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那個地方是“南陽”, 而是反覆說“襄陽西北十里許,名為隆中”,“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沔水又東逕隆中”,“西望隆中”等,最極端的也就是說了“亮家於南陽鄧縣”的附會之舉而已,應當明確,“於南陽鄧縣”並不就是南陽鄧縣,更不是將隆中等同於“南陽”,這一點“襄陽說”的學者必須搞清楚,不能含糊其辭!


奔流到海不停留


答:

這個問題以“躬耕隆中”為前提,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被篡改!!!

躬耕地來源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因此“躬耕於南陽”是前提,研究這個問題,必須以“躬耕南陽”為前提。

小編問隆中在哪裡?實際上設了一個“前提”——躬耕隆中。

於是,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被篡改為“躬耕於(南郡)襄陽”!!

其他類似說法有:

1、《隆中對》說明一切

2、隆中古屬南陽,今屬襄陽。

3、隆中屬於南陽郡,所以隆中是躬耕地

4、諸葛亮說的“南陽”是南陽郡,非今南陽,所以躬耕地不在今南陽,而在今襄陽,即襄陽隆中。

5、隆中當時是屬於南陽郡的……

6、習鑿齒《漢晉春秋》實際上已解決了這個問題

………………

不管上述說法是否正確,僅僅邏輯就錯誤——以“躬耕隆中”為前提,於是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被篡改為“躬耕於襄陽”。


斷鷹攀崖


受旅遊業利益和名人自豪感驅使,產生了諸葛亮躬耕地之爭,而且自八十年代以來屢爭不絕。今想試著分析分析。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根據《三國志》記載:亮幼時候,其家就已經從山東遷到了徐州,結果會曹操攻打徐州,其父諸葛圭死。其叔父當時為劉表做事,就去徐州收留諸葛亮家。當時袁術被曹操趕到了安徽江西一帶,諸葛玄投靠袁術做了豫章太守,就是今南昌的主官。可是袁術不得勢,兵敗身死,玄太守被朱皓代替。玄帶領兩家家眷去荊州投靠劉表,結果困居今天葉縣病死。於是諸葛亮一家就流落到了南陽。


需要順便說明的是,袁術本來與董卓有勾結,說明袁術其人是久有造反之心,但是害怕獲罪就逃跑到南陽,遇到孫策準備攻打董卓,袁術殺了南陽太守獲得南陽郡,與孫策聯合攻打董卓。袁術陰奉陽違做後勤不力,後孫策兵敗身死,袁術就牢固掌握了南陽。曹操持有獻帝后,攻打袁術,也說明袁術是對漢朝有二心,當然對曹操也是不認賬的。既然袁術有反心,其與劉表關係不好,反覆無常。今袁術失敗,其舊部下諸葛玄一家依附劉表,估計劉表也不能明目張膽、也不會真心重要之。所以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躬耕壟畝了。

奇怪的是一個叫裴松之的註釋《三國志》說了諸葛玄結局的不一樣的說法,說諸葛玄是被朱皓等攻打殺死的。引用了不同的史料,但是又不去考證誰對誰錯,也是裴松之不負責任的地方。

如果按照以上所說,其實諸葛家先在山東,後從其叔父內遷首先是到南陽,而不是去了襄陽。

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出征,給後主上書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裡有兩個關鍵信息,一諸葛亮自己說自己躬耕南陽,二諸葛亮最後在南陽到建興五年中間有二十一年。目前主張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人說,根據諸葛亮自己說躬耕南陽就說明諸葛亮當年在南陽嘛。反對者理由是,諸葛亮手的南陽包括襄陽,襄陽有其著名《隆中對》的隆中之地。所以他們認為諸葛亮自己說的南陽是一個泛稱,就好比現在我們出國了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主張躬耕地在今天南陽的,論證襄陽的隆中山原來叫阿頭山,而南陽市當時的治地宛旁邊今天的臥龍崗古時候叫隆中,出自《爾雅》。其實爭執的關鍵是襄陽在諸葛亮更躬的時候在不在南陽郡內呢?

西漢時候南陽郡:歸荊州部,轄36縣,如宛城(今南陽市臥龍區、宛城區)、杜衍(今南陽市西一帶)、淯陽(今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一帶)、西鄂(今石橋鎮西一帶)、雉陽(南召縣一帶)、安眾(今臥龍區青華鎮楊官寺一帶)、新野(今新野縣)、棘陽(今新野縣高廟一帶)、朝陽(今新野縣王莊鄉一帶)、穰(今鄧州市東南一帶)、涅陽(今鄧州市北、鎮平南一帶)、冠軍(今鄧州市張村鄉一帶)、樂城(今鄧州王良鄉一帶)、博望(今方城縣博望鎮一帶)、堵陽(今方城縣一帶)、平氏(今桐柏境內)、復陽(今桐柏吳城一帶)、山都(今鄧州構林一帶)、酈(今內鄉趙店一帶)、博山(今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區)、析(今西峽縣城東一帶)、丹水(今淅川荊紫關一帶)、湖陽(今唐河湖陽一帶)等。

《後漢書》關於南陽郡的範圍是: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淯陽、涅陽、陰、酇、鄧、酈、山都、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37縣。

兩漢南陽郡基本沒有大的變化,變化是在建安十三年(206):曹操設立襄陽郡和南鄉郡,南陽郡的樊城、山都縣、鄧縣(今鄧州)被劃給襄陽郡,南陽郡西部的南鄉縣、析縣等8縣被劃給南鄉郡。

也就是說,劉備兵敗南陽之後,曹操改變了南陽郡的治理範圍。因為現在整個南陽歸了曹操控制,同時還控制由於漢水之北的今襄樊的地方。而這個時候,投靠劉備的諸葛亮按照常理應該已經離開南陽了。於是,當二十一年後的諸葛亮說“躬耕南陽”的時候,這個南陽是包括南陽,還是不包括?如果包括,就會有這種可能,諸葛亮本來在襄陽躬耕,因為曹操將襄陽的一部分(包括躬耕地隆中)劃到南陽郡而說自己躬耕南陽而不是襄陽。但是同樣也有可能諸葛亮並不瞭解曹操這個舉措,繼續堅持自己在襄陽躬耕就說在襄陽躬耕,同樣也可能是諸葛亮根本不認可操作這樣的隨便處置領土,不會因為那地方劃歸了南陽就稱其是南陽了。這樣說了,從諸葛亮說躬耕南陽能推出其其實躬耕襄陽隆中的幾率是33.33%。

綜上,結論是自然的嘛。


野也史記夫





關於諸葛亮的躬耕地,湖北襄陽市和河南南陽市多有爭論。然,根據最為接近三國時期的典籍文獻中,關於當時軍事爭奪的形勢和行政地理分劃,以及當時人們習用的籍貫表達用語等諸多方面的確切資料來考察,其躬耕地應當在今湖北襄陽市城西10公里的隆中一帶,這也是業界比較公認的說法,現今隆中是一處規模宏大的三國名勝地。




隆中在三國時期,屬於南陽郡鄧縣,漢末三國時期,一般人自報籍貫,只報所在郡名,而郡治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鄧縣當今所在地現在屬於湖北襄陽。




類似的還有近代的許世友,他30歲以前出生地屬於湖北,後來國民政府為了分化紅軍根據地,把許世友老家由湖北劃分到河南,成立現在的新縣。現在許世友成了河南人。




參考文獻:方北辰《三國志全本今譯著》,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中華學術精品),中華書局等。


可汗說事


1979年國務院確認天隆中在今湖北襄樊市(現襄陽市),而在1976年南陽人民就已經承認這一觀點了,南陽人民別爭了,再爭就打自己臉了,看圖:











sorry137571698


“隆中″一詞,最早出現在王隱的《蜀記》中。《蜀記》載: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命太傅椽健為人李興作祭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登隆山遠望,軾諸葛之故鄉″。《蜀記》距諸葛亮時代約70年左右。再過100年後,襄陽人習鑿齒,寫的民史《漢晉春秋》提到襄陽西二十里有“號曰隆中″。“號″(我說或我認為)。說明此隆中地,之前並無其名是由作者認為的虛擬名字。


而南陽出現《蜀記》所述的地標參照物“隆山”之名。最早出現在秦初的古詞典中。詞典《爾雅釋山》中記:“宛中→隆″(山)。此發現比重大的考古發現,更有意義。因為它不需考古專家去研究,即得出準確結論一→“隆山″。即臥龍崗前身名字。劉弘登上“隆山″即看到諸葛亮的故居“隆中″。


因此說真正的“隆中",是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所在地原名。而襄陽“隆中″屬竊用南陽臥龍崗之原名。


千萬千千萬


是什麼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目前各個市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如何,比如襄陽,稱為湖北第二城市,發展建設一直都比其他賦予地區要快一點點,河南南陽呢?是什麼情況呀!掙諸葛亮有意思嗎?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是山東人


哎七小龍蝦


謝邀,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由於旅遊業的商業利益的誘惑。各地對歷史名人爭奪之戰愈戰愈烈,諸葛亮出身地”南陽襄陽"之爭,也是十分激烈。


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三國時期的南陽隆中,到底是不是現在的南陽隆中。因為己歷經二千年了,地名地域的變遷是較大的。”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前出師表說的彼南陽就是此南陽嗎?根據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陋室銘》註釋:南陽,郡名。諸葛亮的躬耕隱居之地在鄧縣隆中,屬南陽郡。據《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後漢書》:“襄陽屬南郡“…而距襄陽僅二十里的”隆中“卻屬”南陽郡“。劉備投劉表在荊州與諸葛亮常有見面:《魏略》及《九州春秋》記載諸葛亮曾在樊城與劉備多次會面。而那時的南陽郡(現在的南陽)和襄陽之間的博望鎮,是劉、曹兩大軍事集團的軍事分界線,分屬劉、曹兩大軍伐管轄。諸葛亮要多次與劉備接觸是很難的,更別說劉、關、張那麼自由方便地“三顧茅廬“了。


從以上分析出,諸葛亮躬耕之地在現在的襄陽之西二十里的隆中無疑。但是河南南陽建有臥龍崗,也有隆中躬耕遺蹟,這就很難說清楚了。那時戰爭頻頻,諸葛亮一家搬這搬那居無定所,在現今南陽臥龍崗,住上一年半載或幾年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現在兩地都在開發旅遊,我想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