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關於錢鍾書先生的事蹟,例如數學15分而被清華大學破例錄取,花甲之年一怒而為夫人楊絳破例打人,前人之述備矣,故而不論述。這裡只講他的名字號及古詩集《槐聚詩存》(三聯書店,2002年版)。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一、名字號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

  • 1.“鍾”字。

因為錢先生簽名一般都是繁體字,很多人為顯示自己高人一籌,或與眾不同,特意將錢鍾書的“鍾”字寫成繁體,不知自己出了洋相而不知。“鍾”字的繁體字有兩個,分別是“鐘”和“鍾”字。很多人不注意,就將兩個繁體的“鍾”字亂用,於是貽笑大方。“鐘”是指古代的計時器和響器,如時鐘、鐘鼓;“鍾”是指容器、量詞和姓,還有集中的意思,如“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錢先生記憶力超強,又極愛書,所讀之書汗牛充棟,可見“鍾”字的繁體應該是“鍾”字。錢先生本人的簽名也一直是“鍾”字。

  • 2.名字變遷

錢先生原來的名與字,據說是因為他伯父的友人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所以就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伯父無子,按例過繼)但到了後來一歲抓周之時,抓了一本書,於是改名“鍾書”。至於字“默存”,是因為他從小就心直口快,口無遮攔,常得罪人,父親就勸他緘默無言、存念於心。可是錢先生怕是有負於他的父親,長大後依舊狂狷不改。在清華本科畢業後,外文系留他繼續研讀英國文學,他揚言“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夠資格當錢某人的導師”。錢先生有他狂狷的資本!何況,若不狂狷,他還是錢鍾書嗎?

  • 3.號

朱自清先生曾評價錢先生:“中書君言必有本,不免掉書袋,然氣度自佳。”因此它的號“槐聚”自然也是有典故的,它出自金亡後拒絕仕元的元好問的詩——《眼中》。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頸聯一句,正是此號的出處。它既是感嘆自身漂泊流離,處境艱難,人生虛幻,也是自謙一家之詩,自得其樂。錢先生經歷了建國前後大半輩子的艱難,不知流失了多少詩,這本《槐聚詩存》也是“自錄一本,絳恐遭劫火,手寫三冊,分別藏隱,倖免灰燼。”

二、《槐聚詩存》

(一)概述

《槐聚詩存》這本詩集輯錄的是錢先生從1934年至1991年的部分古詩,共計282首(一般人認為270餘首。本文不同意。個別同題詩到底屬於詩中換韻還是自成一首,有爭議。本文將悼亡詩《哀若渠》看作一首)。

從每句字數上來看其詩歌體裁,以七言為主,五言次之。此外,四言詩8首,六言詩8首(組詩《牛津春事》5首、《謝振甫贈紙》2首、《代擬無題七首·其一》)。除《寄祝許大千七十》之外,四言、五言、六言詩都是1949年前寫的,而七言詩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少。

從古、近體的體裁上來看,這本詩集以近體律絕詩為主,但古體詩也不少。

就創作量而言,建國前三四十年代的詩歌數量佔據70%以上,建國後不到30%。

(二)詩歌枚舉

  • 1.最長的詩——《剝啄行》

詩集中篇幅最長的莫過於1942年的《剝啄行》(《哀若渠》若看作一首則64句,爭議較大,故不列出來),有62句。(韓愈也寫過一首四言詩《剝啄行》:剝剝啄啄,有客至門。我不出應,客去而嗔……)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 2.作品最多的組詩——《容安室休沐雜詠》

最長的組詩當屬1954年的《容安室休沐雜詠》,達12首。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 3.標題最長的詩

以前覺得二三十個字的標題就覺得很長,後來看到康有為寫的一首詩《遊中印度舍衛城……千年而至吾矣》標題很長,有199個字,當時不可思議。最近看了錢先生的詩,才發現康有為也要甘拜下風。錢先生詩裡標題最長的是首句為“浪仙瘦句”的一首四言詩,標題中英文夾雜,有十九行之多,光漢字就達246個。這是筆者目前聽過最長標題的詩了。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 4.其它優秀古詩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三)尋根探源

  • 1.作品數量呈遞減趨勢

錢先生當然還創作了其它的古詩,但未錄入這本詩集,本文在此不予考慮。(若是考慮的話,也許筆者的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可惜筆者精力有限,查閱資料的途徑也有限。)在建國前的16年裡,錢先生所作詩歌的達204首,而建國後的作品僅有78首(都是沒有什麼爭議性的、可自成一首的詩歌),時間跨度卻達40多年,甚至在1982—1988這幾年一首都沒有。這種怪異的現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究其原因,或可從這幾方面下手:

其一,政治和社會環境的阻礙。古詩屬於封建時代的舊東西,建國後不提倡甚至阻礙古詩的創作。

其二,國家不幸詩家幸。建國後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結束了戰亂,沒有那麼那麼多“不平則鳴”(韓愈)。因此數量也就沒有以前那麼多了。即使在扭曲的十年動亂時期,心有不平,但你敢“鳴”嗎?

其三,年老力衰多病。文革結束後的二十多年裡,政治環境好了很多,但他早已年過花甲,創作精力有限,又常多病,“昏眼難禁書誘引,衰軀端賴藥維持”。

其四,主要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並不注重詩歌創作。他的大部分學術論著除了《談藝錄》之外,《宋詩選注》(1958年)、《管錐編》(1981年)、《七綴集》(1985年)、《模糊的銅鏡》(1988年)等都是在建國後完成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 2.七言詩緣何佔據主流

前面概述中也已經提到,錢先生的詩歌以七言詩為主,其它言的詩次之,特別是到了建國以後。這是錢先生詩歌的變化之一。這個變化與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是相通的。從最早的詩歌是《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簡單至極,只有八字。後來逐漸演變成三言,四言。到了《詩經》,就算是比較成熟的四言了。再到後面,五言、七言等相繼出現與成熟。七言詩基本到了巔峰,至於後面更多言的詩,基本很難讓大家接受。在一般大眾的印象裡,五言和七言詩是並重或不相上下的。其實,在七言在唐朝大放異彩之後,唐朝以後的詩人,作品多是七言詩。大家所熟知的也大多是七言詩。唐以後留給一般大眾印象的五言詩,除了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的那首《梅》,其它還能找出多少?當然,最近突然火起來的清代袁枚的《苔·其一》也算。若是要找七言的,優秀之作不可勝數。

錢鍾書的名字號及其《槐聚詩存》略談

錢先生和歷代前人為何偏愛七言詩呢?究其原因在於五言字數太少,句子太短促,已經不能很好地展現自身創作內容、表達自身情感和體現人生哲理的需要了。五言詩大都過於直白簡單,想要展現深刻哲理,或追求詩歌技藝的提升已經很難了。相對來說,七言更顯得成熟穩重,讀來氣韻悠長。此外,詩歌注重用典故,與前人隔空呼應,若是一句只有五個字,典故就不好用了。因此很多詩人一開始或許會創作很多五言詩,但越到後來越會發現五言帶來的拘束,就會不自覺地傾向七言詩的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