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系列1

最近,开始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受益匪浅。

所以,近期会陆续开一个系列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想和见解。

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系列1

小时候,摔倒了,姥姥会马上跑过来抱起大哭的我,一边揉膝盖一边念叨“不疼了,揉揉不疼了,都怪这个石头,给婧绊倒了,都是石头不好。”等我情绪平稳了,姥姥还会装模作样地“打”石头,“让你绊我外女,让你绊我外女。”直到我破涕为笑。

现在,看到有孩子摔倒或者撞到桌角时,我抱起他们还会有想“打”桌子的冲动。

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这种所谓的为搏孩子一笑的“复仇行为”对他将来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不好的影响。它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孩子不痛快都是别人的错误造成的,即使对方是一动不动的物体,即使是孩子自己去招惹的别人。

可能有些家长听了觉得小题大做,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没有所谓的小事。可能一个细微的细节都会对他的将来产生不好的影响。

大人也许会觉得石头、桌椅都是没有感知的,打两下也不会疼。但在孩子眼中呢?却没有有没有感知之分。你现在给他演示“打小板凳来报仇”,可是等到对方不是板凳的时候,而是一个人呢?你是否会也打对方给孩子报仇呢?一般当然不会,那孩子会分辨吗?

而一棵树、一张桌椅、在孩子眼中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他们不会有分别,所以磕到小板凳还能给小板凳揉一揉的孩子才那么的善良和真实。

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系列1

表妹有一个儿子,3岁了。我们很少见面,但是上一次见面的情形对让我印象深刻。

那天孩子不舒服,发烧呕吐,来到我家时我正好在吃巧克力。见到孩子不精神,为了逗他开心我就给了他一块巧克力。孩子很高兴,非要吃。他妈妈不同意,说你刚刚才吐过,吃这个太甜了会不舒服的,等你好了再吃。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妈妈一着急,抢过巧克力装在兜里,说“回家了再给你吃。”

孩子一下子就急了,追着他妈妈拍打,边打边喊“我就要吃,你给我,你给我。”

我们都很惊讶的看着这一幕,表妹有点不好意思,对我们笑笑“给孩子都惯坏了。”

我们却没有笑。我妈直接就说“艳艳,你这样教育孩子可不行。哪能不高兴了就打妈妈呢,现在不教育好了,以后可改不了了。”

没想到,孩子一看我妈在说他的“坏话”,马上转身跑过来就打了我妈妈两下,“你坏,你是坏人。”看到孩子眼中那充满敌意的眼神,我们都满脸忧愁。

表妹却见怪不怪,只是歉意地对我妈说“二姨,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

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系列1

“长大了就好了,”多少家长用这句话安慰自己。

他们真的长大了就能好了吗,我不这么认为。

这些人的四维方式都是“单边主义”的,世界上所有的理都在他这边,什么事情都是别人的错误,而对于别人的感受他都会不管不顾,因为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自己高不高兴是最重要的。

他的做法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更会常常对自己不痛快。因为别人都不是你妈,没人会这样包容你。等到他的利益或者目的没有达到时,他会更加的愤怒,当他们越这样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他们人生中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最后的受害者,还是他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