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自保 司馬遷在史記中編了一個故事 導致這個女人被罵了千年

為了自保 司馬遷在史記中編了一個故事 導致這個女人被罵了千年

說起中國的史書,眾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大約是《史記》,其實在《史記》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尚書》《春秋》之類的書籍,史記之所以出名除了司馬遷本身感人的事蹟以外,更多是因為《史記》寫得很好看,學術一點說就是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史記》雖然被捧得很高,但司馬遷的寫作手法來說,並不值得作為一個嚴肅的史學家來推崇,因為《史記》的編寫摻雜了很多司馬遷本人的情感想象,甚至使用了諸多的藝術表現手法,過多的人物對話和細節描寫讓人感覺到歷史有所失真。

相信有一個故事,大家從小都聽過,那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至失信於人,最終導致西周被滅的故事。

據《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冠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為了自保 司馬遷在史記中編了一個故事 導致這個女人被罵了千年

按司馬遷的記載,說是周幽王有一個寵妃名叫褒姒,人長得很好看,但就是不愛笑。周幽王於是就想了個辦法,假裝有敵人入侵,點燃了求救用的烽火,等到諸侯們急匆匆趕來時,卻發現沒有敵情,於是氣急敗壞,看到諸侯被騙,褒姒很開心笑了。周幽王發現這方法有效,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最終失信於諸侯,也失去了江山。

其實我們認真去思考這個故事,是會發現其中有漏洞的。首先,周王朝雖然不像今天幅員遼闊,但也有方圓千里之地,古時候也沒有汽車飛機,再怎麼緊趕慢趕也得十天半月。

其次是烽火臺建立的目的在於外族入侵時,可以對外發送求救信號,因此一般建在荒郊野嶺的高處,這樣才能保證遠處的人們可以看到求救的煙火。

試想下,身嬌體柔的褒擬在荒郊野外等了十多天,能受得了嗎?即使身體受得了,還能笑得出來嗎?而且還不是一次,而是折騰幾回,即使褒姒笑得出來,周幽王也捨不得美人受此辛苦。

為了自保 司馬遷在史記中編了一個故事 導致這個女人被罵了千年

既然烽火戲諸侯是司馬遷編造出來的故事,那當西周遭受到外敵入侵時,為什麼諸侯們都不來勤王了呢?

西周建立以後,西周的天子不直接管理天下,而是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從而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為了維護這種制度,又實行了宗法制,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通過權利的有序傳承來達到政權穩定。可以說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維繫周王朝的兩根支柱。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實際上就是指這套規則遭到了破壞,周王室不能再用”周禮“來約束諸侯的行為。

周幽王背叛周禮的原因倒是跟褒姒有關。話說周幽王因為寵愛褒擬,於是便廢掉了之前的太子,改立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這就是公然在違背”嫡長子繼承製“,引起了諸侯們的不滿。因此等後來周幽王原配的父親申侯和外敵勾結髮兵鎬京時,諸侯們都坐璧上觀,因為他們覺得申侯復仇是情有可原,他的叛變事實上是對周禮的維護。

為了自保 司馬遷在史記中編了一個故事 導致這個女人被罵了千年

這種廢長立幼的把戲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不斷上演,如三國時期袁紹死後幾個兒子為了爭位導致袁家的衰落,又如明朝萬曆年間爭國本事件,其實也是因為萬曆皇帝寵信萬貴妃想廢長立幼,引起大臣反對,於是君臣間這場鬥爭持續了十幾年,朝政也荒廢了十幾年。以司馬遷的才情,想必他也知道這其中的原因,那為何在《史記》編寫中還是繼續沿用這個說法呢?

第一個可能是,司馬遷本身就不是一個嚴謹的歷史學家,他會在歷史述事中加入很多想象,據傳司馬遷為了著《史記》,曾到處找人聊天,並把他們口中的歷史記錄下來寫到書中,《史記》中諸如劉邦斬白蛇起義、項羽與虞姬霸王別姬的情節便由此而來。依此推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也是司馬遷聽來並記錄在書中的。

第二個可能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歷史學家都是男人,他們所代表的是男權的人生觀,歷史觀。貴為一國之君,要命地斷送了祖宗打下的江山,總要找塊遮羞布擋擋。每個朝代滅亡的時候,都少不了有女人作為這塊遮羞布,從妹喜、妲己、褒姒、楊貴妃到陳圓圓,統統如此。

為了自保 司馬遷在史記中編了一個故事 導致這個女人被罵了千年

第三個可能就是司馬遷為了避禍自保。漢武帝劉徹原本也不是長子,他是以庶子的身份登上皇位的,如果司馬遷將西周滅亡的鍋推到“廢長立幼”上,在漢武帝看來,是不是會有影射的嫌疑。因此為了降低風險,司馬遷只好編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只是連累了褒姒被後人咒了數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