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日軍占領的地盤越多,戰鬥力卻越差?此因素決定了日本必敗

為何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戰鬥力卻越差?此因素決定了日本必敗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完全暴露其侵華野心,從抗日戰爭初期的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廣州會戰,到抗日戰爭中期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在抗戰初期,日軍的戰鬥力的確強,中日戰損比高達7:1,但隨著抗日戰區的不斷擴大,日軍佔領地盤的不斷增多,日軍的戰鬥力卻不增反降,甚至在1945年,我們可以完全一對一的與日軍作戰,為何日本佔領的地盤越多,戰鬥力越差?這個因素決定日本必敗。

為何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戰鬥力卻越差?此因素決定了日本必敗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憑藉19世紀60年代的明治維新、通過全盤西化開始崛起,甲午戰爭的鉅額賠款使日本軍國主義道路如虎添翼,侵佔東北為日本侵略大陸提供了跳板,但這些外部條件都無法改變日本是一個蕞爾小國的本質,日本貧弱的資源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侵略戰爭,所以日本很快便國力不支,日本為了掠奪更多的資源進行侵略戰爭,開闢了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但日本又無法快速解決東南亞、太平洋的中、英、美軍,於是日本又陷入了更加無法自拔的戰爭泥潭,日本自身的國力限制是戰敗的經濟原因。

為何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戰鬥力卻越差?此因素決定了日本必敗

二、1940年日本國內人口為7100萬,日本總兵力約為150萬,除了日本國內的23萬與朝鮮境內的6萬,其餘的100餘萬全部陷入中國戰場,在1941年日本進攻東南亞、太平洋時,日本兵源短缺的問題就格外明顯,日本為了擴大兵源,開始在國內挑選一些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大齡退役兵,將經過三個月短暫訓練的老弱病殘派往中國戰場,將中國戰場精銳的甲級師團調往東南亞、太平洋戰區,所以至1941年始,日本新兵素質不斷降低,戰鬥力不斷下降,到了1945年,日本15、16的孩子兵隨處可見,此時的日本戰鬥力達到了最低點。

為何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戰鬥力卻越差?此因素決定了日本必敗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抗日戰爭爆發後,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戰場爆發後,中國得到了大量美國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1945年,中國已經裝備了很多美械師,美械師的裝備、武器、戰鬥力絕對不亞於1945年的日軍,兩者完全可以一對一進行對抗。

為何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戰鬥力卻越差?此因素決定了日本必敗

反觀日本,至1942後,日本就處於下滑的狀態,沉重的戰爭負擔使日本國內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美軍的飛機大炮使日本佔領的島嶼相繼失守,日本不得不退守本土做困獸之鬥。

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日本自身國力的侷限性也決定了日本必將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