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宋辽金元服装

宋代的丝织品产量、质量与花色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提高,但服饰式样却没有很大的变化,远远没有唐代服饰式样丰富,款式也没有唐代大胆开放,颜色和配饰就更不如唐代雍容华贵。

这是受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观点的影响造成的。

宋人力图恢复古制的做法,不但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着装,以至于使宋代服饰显得非常保守。

总的说来,宋朝服饰一洗唐朝的繁复华丽,去掉了过多的修饰和奢靡,变得朴素实用,呈现出了清新、朴实、自然、雅致的景象。

1、朝服

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2、襕衫

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襕衫又称襕袍,属于袍衫,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腰间有襞积,下长过膝,在衫下摆的膝盖位置,则要加接一幅横襕,始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3、官服(公服)

也称公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

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4、男子首服

1) 幞头:

从唐代演变成两种,一是平脚幞头,方形,背后左右两侧伸出一脚,用铁丝,竹蔑,琴弦为骨,最初较短,后来逐渐延长。

可以随时取戴,和帽子相同,所有的君臣都可通用。另一种是软脚幞头,圆顶,为非官场和不同阶层的戴用。

2) 幅巾:

东坡巾:高装巾子,乌角巾,相传是因为苏东坡常戴而得名。

形制为四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较外墙高出很多,戴上使人有一种端正,持重,高雅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东坡巾自宋代以来至明代都为文士,隐官以至朝官所服,成为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形象。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5、女子礼服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6、褙子(背子)

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明代服装

明代最有特点的服装当属官服。明代官服排斥元代异族服饰,禁胡服、胡语、胡姓。

朱元璋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于是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历代官服之集大成现象,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官服的典范。

1、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板也做了规定。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

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明代朝服表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2、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

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靴。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明代公服表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3、常服

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洪武二十四年,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明代补子图案表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4、男子首服

1) 幞头:

分为公服幞头与常服幞头。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2)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顾名思义,是江山稳固,四海升平的意思。以黑色纱罗制成,展开时四角都是方的,而且可以折叠,携带十分方便,于是也为官吏所使用,只是使用时间有所限制。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3) 网巾:

“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用黑色的绳子、马尾和棕丝编制而成的。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4) 六合一统帽:

明代市井之中流行一种“六合一统帽”,是朱元璋在四方平定巾之前设计的,取“四方平定,六合一统”的吉祥意义。

这种帽子是用六片罗帛制成的,下有帽檐。从形状上看和今天的“瓜皮帽”相差无几,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5、女子冠服

明代女装基本沿袭了宋代女装的样式,仍然以衫、袄、褙子、比甲、裙子、膝裤为主要装扮。

1) 凤冠: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而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

明代凤冠实际上是在宋代的冠梳影响下形成的,它用金属丝网或者竹篾作为骨架,上面罩纱,再镶嵌金银花钿,装饰上珠宝流苏。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2) 霞帔:

与凤冠相配套,实际上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帔子。

隋唐的时候,因为它形状像天上的红霞,因此被称作“霞帔”,到了宋代被列为后妃之礼服。

霞帔是一条从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带,用锦缎制作,上面绣花,两端呈三角形,下面悬挂一颗金玉坠子。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6、女子便服

1) 比甲:

比甲(马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式上衣,始于元代,至明中叶成为青年妇女穿着的半长外衣。

比甲的花样、色彩、装饰非常丰富,穿在衫裙的外面,胸前敞开,或在腰间束帛,衬托得女子的身材更加窈窕,所以很受明代妇女的青睐。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2) 水田衣:

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上下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纵横交错之势,形如水田而得名。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清朝服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这种变革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

1、清朝礼帽制度

1) 礼帽:礼帽还叫大帽,因季节分为八月到次年二月之间戴的暖帽和三月到八月戴的凉帽。

暖帽是圆形的,不但有圆顶,四周还有一圈圆圆宽宽的折檐。暖帽是用黑色的呢子、绸缎、绒布等布料制成的。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凉帽则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是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的,外面罩上罗纱,缀上红色的帽纬,顶珠与暖帽相同。其他的同于暖帽。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2) 花翎:

因为孔雀翎尾部那圈中心是蓝黑色的,很耀眼的花斑像眼睛一样,被清人称之为“眼”。

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和无眼之分,品级不同,眼数也不同,有眼的叫花翎,无眼的叫蓝翎。

按照清朝的惯例,三眼花翎只有贝子(王子)能戴,双眼花翎只有国公、和硕额附(驸马)能戴,至于内大臣、侍卫、护卫、统领、参领等,就只能戴单眼花翎了,而一般官员是不能戴花翎的。

另外,有军功者和皇帝给予特别恩赐的官员也可以戴花翎。

2、男子服装

清朝官员的礼服就是蟒袍,在等级标志上吸收明朝的制度,各级官员的蟒袍都有详细规定。

皇子用金黄色的九蟒袍;一品至三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九蟒袍;四品至六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八蟒袍;七品至九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五蟒袍。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3、女子冠服

1) 清代女龙袍:

清代龙袍,不仅皇帝有,皇后、皇太后也有,只是纹样不同。

清代女龙袍是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的长袍,袖子很有特色,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龙袍以明黄色为主,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棉、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开领和袖子比较特别,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的,袖子由袖身、接袖、综袖(中接袖)、马蹄袖相接而成。除了领袖,朝袍还有一点不同于斜领、圆领的一般款式,那就是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了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2) 朝褂:

朝袍之外的服饰是朝褂,对襟、圆领、无袖、开气,通身绣金立龙纹,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领后也和朝袍一样,垂有明黄色丝绦,绦上缀有珠宝。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3) 其他:

百蝶袍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4、满族旗式坤鞋

平底鞋。鞋面用布、缎制成,还要彩绣花卉图案。为了便于行走,平底鞋的前端底部要稍削成斜坡状;马蹄底鞋,因其外形及落地印痕非常像马蹄,故而得名。马蹄底鞋是妇女的高底鞋,鞋底中部用木制成,前面平直,后面呈圆形,上面细下面宽;花盆底鞋,成倒梯形状,颇像花盆,故而得名。花盆底鞋也是妇女高底鞋,鞋底中部也是用木制成,上敞下敛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中国古代服饰 从秦汉到明清(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