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法并存”到“独尊儒术”,秦汉“官学”是如何成为主流的?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中,贵族式精英教育,到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转移,私学开始大量出现,再到后来科举制度建立,官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主流力量,中国的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间,秦汉时期的官学更是一大亮点。

一、秦朝完成大统一以及“汉承秦制”的大背景下,官学逐渐壮大,“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应运而生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学术研究和教育多半被官府所垄断,这就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府的特点就是于政教合一和官师合一。而官学是指朝廷或者其管辖的领地政府所开办的学校,这其中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从“与法并存”到“独尊儒术”,秦汉“官学”是如何成为主流的?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制度。在官学里面任职担任老师的既是老师同时也是政府的官员,像师氏,保氏,大司徒和乡大夫,他们既是官也是师,治民也治世。

在奴隶制为代表的夏商西周王朝,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贵族阶层统治社会,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界限明显,等级森严,社会阶层流动小。而教育主要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后备的管理人才,为国家的延续发展做的准备。

因此在这一个历史时期,教育主要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平民百姓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再加上政府严禁地方私自办学,因此“学在官府”是奴隶制社会最主要的教育特点。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旧的社会制度遭到了破坏,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社会四分五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诸侯王拥兵自重,周天子失去了管辖天下的权威,诸侯争霸,各个诸侯王都想在乱世之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与法并存”到“独尊儒术”,秦汉“官学”是如何成为主流的?

为了强大自己的队伍,诸侯王对于人才的需求异常强烈,只要有新颖的治国理念和才干,就有可能立刻被诸侯王赏识,入朝为相。“有需求就有市场”,私学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教育开始走向民间,政府的变相鼓励,民众的需求,这一时期出现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大学术流派的思想家开始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秦朝时期,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统,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多项政策,汉朝时期统治者奉行“汉承秦制”,官学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汉时期,官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官府严禁私学,“以法立国”、“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官学在这个过程中虽受到冲击却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一)秦王完成大统一,“以法立国”深入人心,官学占据主要地位

秦王扫六合,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宣告结束,也宣告了奴隶制度的结束,迎来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制的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确立了以法立国的基本思想。秦朝建立初期,也基本延续秦国的立国思想,以法立国,但是对于其他学家的学术思想,秦朝人保持着“博学而寡要”的态度。

从“与法并存”到“独尊儒术”,秦汉“官学”是如何成为主流的?

也就是说,秦朝的立国思想还是法家思想为准,但是对于其他学术思想,作为法家思想的“备用思想”,以备不时之需。为此,秦王朝还在中央设立了博士这一官僚体制,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通古今,以作顾问之需。秦三年,中央就在齐鲁大地招了70多名儒生入朝,以参加祭祀之礼。

虽然秦朝对于其他非学家的思想,保持着“与法并存,相互补充”的态度,但是在立国的思想上,各学家思想之间还是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史书上记载,秦二年,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在治理国家的问题就发生过较大的冲突。

(二)秦朝“焚书坑儒”,统一天下思想的同时,官学地位得到恢复

儒生认为,秦朝应该效法周朝建立分封制,而秦朝的宰相李斯认为,西周之所以灭亡,就在于诸侯国的权利较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而导致中央集权衰微,地方权利过大,最后才导致,周天子式微,诸侯纷争的情况出现,因此效法古制不可取。

而且李斯还认为“语皆道古以害今,人善所私学,非上所建立”。李斯觉得私学中儒学思想的影响过大,而且儒学思想倾向于效法古制,这个与秦国的立国思想法家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建议废除它。

从“与法并存”到“独尊儒术”,秦汉“官学”是如何成为主流的?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立,焚儒学经典书籍,焚书令和后来极端的坑儒举措,使得秦朝的儒学发展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秦朝焚书坑儒的举措,目的是为了统一天下思想,学术的统一也是秦朝恢复官学为本的前提。不管是学术上的大一统,还是恢复官学的统治地位,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维护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初的时候,由于天下刚刚经历一场风波,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个时候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当时的主导思想,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息,恢复社会的生产力。

(三)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博士的确立,官学达到顶峰

在无为而治的主导思想下,私学得到了发展,先前被秦所毁灭的儒学思想,在这个时候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在经历了多年的休养生息之后,社会秩序,生产力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恢复,还出现了“文景之治”。

从“与法并存”到“独尊儒术”,秦汉“官学”是如何成为主流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初的时候,对社会的休养生息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汉中期的时候,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逐渐不适合汉代的发展了。在无为而治的理念下,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问题,北方匈奴不断骚扰,分封的诸侯国也逐渐不安分,因此道家的治国理念不再适应汉代的后期发展了。

这个时期,私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儒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也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儒学治国的理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把加强皇权和统一学术思想的措施紧紧放在一起。他认为,统一思想,学术上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也有利于皇权的集中。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五经博士。五经博士的建立,使得国家的教育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官僚阶级也逐渐儒学化。

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的举措,对后世士大夫阶级取代贵族阶级,官学地位长期趋于国家教育制度的霸主地位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三、“官学”不仅成为秦汉时期统治者牵制思想的工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丰富了秦汉时期教育体系,同时对后世教育起到了借鉴作用

秦汉时期政府大力倡导官学,严禁私学,他们认为私学的存在是统一思想的巨大阻碍,应该给与取缔。私学在这一时期曲折发展着,汉初的时候政府的无为而治,官学一度衰微,私学得到迅速发展。汉武帝时期,听取董仲舒的意见,统一全国思想,独尊儒学,官学又重新走向了教育的主导地位。

从“与法并存”到“独尊儒术”,秦汉“官学”是如何成为主流的?

教育通过官学的渠道掌握着国家士大夫阶层的任命权利,通过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养成,强化了封建阶级的控制结构。可以说官学的存在是强化封建阶层控制权利的重要工具。

教育直接影响甚至塑造着人类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又左右着人类的行为模式。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统治阶层的治国理念中,教育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当中,教育被当成控制人们思想,压制底层百姓的工具。

不管是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制社会早期,还是在国家四分五裂的动荡时代,教育一直都是为政治体制服务的。动荡的时期需要不同的思想来辅助不同的政治阶层,私学的盛行满足这一需求,但是在国家稳定,四海统一的时期,统治者需要学术上的统一,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迎合自己的治国理念,有利于自己政治制度的实行,便于自己的统治。官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丰富了秦汉时期的教育体系,同时为后世的教育起到了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