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外賣未了局:「被遺忘」的代理商

百度外卖未了局:“被遗忘”的代理商

8月6日中午12點,北京市海淀區百度大廈樓下,7、8名頭戴百度外賣紅色帽子的代理商蹲坐在陰涼處。他們彼此間沒有太多的交流,只是那樣默默坐著,彷彿一切已是常態。因為是午休時段,進出大樓的百度職員不在少數。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從代理商身邊很平靜地路過,但也有少部分人在路過時會隨口問及身邊的同事,“這些人是幹嘛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本輪維權是從7月16日發起,而這已是代理商維權的第22天。除了休息日外,基本上每天都有人在此等候一個 “說法”。類似的事情,在去年10月也發生過。有維權的代理商代表向記者表示,此次前來維權的代理商中,既有前來索要退還保證金的,還有更多的代理商是希望百度外賣能對他們此前投入的“血汗錢”有個交代。

去年8月,餓了麼正式宣佈收購百度外賣;今年4月,阿里巴巴集團聯合螞蟻金服全資收購餓了麼;8月2日,餓了麼母公司“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更新的信息中顯示,股東變更為杭州阿里巴巴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而此前包括鄧高潮、張旭豪、汪淵和康嘉等在內的餓了麼原股東均已不在其列。

受上述事件影響,國內的外賣市場格局在這僅一年多的時間中幾經變化。但作為最早被收購的一方,那些曾經效力於百度外賣的代理商似乎並沒有跟上企業後續發展的步伐。

“被遺忘”的代理商

8月的北京烈日當頭,氣溫長期維持在27攝氏度以上,但對於在百度大廈樓下以靜坐方式討說法的百度外賣代理商來說,內心卻是冰涼。原因無他,三大外賣平臺之一的百度外賣已經被賣給了曾經的競爭對手餓了麼,而他們在此前市場擴張期投入的十幾萬元乃至成百上千萬元的成本,如今成了“本應承擔的風險”。

“這是我們申請維權的第22天,颳風下雨頂著太陽都會來。從早上過來,一般都會待到下午5、6點。”來自山東的百度外賣代理商馮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次維權是從7月16日開始的,而他本人除了週末休息日,基本上天天都會來這裡“靜坐”。

據瞭解,馮先生是百度外賣山東某縣的代理商,在2017年6月時加入百度外賣。說起維權的原因,他表示,一方面是希望索要回自己被扣押的保證金,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問百度外賣要回因前期運營投入造成的損失。

據馮先生介紹,申請成為百度外賣代理商後,他向平臺繳納了8萬元的質量保證金和16萬元的運營保證金。目前,16萬元的運營保證金已經收回,但從今年5月3日起申請退出百度外賣代理並索要質量保證金,截至目前仍然沒有收到對方的打款。“原來的百度外賣的大區代理已經離職了,現在大區對接的人是從餓了麼後調任過來的,雖然對方承諾打款,但總是一拖再拖,後續再去問基本就沒有了回應。”馮先生表示。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來自吉林某縣的代理商王先生身上。根據王先生提供的此前與百度外賣簽署的合作協議顯示,王先生需繳納5萬元的質量保證金和13萬元的運營保證金。目前,運營保證金的款項已經收到,但是質量保證金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王先生稱,因為此前更換了大區代理,新任的大區代理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問三不知”。

百度外卖未了局:“被遗忘”的代理商

燒錢後遺症

實際上,在包括馮先生和王先生在內的維權代理商看來,刨除未返還的質量保證金不談,自己的損失遠不止於此。

“2017年的時候,家裡那邊基本沒有百度外賣的影子,自己買電動車、招騎手、談商家,才打下了一片市場。”馮先生稱,他剛開始做代理商的時候,當地外賣市場訂單分配佔比基本是美團外賣佔70%,餓了麼佔30%。但因為自己前期補貼投入大,他簽下了不少獨家商家資源,生意紅火的時候,百度外賣的訂單量在當地最多佔到了60%。

馮先生透露,他個人的成本投入不下於100萬元。同時他表示,在此次參與維權的200多家代理商中,自己的投入還算少的,還有投入上千萬元的代理商。

一個縣級代理商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前期投入?馮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表示,前期投入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包括線上補貼、物料費等在內的運營成本,另一部分是包括站點租金、騎手工資、電動車購置費等硬性成本。

據瞭解,在百度外賣與代理商的合作協議中,有一條是要求代理商先行繳納的運營保證金,金額基本在10萬元以上。所謂運營保證金,意思是指代理商只要在前三個月內投入等同金額的運營成本,3個月後平臺方會將這筆運營保證金如數返還;如果代理商未按期完成上述指標,平臺方面將扣除代理商10%或剩餘全部的保證金,且有權與代理商解約。上述代理商王先生向記者解釋,運營保證金投入的內容僅限於補貼和物料,不包括電動車購置、騎手工資等硬性成本。

就此來看,所謂的運營保證金,其實正是外賣市場前期燒錢拓荒時,被“燒”的那一部分。但對於這部分的資金投入,百度方面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回覆中稱,百度外賣與百度外賣合作商之間為平等的商業夥伴關係,雙方是基於自願原則簽訂的業務代理協議,並基於代理協議進行業務合作往來及商業結算,需各自承擔市場風險。

此外,餓了麼在收購百度外賣時也曾表示,會盡量滿足百度外賣代理商的合法權益,但做生意和做投資一樣,入市就需要謹慎,其中可能有巨大的回報,也可能有巨大的損失,對於這件事餓了麼和百度外賣意見一致。

竹籃打水一場空

實際上,代理商維權的問題從去年10月底就已經出現。對此,原餓了麼CEO、現任董事長職位的張旭豪曾專門給出過承諾。

在去年11月舉辦的餓了麼及百度外賣“未來物流”戰略發佈會上,張旭豪稱,代理商的解決方案不是針對百度外賣,而是需要整個代理體系進行梳理和融合,最大的原則是公平公正,以服務市場份額優先的原則。代理商不分是百度外賣的還是餓了麼的,會全部看作母公司拉扎斯集團的代理商。如果兩邊都有代理商,則採取強強聯手,強強融合的方式,同時負責雙品牌的運行。

“為什麼不直接轉變身份成為餓了麼的代理商?”對於記者這樣的問題,馮先生有些許無奈,他表示,“餓了麼有自己的代理商,原來彼此都是競爭關係,現在為什麼需要你?”

馮先生表示難以接受的是,餓了麼宣佈收購百度外賣是在去年8月,但在去年10月的時候,有商家向他反映稱,百度外賣通過App向商家發出了一份授權書通知。通知書中提及,百度外賣平臺將把商家的店鋪信息,同步提交給餓了麼平臺。

“當時商家和我說,儘管授權書提供了同意和不同意兩種選項,但如果選擇不同意,平臺就會停止向商家打款。”馮先生說,在簽約商家中很多是自己費了很大勁,通過大量補貼投入才談下來的獨家資源,百度外賣直接向商家發出通知,這讓他不能接受。

對此問題,根據獵雲網此前報道中有代理商提供的聊天截圖顯示,當時的百度外賣運營體系負責人王建斌曾作出回應,稱確實是由於工作失誤所致,並及時下線了相關通知、停止平臺商戶共享工作。

在馮先生看來,將商家信息拱手讓人,這對於代理商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大家都在搶商家資源,現在自己的商家信息導過去了,你還有什麼資格去競爭?”馮先生稱,也是從那以後,自己負責的代理區域百度外賣的訂單量就在持續下降。

據瞭解,不論是馮先生還是王先生,他們的代理業務早於今年年初時就已經停運。“停運是不得已的選擇”,王先生稱,如果不把業務停掉,就算沒有訂單補貼,騎手的工資、站點的租金都還是要交,虧損只會更多。

說法矛盾陷僵局

這已經是代理商新一輪上門維權的第22天。事實上,此前百度集團已就百度外賣代理商維權事件給出了一份全面說明。說明中稱,在外賣業務合併給餓了麼之前,百度集團僅是百度外賣的投資方之一,不參與其日常運營,相關地方合作商與百度外賣之間的代理關係及具體的運營策略,與百度集團無直接關係。但對此說法,代理商們難以認可。

百度外卖未了局:“被遗忘”的代理商

在與代理商的溝通方面,百度方面稱,從2017年11月6日起,合作商人員多次到訪百度,通過包括拉橫幅、喊口號、衝擊百度重要活動現場等,嚴重干擾了百度公司及周邊的正常秩序。但在這長達八個月的百度外賣合作商聚眾過程中,百度一直積極溝通,認真傾聽合作商訴求。

而王先生則對記者表示,儘管他們的維權已經持續了20多天,但目前仍未有百度方面的當事人與他們進行對話。

百度與百度外賣的代理商們各執一詞,其中真偽難以考證。但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百度外賣代理商提出的索賠訴求,究竟能否得到滿足。

根據代理商們提供給記者的一份《請願書》顯示,代理商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出面協調,通過成立調查小組,解決因百度行為造成的全國代理商虧損達10億元的問題。但按照百度方面此前給出的“需各自承擔市場風險”的說法,顯然雙方的意見也難以達成一致。此外,有第三方外賣平臺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代理商的控訴或有些言過其實。

在相互的僵持過程中,將問題訴諸法院似乎成了最直接的解決辦法。但在記者問及代理商是否已將問題訴諸法院時,有代理商表示,“已經有人在推動了,但什麼時間。能有什麼結果誰說的好呢。”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