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滿清設置的那些總督,曾國藩擔任的兩江總督是個什麼存在?

清朝入關後,為了更好統治漢地十八省,壓制漢人反抗,在沿襲明朝制度,各省分設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要員以外,又在臨近的兩省、三省之地,設置統一管理數省軍政大權的總督一職。到乾隆年間以後,遂成定製:

聊一聊滿清設置的那些總督,曾國藩擔任的兩江總督是個什麼存在?

直隸總督:駐保定,後移至天津;管轄直隸省(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清末又兼任北洋大臣;

兩江總督:駐江寧(今南京),管轄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今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上海市),清末又兼任南洋大臣;

湖廣總督:駐武昌,管轄湖北省、湖南省;

兩廣總督:駐廣州,管轄廣西省、廣東省(今廣西區、廣東省、海南省);

四川總督:駐成都,管轄四川省(今四川省、重慶市);

閩浙總督:駐福州,管轄福建省、浙江省(今福建省、浙江省、臺灣省);

陝甘總督:駐蘭州,管轄陝西省、甘肅省,清末又增加新疆省(今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區、新疆區);

雲貴總督,駐昆明,管轄雲南省、貴州省;

而山西、河南、山東三省,在之前的順治、康熙、雍正年間,也一度設置過山西總督、山陝總督(轄山西、陝西兩省)、河東總督(轄河南、山東兩省),後來都裁撤了,從乾隆時期起,就專設巡撫統管一省軍政,不再設置總督。

清末,又增設東三省總督,駐盛京(瀋陽),管轄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省 (今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和之前常設的八大總督,合稱為九大總督。

其他如漕運總督、南河總督、北河總督等官職,有總督的名頭,但和前面這些地方總督的本官品級都不一樣,要略低一等。

各大地方總督是:“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兼管軍政,從一品的封疆大吏;

而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只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

乾隆後期以後,河道總督也和各省巡撫一樣,是“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

名義上,清朝各個總督當然是平級的,但實際上自有高下之分。 一般來說,都公推直隸總督居首、兩江總督次之。

兩廣總督、閩浙總督管轄地方富庶,沿海通商,同樣是熱門的要職。

內陸地區的各大總督中,雲貴總督因為清朝雲南銅礦大規模開採的緣故,也是油水多的好缺。

張之洞因為是慈禧寵臣、欽點探花,又大力推行洋務運動,他的湖廣總督也當得風生水起。

只有陝甘總督,地廣人稀,常年戰亂,一直算是油水最少的。

而東三省總督是清末才設立的,當時東北地區已淪為半殖民地,那裡各項土地財限,早都被日本和沙俄分得七七八八了,清朝的總督和巡撫衙門,也就相當於地方維持會長。

清朝的兩江總督,通常被認為是僅次於直隸總督,坐穩疆臣第二把交椅的要員。

清朝的兩江,即江南和江西的合稱,康熙年間,原江南省被拆分為江蘇和安徽省,到了現代,江蘇省又分出了上海直轄市。所以兩江,就是今天的江蘇、江西、安徽和上海市這三省一市之地。

聊一聊滿清設置的那些總督,曾國藩擔任的兩江總督是個什麼存在?

坐鎮江寧(南京)的兩江總督,理論上管轄江蘇、江西、安徽三個省的軍政大權, 但不同於其他總督,兩江官制經過一番別出心裁的設置,彼此互相牽制和制衡。要作為總督的官員個人有足夠能力和威望,才真正抓得住權。

如湖北巡撫和湖廣總督的駐地都在武昌,廣東巡撫和兩廣總督的駐地都在廣州,雲南巡撫和雲貴總督的駐地都在昆明,正所謂“督撫同城”,實際上這種和總督同城的巡撫,施政相當程度上被總督節制,都可算是總督的直接下屬。

而江蘇巡撫駐地卻在蘇州,並不受駐江寧(南京)的兩江總督管轄,直接掌控蘇南各府軍政大權。 所以若是皇帝更寵信的蘇撫,完全可以不理會江寧的總督。而天高地遠的安徽巡撫、江西巡撫更不用說,兩江總督對他們的節制,也就是個名義。

甚至管理江蘇、安徽兩省綠營兵的江南提督,也並不駐節江寧,而在松江府,同樣與其他各省提督駐節省城,受督撫節制大不相同。

所以若是皇帝寵臣擔任的兩江總督,本身又有能力與威望,方可以名副其實壓制三省巡撫與江南提督,成為軍民兼管的三省之主,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曾國藩,否則就僅僅是個政令只行於蘇北、蘇中各府與江寧一城的地方民政官罷了。

清代二百餘年,最有名的兩江總督,莫過於曾國藩。他剛剛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封“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 ,有二十萬湘軍為輔翼,真正在蘇、皖、浙、贛四省說一不二的藩鎮,幾類於裂土封王了。 並獲得世襲罔替的一等侯爵位,並加首席大學士頭銜,被稱為元輔,雖然他的本官還是兩江總督,卻已是無可爭議的當朝第一大臣,遠非其他任何總督、朝官可比。

聊一聊滿清設置的那些總督,曾國藩擔任的兩江總督是個什麼存在?

只是曾國藩年事已高,加上嫡系子孫也無帝王才,長子曾紀澤本是一介書生,即使起事成功,也不過是給自己的弟弟曾國荃,或者是李鴻章作嫁衣,才寧可自減羽翼,裁撤湘軍,效忠清朝到底,以全一時令名。

豈料還是終究難得滿清皇室信任,被慈禧巧借天津教案,輕輕鬆鬆毀其一世英名,淪為舉國皆唾罵之“漢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