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不思考,就把執行力作爲藉口

最近有朋友諮詢關於執行力的問題,其實我本來很少去了解所謂的執行力。因為執行力這個詞,主要都是老闆在談論,而老闆真正的想法,無非就想員工做事像牛一樣聽話而已。

1

然而,每個方法的成功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如果真的想要讓員工簡單聽話照做,如果從員工角度來看,就不能找90後的員工。因為90後的員工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都算是衣食無憂,他們想要工作,但是不要上班,而且工作最好是有價值的。

簡單重複的工作,對90後來說,簡直就是煎熬。這不止是我說的,可以看看2017年奉賢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專場的報道。

領導不思考,就把執行力作為藉口

企業空缺職位並不少

領導不思考,就把執行力作為藉口

想做操作類工作的人不多

所以說,想要讓新生代聽話照做,那都是小概率事件(還是有一定可能)。至於說90前的中年人,最近也流傳一個段子,對他們隨便罵就行了。

領導不思考,就把執行力作為藉口

老淚縱橫

我並不認為這是對的,任何人都不可以隨便罵,但是指使這些做事還是可以的,他們應該也應該比較聽話。

但是聽話歸聽話,就算真的全公司都是90前員工,他們都真的願意服從名利。領導的指揮能力也是個大問題。

2

就以我們常說的執行力故事《把信送給加西亞》來說,這本書的確挺雞血,我個人也很佩服安德魯羅文的忠誠、能力和執行力。羅文在不知加西亞在什麼地方的情況下,並沒有問“為什麼、在哪裡、怎麼做、如何去”等等問題。而是靠自己的努力,經歷多次生和死考驗,並完成任務。

不過我很想問的是,難道羅文是啞巴,真的什麼都不問的嗎?

我覺得現實應該是,上司在交代任務的時候,就應該說清楚了:“加西亞可能在XX地區,其他的都不知道,你也知道,現在是戰爭時期,很多信息也拿不全,所以也不必問了。”

這種情況下我相信羅文也無可奈何,只能默默唸道“只能靠自己了!”

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前提條件,這也是當時的環境造成的,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預估。

這種情況就跟銷售團隊一樣,可能不知道客戶在哪裡,所以要通過執行力(打雞血)來讓員工積極行動。

然鵝,如果把執行力放到生產車間,那就很有問題了。因為生產上的情況90%都是可以預估的。如果生長線上的生產質量水平是不穩定的,那麼這也絕對不是執行力的問題,是生產線設計和排產計劃各方面的問題。這些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實現標準化管理,如果生產能力和計劃水平不達標,也就是說,最初的方法是錯的,如果員工這時候還要聽話,無非就是拼命做出更多廢品而已。

因此,如果在產品設計、生產管理、品質控制各方面的標準都沒有規劃好,就空談員工的行動力,這無疑是痴人說夢。

就算是在市場營銷部門,現在也不再依靠人工撥打的電話營銷策略,更多企業已經在運用AI語音電話系統進行陌生電話營銷。這種方法還需要人的行動力嗎?

已經不需要了。在這種營銷模式裡,人只需要對客戶的詢單進行跟進服務就足夠了。

3

這還只是在企業經營規劃層面的問題,是高層管理人員負責的工作。

如果還要談到中層管理,那又是不同層面的問題。

舉個例子,某外企的兩個部門經理有一天發生了爭執,同時去找總經理裁斷,這兩個經理一個是生產模具的,另一個是使用模具的。在換模具的時候,兩個經理各執一詞,一個說:“你自己來拉。”另一個則說:“你給我送過來。”

這為外國老闆對這兩位經理說:“你們先回去,一小時以後我來幫你們拉。”

言外之意是兩個經理都不必呆在公司了。

類似情況在很多企業都存在,這其實就是一個員工溝通的問題。

有的人認為,這是制度問題,也有的人認為是企業文化問題。其實不管是制度還是文化,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最簡單的,無非是先從制度入手,先規定這是XX的職責,這樣是可行的。

但是制定了制度,就真的能執行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看看前幾天的Y苗事件就可以了。制度是現有的,但是操作起來人的監督往往錯漏百出。

說到監督到位,就要看人的積極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態。在工作的“中間地帶”,每人主動往前半步,團隊力量就形成了。好的心態的確能幫助解決很多問題,反之,就會“一個人是一條龍,一群人是一群蟲!”這就是一個人的工作心態、工作作風,對一個群體、企業來說,那便是“企業文化”。

但是企業文化怎麼來的呢?是從很多人做出來慢慢形成的嗎?

不可能。

企業文化,就是老闆的文化,老闆是個追求細節的人,員工會對產品追求完美,就像任正非老爺子;老闆是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員工就會關心市場策略,這就像段永平先生。如果老闆是個善變的人,員工也會滑頭,即使講再多執行力,員工也會陽奉陰違。

領導不思考,就把執行力作為藉口

華為就是“任氏文化”

4

所以說,執行力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並不是不能改善,真的要從高層設計、中層溝通、基層操作指引等等各方面入手要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