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助力武则天篡国的大唐奸臣

许敬宗,助力武则天篡国的大唐奸臣

许敬宗,这个在《新唐书-奸臣传》里名列奸佞第一位的唐朝大官,在唐朝时却得了一个善终。

在大唐的开国功臣中,秦王府“天策十八学士”是一群极具能力的文化人。当时年轻的许敬宗作为“天策十八学士”之一,文事武备,才貌双全,是大唐家喻户晓的英雄。在唐高宗时代,许敬宗直到七十八岁才离休,钦许俸禄一文不少。三年后,以八十一岁高龄过世。唐高宗亲自为他举哀治丧,废朝三日,还特准陪葬昭陵。死后能入葬皇家墓地,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是了不得的恩宠与荣耀,有盖棺论定之功。

只是在讨论为他授予谥号时,出现了异样的声音。因为帮助武则天称帝,又主持编撰“姓氏录”,同时宣布废除天下各大家族的“世族志”。这些激烈的做法,实际上早已引起暗流涌动。尤其是帮助武则天称帝这件事,从武则天病榻交权的那个节点起,就注定他终将为武昭仪称帝的篡国行为买单。

风烛残年的武则天,要面对国家归向何处的大命题。张廷珪来到病榻前向她劝说了一些顺应民意的话:“自古革命,务归人心”。武则天一生起伏,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听到张廷珪这句劝告后,又想到狄仁杰过的许多亲情大义的话,深晓民意不可欺。最终她选择顺坡下驴,将皇位传给三儿子李显,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这场宫帏政变兵不见血刃,就算象征性地完成了对女皇篡国的清算。

不过,许敬宗身据四朝要津,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谋划与决断,且长期力挺武后。于是,许敬宗的奸臣形象一点点地发扬光大。

许敬宗,助力武则天篡国的大唐奸臣

大业十四年,许敬宗和父亲一起陪隋炀帝南巡至江都,恰逢宇文化及叛乱。杨广被逼自杀,许家父子也被叛军抓获问斩。父亲望着昔日同僚嚎啕大哭,恳求免除儿子一死。当时许敬宗吓得手足无措,磕头如捣蒜。最终宇文化及动了恻隐之心,留他一条活路。

许敬宗意外逃出生天,不敢稍作停留,一路追星赶月,望河南境内的瓦岗寨奔来,为的是投靠昔日同僚李密。在这里,结交到蛰伏已久的魏征。瓦岗寨此时已是藏龙卧虎,高手云集。可英雄集萃却各怀异志,很难形成合力。常言道:“宁效桃园三结义,不烧瓦岗一炷香”。这是民间对瓦岗结盟徒有虚名的一种揶揄。将领间的门户之争,江湖豪杰的山头习性,都是瓦岗寨的软肋。这样的队伍最多只能对付一下宇文化及,正经八本去与人争天下,显然不成得很!盘踞洛阳的王世充正是看准这一点,趁其不备一举拿下瓦岗。许敬宗被迫再次逃窜,随李密、魏征等一干落难凤凰西走长安,从此归顺大唐。

有道是:“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自从投到李世民麾下,仿佛云开日出,人生道上风停雨驻。从太宗、高宗、武后再到高宗,经历半个多世纪宫廷生涯。许敬宗在天子身边如鱼得水,混得炙手可热。用现代骚年的话来讲,正是所谓“信心满格,人气爆表”。总之,是历代人主趁手使唤的治国重器。如此称心如意的工作,一干就是五十余年,直到八十一岁无疾而终。秉承圣眷陪伴昭陵。生养死葬,备极哀荣!

如果没有审时度势的大智慧,光凭左右逢源,要想在几朝天子面前混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许敬宗是朝廷文武百官里少有的明白人。上达天听,下接地气,遇事灵泛,落落大方。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一次,唐军在驻跸山击溃辽兵。他受命在太宗马前草拟捷报,文不加点,倚马成章,不仅文藻工丽,且言简意赅,令皇帝大加赞赏。

许敬宗,助力武则天篡国的大唐奸臣

但是,他虽然有才,皇帝也对他器重,可有些事情毕竟做的不够光明,反对的声音自然就接踵而来。有一次,太宗皇帝特别召见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言卿之过者何也?”

敬宗答曰:“春雨如膏,滋润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妒其光辉。天尚不足何况人乎?臣无羔羊美酒焉能以调众口。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诛,父听子遭灭,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亲戚听之疏,朋友听之绝。人长七尺躯,口内三寸舌,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太宗曰:“卿言极是,当书之以戒后人耳! ”

这是唐太宗对许敬宗的一次诫勉谈话,李世民惜才,也深知团结的重要性,于是不动声色地摆平了各权臣之间的矛盾。但这足以说明,在心如明镜的李世民面前,许敬宗的功过是无法掩饰的。

在牵扯到武则天称帝的诸多细节中,支持唐高宗休妻,算得上许敬宗头条大罪。当时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拼了老命反对,只有许敬宗表示支持。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许敬宗是为了与长孙无忌争地位,放弃原则迎合圣意。明知武媚娘的经历不足以入主中宫,还曲意奉承,促成高宗将愿望付诸实施。为武媚娘日后擅政称帝,扫除了身份上的障碍。他的这一表态,不止讨好了高宗,连武媚娘也十分受用,从此引为心腹。

许敬宗,助力武则天篡国的大唐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